建国初期大陆准备收复台湾,为何麦克阿瑟却举双手赞成?

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 , 我军下一步收复台湾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且其自身位置太过重要 , 所以于情于理 , 新中国都不会容许蒋介石继续占据台湾的 。


建国初期大陆准备收复台湾,为何麦克阿瑟却举双手赞成?

建国初期大陆准备收复台湾 , 为何麦克阿瑟却举双手赞成?// //

当时逃往台湾的蒋介石集团 , 已经身处凄风冷雨之中 , 惶惶不可终日 , 尤其是解放军相继收复舟山群岛、海南岛等沿海岛屿 , 更是极大的刺激了台湾国民党集团 。 更让蒋介石揪心的是 , 赴台的大批军政要员要么赴美、要么去往东南亚诸国 , 国民党的重要人员根基已经严重动摇 , 所以 , 蒋介石的处境是非常不妙的 。

而反观大陆这边 , 我英勇的解放军已经集结40余万军队 , 在全国征集汽艇、轮船、运输船只等 , 在沿海新修建了30多个军用机场 , 为提供了400余架飞机 。 这只铁血雄师 , 将在1950年7月份由名将粟裕指挥 , 开启征程 。


建国初期大陆准备收复台湾,为何麦克阿瑟却举双手赞成?

建国初期大陆准备收复台湾 , 为何麦克阿瑟却举双手赞成?// //

面对此情此景 , 中国来百姓今个真高兴 , 但是高兴的不仅仅是中国人 , 美国人麦克阿瑟也是兴奋异常 , 摩拳擦掌 , 就等我军攻台 。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50年2月份 , 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消息传出 , 美国惊出一身冷汗 , 虽然美国早就知道这一天终会来临 , 但是当其成为现实时 , 美国还是如芒在背 , 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政策了 。

早在此前 , 美国发布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8号文件 , 该文件指明确了美国在亚太地区奉行的政策 , 并划定了岛屿防御圈 。 不过 , 这个岛屿防御圈并没有包含台湾和朝鲜半岛 。 这不是美国的失误 , 美国此举意图有个:一方面降低与远东地区各国在明面上的对抗性 , 另一方面 , 美国在文件中表示 , 如果美国认为自身安全受到威胁 , 自己有权利在任何地区发动军事行动 。


建国初期大陆准备收复台湾,为何麦克阿瑟却举双手赞成?

建国初期大陆准备收复台湾 , 为何麦克阿瑟却举双手赞成?// //

以麦克阿瑟为代表的军方对此政策十分抵触 , 认为美国的表现过于软弱 , 是胆小的行为 。 在中苏签订条约后 , 美国军方以面临安全威胁为借口 , 向美国政府施压 , 要求美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蒋介石集团的大批军事援助政策 , 并声称”台湾是美国永不沉没的航母“ , 如果台湾被大陆解放 , 那么 , 美军在琉球、菲律宾、日本等地的军事基地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

与此同时 , 美国国务院也存在一批人为麦克阿瑟摇旗呐喊 , 要求政府发表声明 , 宣布台湾”中立化“ , 以此来阻挡我军收复台湾 。 美国虽然在蒋介石失败后 , 与大陆关系紧张 , 但是美国仍然能够认同《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性条约 , 承认一个中国 , 支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如果宣布台湾”中立化“ , 那么美国无疑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 且会遭到大陆和台湾的共同反对 , 所以此建议并未实行 。


建国初期大陆准备收复台湾,为何麦克阿瑟却举双手赞成?

建国初期大陆准备收复台湾 , 为何麦克阿瑟却举双手赞成?// //

而麦克阿瑟确认为 , 美国已经做好了阻止解放军收复台湾的行动 , 并且再次开动自己的大嘴巴 , 宣扬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 , 随时准备赴台作战 , 并表示 , 自己会使解放军遭到惨败 , 而这一战也将成为决定远东政治格局的决定性一战 。 不仅如此 , 麦克阿瑟还做出了更加惊人的行为 , 他自己承认:”我每个晚上都祈祷红色中国进攻台湾 , 我甚至常常跪下来祈祷这件事的发生“ 。

麦克阿瑟如此作态 , 一方面在于 , 他在二战期间迅速崛起 , 声誉日隆 , 堪称美国军界第一人 , 并担任远东盟军总司令一职位 , 日益骄傲 。 另一方面 , 麦克阿瑟从未与解放军交过手 , 也看不起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军队 , 所以在蒋介石失败后 , 妄图以救世主的身份保住蒋介石 , 并借此再立新功 。 二战后 , 美国政府就有意打压崛起的军人集团 , 麦克阿瑟骄横非常 , 自然首当其冲 , 所以 , 他妄图借此机会打个大胜仗 , 重新巩固自己在美国军界的地位 。


建国初期大陆准备收复台湾,为何麦克阿瑟却举双手赞成?

建国初期大陆准备收复台湾 , 为何麦克阿瑟却举双手赞成?// //

所以 , 当年收复台湾一事 , 于中国来说 , 是民族复兴 , 祖国崛起的百年大计 , 而对麦克阿瑟来说 , 却是一次利益猎取 , 并且信心十足 。 不过 , 麦克阿瑟可能不会想到 , 他即将在朝鲜战场与解放军交战 , 而结果却是他晚节不保 , 含恨而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