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浩如款印规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民国浩如款印规


民国浩如款印规

民国浩如款印规// //

民国浩如款印规

“腰间印佩黄金重 , 卷里诗裁白雪高 。 ”自古以来 , 印是权力的象征 。 从天子的玉玺 , 到七品芝麻官的官印 , 不一而足 。 到了民间 , 无论是商人交割房产地契 , 还是书画家题诗作画 , 都会用印 。 不过 , 凡事皆有规矩 , 钤印是否规范、位置是否恰当、大小是否合适等均有统一规定 , 不可造次 。 为了让印达到不歪不斜、不离不偏的效果 , 印规应运而生 。

印规也叫印矩 , 是钤印定位的专用工具 。 其材质多样 , 如金属、木材、象牙、兽骨等 。 早期的印规形状单一 , 大多为“T”字形木料 , 长不超过10厘米 , 厚度约0.5 厘米 。 使用时 , 手执印章紧贴印规直角的内侧 , 用力向下按 , 即可使钤出之印 , 正确而不斜欹 。 自从文人大量使用后 , 印规逐渐由工具发展为文玩 , 不但材质考究 , 而且可以刻上图案及文字 ,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使用者的嗜好及品位 。 笔者曾见到篆刻名家、书法大家赵之谦题字的一只楠木印规 , 形如菜刀 , 上刻“勾股弦 , 求余边” , 既借用了数学原理(直角三角形夹直角的两边 , 短边为勾 , 长边为股) , 又暗指实际(古代立竿测太阳高度时 , 日影为勾 , 竹竿为股) , 文趣盎然 。

笔者有幸收藏到一只民国年间的铜印规(见图) , 形状为扇形 , 由整圆平分四份 , 割去其四分之一 , 留下一直角而得 , 其半径为6.8厘米 , 厚度0.8厘米 。 与背面光洁平滑不同 , 印规正面图文并茂 , 凹凸有致:左侧为一浮雕 , 悬崖边松枝伸展 , 遒劲有力;一只猿猴足抵山石 , 手攀松枝 , 目视远方 , 栩栩如生 。 右侧为繁体行楷文字 , 字形飘逸 , 刻工细致 , 从左至右为一句诗“宇宙静无事 , 山林大有人” , 落款两字“浩如” 。 整件印规包浆自然熟旧 , 边缘圆润 , 直角规整 , 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 , 不失为一件文房雅物 。

经查证 , 印规落款的“浩如”指的是民国时期北京著名画家章浩如(字维汉) , 号听秋道人 。 他是前清如意馆的宫廷画师 , 不仅画名甚高 , 且人品很好 , 颇受称颂 。 其作品笔墨苍老 , 内容涉及山水、人物、花鸟 , 无一不能;落款钤印多为“章维汉印、灏如、浩如、吉人、章维汉之印”等 。 值得一提的是 , 民国初年 , 章浩如和诸多京师名家(如陈师曾、齐白石等)一样 , 与同古堂张樾丞、张寿丞等合作写铜 , 为京津一带独有风景 , 可惜的是 , 岁月沧桑 , 如今传世者极少 , 偶有出现 , 已为珍罕之器 。

“不以规矩 , 不成方圆 。 ”印规具体开始于哪个朝代 , 已不可考 , 但是宋代以来已然盛行 , 倒是事实 。 令人遗憾的是 , 印规如今极少使用 , 已淡出人们视线 。 就连故宫博物院举办文房四宝专题展览时 , 所有文房周边用品工具基本一并参加展览 , 唯印规从缺 , 让人嘘唏不已 。 (本文源自《闽南日报》 王继军 文/图)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