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手记:回顾奋斗历史 不忘长征初心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手记:回顾奋斗历史 不忘长征初心

央广网赣州6月18日消息(采访人员张璐华)6月11日 , “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启动仪式在江西赣州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广场举行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及长征沿途13个省区市的主要媒体采访人员出席 。 当日 , 活动四地集中启动仪式在江西于都、瑞金 , 福建长汀、宁化会场通过视频互动同时进行 。 媒体领导及采访人员代表的发言中表达出来到红色之都的荣幸 , 希望此次采访活动将长征精神更广泛地传播出去 。


【记者再走长征路】手记:回顾奋斗历史 不忘长征初心

【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手记:回顾奋斗历史 不忘长征初心// //

“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启动仪式现场(央广网采访人员 张璐华 摄)

启动仪式之后 , 采访人员们分多条不同线路进行实地采访 , 奔赴在重走长征路的第一线 。 从赣南红都的于都河畔起 , 一幅幅清晰明亮的长征画卷令人至今念念不忘 。

85年前 , 8.6万多名中国工农红军从于都河畔集结出发 , 开始了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之路 。 在长征出发之地 , 呼吸中都能感觉到那些不朽的长征故事、红军传奇 。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记者再走长征路】手记:回顾奋斗历史 不忘长征初心

【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手记:回顾奋斗历史 不忘长征初心// //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央广网采访人员 张璐华 摄)

“十月里来秋风凉 , 中央红军远征忙 。 星夜渡过于都河 , 古陂新田打胜仗 。 ”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 。

在紧邻河畔的一块刻有“渡口”的石碑前 , 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讲述道 , “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年 , 中央红军渡于都河时 , 河面宽有600多米 , 水深数米 , 河上没有桥 , 大部队只能依靠架设浮桥过河 。 ”


【记者再走长征路】手记:回顾奋斗历史 不忘长征初心

【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手记:回顾奋斗历史 不忘长征初心// //

采访人员在长征渡口 (央广网采访人员 许大为 摄)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肖婷婷说:“一位姓曾的大爷 , 执意要把自己留着准备做棺材的寿木捐献出来 , 红军战士不忍收下 。 曾大爷说 , 红军打仗命都不要了 , 我捐几块棺材板算什么?一位种南瓜的老表也硬是掐断瓜秧 , 拆了瓜棚把木板捐出来 。 ”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得知后评价道:“于都人民真好 , 苏区人民真亲 。 ”

绕过周恩来总理题词的“于都人民真好 , 苏区人民真亲”石碑 , 进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 钟伦扬的一口“救命行军锅” , 展现着军民鱼水情;一双“绣球草鞋” , 蕴藏着一段不同寻常的革命爱情故事……特别是纪念馆二楼有一堵草鞋墙 , 80双草鞋拼成一幅中国地图 , 寓意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 , 一走两万五千里 , 走出一个新中国 。


【记者再走长征路】手记:回顾奋斗历史 不忘长征初心

【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手记:回顾奋斗历史 不忘长征初心// //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草鞋墙(央广网采访人员 张璐华 摄)

整个纪念馆陈列基本以长征前夕中央红军在于都的主要活动以及中央红军长征历程为主线 , 详细描述了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历史背景 , 通过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出击赣南 开辟苏区;第二部分战略转移 出发长征;第三部分浴血奋战 长征胜利;第四部分长征精神 代代相传)把历史的记忆碎片一块块拼合 , 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凝聚的伟大长征精神 。 长征这一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和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 会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 。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朱屋

1934年10月10日傍晚 , 中革军委总司令部所在的中央第一野战纵队 , 从瑞金梅坑、田心等地出发 , 12日凌晨到达于都县城北郊古田和岭背地区 。 军委总司令部机关就驻扎在于都县城北面的古田村窑塘朱屋 。

2019年6月12日 , 在位于于都县贡江镇窑塘村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朱屋 , 采访人员见到了85岁的管翠英老人 , 管翠英老人的父亲管建发是家里的独子 , 在他参加革命的时候 , 管翠英还在襁褓之中 。 临别之际 , 管建发给自己的母亲 , 也就是管翠英老人的奶奶磕了一个头 , 说为了革命只能磕个头尽孝了……1934年 , 管建发在大余县洪水寨作战时牺牲了 , 谈及此管翠英老人忍不住掉眼泪 , 既是怀念从未见过的父亲 , 也是感慨党和国家从没有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 , 没有忘记他们的后人 。


【记者再走长征路】手记:回顾奋斗历史 不忘长征初心

【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手记:回顾奋斗历史 不忘长征初心// //

图右为管翠英老人(央广网采访人员 张璐华 摄)

漫漫长征路 , 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 但是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 , 留存下来的史料少之又少 。 管翠英老人 , 就像是长征革命史上的一个缩影 , 在长征路上 , 每到一座山 , 每过一条河 , 有许许多多的“管建发” , 也有许许多多的“管翠英” 。 他们是长征的组成者 , 是长征的脊梁 , 是长征路上最不可或缺的英雄 。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

大家从课本或者电视中知道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 往往都是翻越大雪山和过草地……但是很少有人会清楚赣粤边三年游击战对于长征的重要意义 。

中共信丰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庄春贤表示 , 赣粤边地区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重要的游击区之一 , 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人民军队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创造的丰富经验、培育的革命精神 , 是党和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


【记者再走长征路】手记:回顾奋斗历史 不忘长征初心

【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手记:回顾奋斗历史 不忘长征初心// //

左一讲解者为中共信丰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庄春贤(央广网采访人员 张璐华 摄)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客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 在敌人碉堡围困、经济封锁、移民并村、保甲连坐、大肆烧杀等残酷毒辣的手段面前 , 英勇的赣粤边地区红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心连心 , 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保障了长征的顺利进行 , 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兵力 , 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 游击战的过程是及其复杂与残酷的 , 但是党的好儿郎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 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敢和坚持 , 保证了三年游击战的胜利 。 这种精神 ,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 , 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 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

无名红军烈士纪念碑

1934年10月 ,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油山镇上乐村 , 从古陂、新田转来100多名伤病员 。 赣粤边军政委主席李乐天把办好红军医院伤病员卫生所的任务交给时任油山镇长安区委宣传委员、苏维埃政府警卫李绪龙 , 由于资金紧张 , 李乐天只给了李绪龙100大洋经费 , 用来建卫生所 。 为建好红军医院 , 李绪龙带领当地群众 , 日夜操劳 , 就地取材 , 上山砍木头、竹子、刮树皮 , 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建好了9个木质结构的简易大棚 。 随着战斗的激烈频繁 , 伤病员也逐渐增多 , 之后又陆陆续续转来了200多名伤病员 。


【记者再走长征路】手记:回顾奋斗历史 不忘长征初心

【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手记:回顾奋斗历史 不忘长征初心// //

无名红军烈士纪念碑(央广网采访人员 张璐华 摄)

1935年的一天 , 红军医院不幸被敌人发现 , 突遭国民党军包围 , 敌人放火烧山 , 除去少量伤员成功突围外 , 其余100多名伤员均壮烈牺牲 。 1993年 , 为纪念光荣牺牲的红军战士 , 信丰县人民政府在上乐石坳背茶背坑红军医院遗址旁立了一块无名烈士纪念碑 , 碑高2.5米左右 , 这也成了红军长征路上的第一座无名烈士碑 。

长征路上 , 倒下了多少的无名烈士 , 又有多少无名烈士纪念碑 , 已无法统计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 青山处处埋忠骨 , 何须马革裹尸还 。 曾经有这么一些人 ,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 , 在这里挥洒热血 , 在这里战斗 , 在这里倒下……硝烟散尽、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 这些烈士再也没有站起来 , 可是他们的精神却从未倒下 。 虽然你们没有名字 , 但是你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烈士!无论如何 ,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后记:

匆匆85年 , 时光并未离我们太远 , 从于都出发之后 , 红色的长征精神已经刻进我们的灵魂中 ,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破除心灵迷惘、穿透人生迷雾、坚定未来理想、不忘奋斗使命 。 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奋斗史诗 , 可以让我们一往无前地奔跑在新时代长征路上 , 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 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长征精神传递给人民 , 告诉大家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 是无数的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 。 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 不忘初心 , 再接再厉 , 为建设更强大的祖国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