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家的儿子是不是都过得很惨
古代文学家的儿子是不是都过得很惨// //
陶渊明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儿子(没提过有女儿)应是很惨的 , 他们的父亲也曾清楚说明 。 陶渊明在约50岁时患过一场大病 , 觉得自己大限将尽 , 写了一篇《与子俨等疏》告诫儿子:“汝辈稚小家贫 , 每役柴水之劳 , 何时可免?念之在心 , 若何可言?”儿子连柴水之劳也无可免 , 对一个知识分子兼有著名家族渊源的人来说 , 应是很不幸的 。
陶渊明本不应弄得如斯境况的 , 但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事乡里小儿”的故事却耳熟能详 。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 , 指“五斗米”的俸禄 , 在晋朝来说 , 是以日薪计算 , 算是很优厚的 。 (《五斗米:微薄的薪俸?》 , 载《咬文嚼字》2000年1月号)所以“不为五斗米”而辞官 , 应是很大的损失 , 也是辞官的话可以说得很铿锵的原因 。 就正如现在的职场 , 你拿月薪20000元 , 做得不惬意 , 大大声说不做了 , 要“炒老板鱿鱼” , 没有人会觉得可惜 。 但如果20000元是越南盾 , 那情况就有些复杂了 。
古代文学家的儿子是不是都过得很惨// //
杜甫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儿子也惨 , 但不是日子辛劳 , 而是夭折 。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说过这件事:“老妻寄异县 , 十口隔风雪 。 谁能久不顾 , 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 , 幼子饿已卒 。 ”这是诗人在唐玄宗天宝14载(公元755年)11月写的作品 。 那年安禄山在范阳叛变 , 杜甫的家人留在奉先 , 他离开官任 , 在战乱中回家省视的时候遇到这事 。 虽云战乱时期有一些悲剧发生 , 无可避免 , 但作为有极大政治理想(“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的诗人来说 , 连自己幼儿的生命也不能保障 , 应是很惨的一件事 。
古代文学家的儿子是不是都过得很惨// //
曹雪芹
清代大小说家曹雪芹也经历丧子之痛 。 他儿子死时有多大 , 应无法考证了 。 死因?也应是贫病交煎吧 。 曹雪芹一生事迹难考 , 但大半生生活困苦(物质上)却很易考 。 他的朋友敦诚有一首《寄怀曹雪芹沾》 , 说他“君又无乃将军(按指曹操后人曹霸将军)后 , 于今环堵蓬蒿屯” 。 《赠曹雪芹》也说他“满径蓬蒿老不华 , 举家食粥酒常赊” , 只过着“日望西山餐暮霞”的日子 。 父亲这样 , 儿子会遭遇什么 , 不难想像了 。
或者说 , 做父母也有称职不称职的分别 。 尤其在古代 , 人命比较贱 , 儿子天生天养 , 死了便当生少个吧了 。 但上述的三位 , 既不是无情父亲 , 也不是怪兽家长 , 儿子生活困苦 , 甚至是死亡 , 对他们的打击 , 或最少是内心郁结 , 应是溢于言表的 。 陶渊明对儿子生活的劳苦 , 不止感铭于心 , 有时更加自责:“但恨邻靡二仲 , 室无莱妇 , 抱兹苦心 , 良独内愧 。 ”(遗憾没有像二仲般的邻居 , 家里没有像老莱子的妻子 。 胸怀这样的苦心 , 自己感到很惭愧 。 )(《与子俨等疏》)
杜甫也有相同表述 。 “谁能久不顾 , 庶往共饥渴?”已充份写出个人责任 。 儿子死亡 , 他最初的感受是“吾宁舍一哀 , 里巷亦呜咽” , 接着又是深长的自责:“所愧为人父 , 无食致夭折” 。 (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曹雪芹更是以命抵偿 。 据考证曹大约死于40岁 , 是儿子死亡的后一至两年 , 应是对儿子亡故伤心欲绝 , 加上贫穷疾病 , 因而夺去还是壮年的生命 , 留下一本未完成的巨著抑郁以终 。
其实他们不至于这样的 。 陶渊明本来很易解决生计 , 而且也放下心理包袱 , 见用于小邑 。 但他不肯屈服于小吏的权势 , 用个人自尊来换取养生的酬劳 。 用他自己的说话是:“质性自然 , 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 , 违己交病 。 ”(见《归去来辞》)杜甫呢?他也是个耿介之人 , 他的自传式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说“顾惟蝼蚁辈 , 但自求其穴 。 胡为慕大鲸 , 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 , 独耻事干谒 。 ”一个耻事干谒的人 , 生命遭逢逆旅 , 应是很显然的事 。
曹雪芹天资聪颖 , 也是名门后代 , 按理说也不至于弄得这么穷困 。 最少喜爱他作品的永忠也想不通:“混沌一时七窍凿 , 争教天不赋穷愁 。 ”(《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但事情有因就有果 , 看看曹雪芹的友人写他的赋性 , 例如敦敏说他“傲骨如君世已奇 , 嶙峋更见此支离”(《题芹圃画石》)、敦诚的《赠曹雪芹》将他比喻做阮籍:“步兵白眼向人斜” , 就知才华禀赋有时不是营生的技俩 , 相反更是令人生遭际变得困苦的宿命 。
一生饱受政治上的欺压 , 半世过着流离颠沛日子的苏轼 , 在《石苍舒醉墨堂》一诗中有“人生识字忧患始”的慨叹 。 不会吧 , 识字应是很值得高兴的事 , 和忧患应很难扯上关系 。 但细想 , “识字”开始 , 自然会探求知识;知识使人启混沌 , 通达正直的人 , 更因知识而建构个人理想和价值观 , 对事情有所为有所不为 , 和浊世只追求个人名利 , 不计是否违背个人操守有所分别 。 所以 , 除非像《楚辞?渔父》中渔父讥笑屈原:“世人皆浊 ,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 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世人都混浊不清 , 为何不也顺势翻搞污泥 , 推波助澜?既然大家都喝醉 , 为何不干脆吃吃酒渣 , 喝喝薄酒而装醉?)不这样 , 那就一世贫寒 , 最后自身不保 , 连儿子也无法提供足够保护 , 不也都是很合常理 , 且会常常发生的逻辑推理吗?
幸而屈原没有儿子 , 否则结局不知又会如何了 。
对此 , 读者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 可以在下方讨论一下 。
- 齐白石画山水:懂的人不多,骂的人却不少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成了贪官为害一方
- 古代最有钱的县城大街,位于山西,现为世界遗产!
- 小脚的起源:为防疫古人如何解决大妈们串门、扎堆的问题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自编教材评审的标准是什么
- 曹操有14个老婆,12个是抢来的寡妇,一代枭雄为何爱抢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