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历史:名扬海内外的彭氏大宗祠


东莞历史:名扬海内外的彭氏大宗祠

东莞历史:名扬海内外的彭氏大宗祠// //

大宗祠大门


东莞历史:名扬海内外的彭氏大宗祠

东莞历史:名扬海内外的彭氏大宗祠// //

东坑镇彭屋村彭氏大宗祠 , 坐落于彭屋大村的村头 , 占地900多平方米 , 为一座三进五开间硬山顶 , 四含院布局的大祠堂 。 祠堂坐东北 , 向西南 , 把整个大圳埔尽收眼底 , 非常宏伟 。 建筑别具特色 , 连央视和广东电视台都来拍摄过 , 并向全世界华人播放 。

彭屋村彭氏源流

彭氏是中华姓氏中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 , 从黄帝传昌意、颛顼、老童、吴回、陆终、■铿公受尧帝封于大彭国(今徐州一带) , 以国为姓 , 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 据东坑镇彭屋村提供的资料介绍 , 东坑镇彭屋村的彭氏 , 都是彭应春的后人 。

彭应春 , 号云溪 , 南宋宁宗开禧年(1201年)中举 , 被派往广东南雄往教谕 。 嘉定十三年(1220年)彭应春致仕珠玑巷 , 嘉定十六年(1223年)从珠玑巷迁往宝安彭屋基 , 约在理宗绍定年(1228年) , 从宝安彭屋基迁到琥珀坑(又名马坑) , 即现在的彭屋村 。 彭应春就是彭屋彭氏的一世祖 。

彭氏大宗祠的建造者

据资料介绍 , 彭屋彭氏大宗祠建于明嘉靖(1547—1563年)年间 , 由彭屋村彭氏十一世祖彭世潮所建 。

彭世潮 , 号龙溪 , 生于弘治十三年(庚申1500年) 。 他18岁那年(正德戊寅1518年)为邑增生(秀才) 。 嘉靖(1525年)膺领乙酉科乡荐中举 , 敕受文林郎 。 初任广西古田教谕 , 二任国子监学录 。 因讲虞书(《虞氏春秋》)得世宗皇帝赏识 , 敕赐进士 , 官拜陕西道监察御史 , 巡视光录 。 彭世潮以刚直清白于世 , 前后条奏痛陈时弊 , 为权贵者所忌 , 后因讨厌官场黑暗 , 无意官场 , 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辞官归里 , 以诗为乐 , 抒发胸中情感 , 著有《龙溪漫兴》一集 。 回故里后 , 他秉承叔父彭礼筹建彭氏大宗祠的遗愿 , 主建了彭氏大宗祠和大学堂 。 彭氏大宗祠在建过程中 , 因诸多事情所累 , 历16年才建成 , 即从1547年开始动工兴建 , 1563年落成 。 万历六年(戊寅1578年)彭世潮辞世 , 享年78岁 。

别具特色的彭氏大宗祠

东坑镇彭屋村彭氏大宗祠 , 坐落于彭屋大村的村头 , 占地900多平方米 , 为一座三进五开间硬山顶 , 四合院布局的大祠堂 。 祠堂坐东北 , 向西南 , 把整个大圳埔尽收眼底 , 非常宏伟 。 建筑别具特色 , 连央视和广东电视台都来拍摄过 , 并向全世界华人播放 。

特色一:少见的围栏 三进的彭氏大宗祠由36支石柱、木柱支撑着 。 大门上方挂一方“彭氏大宗祠”的横匾 , 门口有一对联:“右拱天马右带龙江堂构擅一方之形胜 , 远祖彭城近宗琥珀螽斯衍百代之云礽 。 ”结构上与东莞其他地方的祠堂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 唯该祠前面一个约100平方米的围栏与众不同 。

围栏的四周和地面都用红粉石铺砌 。 围栏分上下两部分 , 下半部分是密封的砌墙式 , 墙壁表面刻满花卉图案;上半部分为通透式的红粉石栏杆 , 造型各异 。 于东西两角 , 各置一只翘首凝神、守护祠堂的狮子 , 煞是威猛 。

用围栏把祠堂前面圈住,又配上各种雕刻装饰,这在东莞的祠堂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 。 原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文史专家杨宝霖亦说是第一次见到 。

特色二:一座觐亭 祠堂的两廊是乐亭 , 中央是觐亭 。

据彭屋村彭灿晃老人介绍(彭灿晃 , 90岁 , 曾是东坑、横沥、常平、大朗、寮步一带的著名说书艺人) , 但凡彭氏族人入祠堂谒祖 , 必定要在觐亭先行礼 , 礼毕才可入寝室上香拜祭祖先 。 故觐亭前有一对联:“进一步趋跄凛肃 , 历三级揖让雍容 。 ”

觐亭的两旁又是红粉石雕刻的围杆 , 花卉良禽、祥兽等栩栩如生 。

特色三:一对乌黑的门墩祠堂大门两旁 , 有一对被彭屋村人视为珍品的门墩 。 门墩乌黑锃亮 , 坚硬异常 , 一年四季清凉无比 。 就是在有米懒煮的大热暑天 , 这对门墩都会透出阵阵清凉 。

门墩的周围雕着花卉和麟吐玉书的图案 , 镌工精巧 , 灵动异常 。 有村民介绍 , 此两门墩的石材很稀有 , 一年四季非常清凉 。 过去 , 由于还没有空调 , 大热暑天时 , 村民都争着坐在或躺在门墩上 。 抢不到门墩坐的 , 就干脆坐在门墩旁 , 依在门墩上谈家常、谈儿女、谈生产、谈国事、谈世界 , 真是海阔天空 。 直至暑气全消 , 悠然入睡 。

一个50开外的中年男子说:“在没有风扇、空调的年代 , 彭屋村民大部分都在这对门墩上睡过 , 我就是睡在这对门墩上长大的 。 ”

特色四:一对五金难入的“龙凤柱” 彭氏大宗祠的寝室里 , 有一对“龙凤柱” 。 这对“龙凤柱”坚硬无比 , 因天然木纹如龙似凤而得名 。

“龙柱”纹幼如尘 , 在斜阳的映照下浑身透亮 , 犹如宗教界说的祥光 。 细密的木纹有如祥云霭霭 。 若隐若现的纹理如龙攀附于柱上 。

“凤柱”天生凤羽之纹 , 从柱的下方向柱顶伸延缠绕 。 彭灿晃老人说:“静心观看此柱的纹理 , 若凤翱翔 , 盘旋天表 。 ”他还介绍 , 曾有考古学者到来看过这对“龙凤柱”后认为 , 这对木柱的材质非常好 , 是名贵之木 , 除皇宫外 , 世间罕见 。

步入寝室的一瞬那 , 看到坚硬无比 , 透着光亮的“龙凤柱” , 我以为是用光漆涂在柱上的 。 彭灿晃老人说:“不是光漆涂的 , 光泽是天然的 。 ”我好奇地用手摸了又摸 , 真有润滑如玉的感觉 。

彭灿晃老人一再强调 , 这对“龙凤柱”的材质很坚硬 。 孩童时 , 他听长辈讲过这对“龙凤柱”坚硬如石 , 五金不入 。 心有怀疑的他 , 一天乘四下无人之机 , 在家里拿了一口铁钉 , 捡了一块石头走入祠堂 , 溜进寝室 , 欲将铁钉钉在木柱上 , 可是任凭使出全身之力气 , 铁钉都敲断了 , 石头也砸碎了 , 就是无法把铁钉钉入柱身上 。

他指着木柱上的几个铁钉口子说:“这些口都是被人用铁钉钉过之后留下的痕迹 , 其中一个小口 , 就是他于80年前试钉过而留下的 。


东莞历史:名扬海内外的彭氏大宗祠

东莞历史:名扬海内外的彭氏大宗祠// //

觐亭

建祠传说

相传 , 彭世潮在任陕西道监察御史期间 , 曾擒获过大盗夏元虚 。 提审夏元虚那天 , 有很多人到堂上请求他判夏元虚无罪释放 。 这引起彭世潮的进一步思考 , 为何那么多人为一个大盗说情呢?彭世潮深入民间调查后得知 , 原来夏元虚侠肝义胆 , 劫富济贫 , 所盗财物大都用于接济贫困者 , 深得平民百姓的拥戴 。 因此 , 彭世潮判夏元虚无罪释放 。

后来 , 夏元虚听说彭世潮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而辞官回故里 , 在家乡彭屋筹建大宗祠的事 。 为报答彭世潮的释放之恩 , 夏元虚行数千里路 , 送来一对琇石门墩和一对五金难入的木柱 。 听说此对乌黑透亮的门墩 , 出自山东省的琅玡山 , 而那对木柱就是竖在祠堂寝室的“龙凤柱” 。

两根木柱五金难入光亮异常 , 其纹理又如龙似凤 , 至今还没有人说得出是什么木材 。 杨宝霖认为这两根柱的木材非常好 , 他也没有见过祠堂的木柱如此靓 , 又不知是何种木材 , 可能要请林业专家鉴定过才知 。

宗祠的重修

彭氏大宗祠落成至今已445年了 , 其间有过三次大规模的重修 。 第一次重修相传是在清朝时期 , 因资料的遗失 , 具体的重修年份已没有人能记得起了 。 第二次重修是在1924年 , 这一次祠堂重修 , 彭灿晃就知道了 , 他说那年他才6虚岁 。 还没有入学堂的他经常到祠堂里玩耍 , 目睹了重修的全过程 。

第三次重修是在1983年 。 那时 , 彭氏大宗祠寝室的后墙倾斜 , 一些梁柱已腐烂 , 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 1982年 , 还是改革开放之初 , 香港粉岭的彭氏族人组成回国观光团 , 回到彭屋 , 顺为谒祖 , 看到彭氏大宗祠颓垣败瓦有倒塌的危险 , 当即倡议重修 。 对此提议 , 侨胞、乡亲大加赞许 , 踊跃捐资 。

当时 , 彭屋村民就捐了几万元 , 海外侨胞捐了部分 , 而捐款最多的是香港粉岭彭氏宗亲会 , 他们捐了30万港元 。 有了这些钱 , 1983年村里就对彭氏大宗祠进行了重修 。 工程承建人是彭屋人 。

据说 , 当时祠堂大门外两边托住抖拱的、直径在50厘米以上的横梁已腐烂了 , 一时又无法找到那么大的优质木材来更换 , 怎么办呢?师傅就想了一个办法 , 做个圆形的模板 , 用水泥钢筋浇筑成一根如木头一样的横梁 , 顶替已腐朽的横梁 。 因用水泥钢筋 , 毕竟不是木头 , 工作量需不多 , 但施工时麻烦多多 。 如水泥钢筋要穿过石桩的孔 , 浇筑时如何托顶祠堂抖拱等 , 都要费一番思量 。 不知原委的群众对工程进度有意见 , 说了闲话 , 好在师傅不受闲言的干扰 , 一门心思修祠堂 。 等摘去模板后 , 看到横梁的样貌 , 村民都竖起大拇指说:“师傅好嘢 。 ”

2002年 , 彭屋村彭氏大宗祠被公布为东坑镇的文物保护单位 , 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

文史教育活教材

据东坑镇广播电视站丁健斌主任介绍 , 大概是2001年的中秋节前 , 中央电视台国际台的《天涯共此时》栏目 , 为摄制彭祖的节目 , 派出摄制组到彭屋拍摄过彭氏大宗祠 , 向海内外华人介绍过 。 当时与摄制组一齐来的 , 还有《天涯共此时》的著名主持人桑晨 。

可能是彭氏大宗祠的建筑有特色 , 也可能是彭氏与彭祖的关系 , 经过央视国际台的《天涯共此时》介绍之后 , 陆续有广东电视台到彭氏大宗祠采访拍摄过 。 彭灿晃老人回忆道 , 电视台来采访他时 , 他听不懂普通话 , 采访人员也听不懂他的地道东坑话 , 沟通过程真有点鸡同鸭讲 , 只能由翻译传话 。

这几年 , 东莞理工学院的教师、学生也间或到彭氏大宗祠来考古 。 他们摸雕刻 , 坐门墩 , 摸“龙凤柱” , 听彭灿晃讲过去 。 彭氏大宗祠成了东莞理工学院的文史教育的活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