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传承,不仅说唱,还要看刀上功夫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400年传承 , 不仅说唱 , 还要看刀上功夫

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 , 可是来到西南边地腾冲 , 会发现这是一个以汉人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 。 四川和湖广的汉族人自明朝洪武年间以军人身份来到这里戍边 , 汉家文化也随之城落地生根 。 在腾冲 , 出国比去省城容易 。 由于千山万水的阻隔 , 后来兴起的明清两代的戏曲无法传播到这里 , 所以腾冲人在这400多年里 , 讲故事的方法仍沿用宋代发明的皮影戏 。


400年传承,不仅说唱,还要看刀上功夫

400年传承 , 不仅说唱 , 还要看刀上功夫// //


400年传承,不仅说唱,还要看刀上功夫

400年传承 , 不仅说唱 , 还要看刀上功夫// //

没有电的时代 , 皮影戏作为一种汉文化的载体 , 在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流行 , 体现了很强的生命力、感染力 。 腾冲皮影戏随四川、湖广戍边将士及其眷属传入 , 如今早已入乡随俗 , 糅合了当地的方言 , 别具特色 。


400年传承,不仅说唱,还要看刀上功夫

400年传承 , 不仅说唱 , 还要看刀上功夫// //

在腾冲 , 我们拜访了高黎贡风情街上的永周皮影店 , 一进门就被挂满墙的各种精美作品吸引 。 这家店代表着腾冲的一段泛黄记忆 , 有一整套从制作到表演的非遗传承 。


400年传承,不仅说唱,还要看刀上功夫

400年传承 , 不仅说唱 , 还要看刀上功夫// //

皮影戏不仅是剧本之上的说功和唱功 , 刻绘制作皮影也是日积月累的刀工和画工 。 影偶用牛皮雕刻 , 一套影戏箱通常配备两百多个影人头脸 。 根据审美的喜好 , 腾冲永周皮影特别强调图案变化的装饰特色 。 生、旦角色面部多用阳刻 , 花脸多用阴刻 。 影偶的面部较夸张 , 武生豹头凸额 , 浓眉大眼高鼻梁 , 额头圆润 , 小口红唇 , 为表现丰富肢体语言 , 影偶个个头大身长 , 手臂过膝 。


400年传承,不仅说唱,还要看刀上功夫

400年传承 , 不仅说唱 , 还要看刀上功夫// //

即便在腾冲这个小地方 , 皮影戏还分出“西腔”和“东腔”两种风格 。 西腔出自西练(固东、明光、瑞滇一带) , 东腔出自东练(洞山、勐连一带) , 西腔图像精巧、节奏明快、情绪昂扬 , 东腔图像高大、气氛庄重 。 唱腔也分男腔、女腔、走马腔、碱云腔、悲板 。


400年传承,不仅说唱,还要看刀上功夫

400年传承 , 不仅说唱 , 还要看刀上功夫// //

非遗传承人刘永周先生是固东镇人氏 , 风格属于西腔 。 从刘永周先生的曾祖父算起 , 刘氏一门从事皮影的制作与表演已有四代 。 因上个世纪开始的影视作品迅速夺取了皮影戏市场 , 让皮影戏这门大众艺术变成了小众艺术 , 戏班子也越来越少 , 艺人纷纷改行 。 到了最后 , 只有刘永周先生和他的团队靠着先辈留下来的自信 , 一路坚持了下来 。


400年传承,不仅说唱,还要看刀上功夫

400年传承 , 不仅说唱 , 还要看刀上功夫// //

刘永周先生的班子在这期间不断创新 , 与时俱进 。 他搜集修整了失散的皮影老靠子 , 赶制新靠子 , 从他这儿出品的靠子雕刻精美 , 造型夸张 , 百人百样 。 演绎的内容也随新的人气角色故事推陈出新 , 新的原创剧本层出不穷 。 在刘永周先生的助推下 , 沉寂了多年的皮影戏重新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


400年传承,不仅说唱,还要看刀上功夫

400年传承 , 不仅说唱 , 还要看刀上功夫// //


400年传承,不仅说唱,还要看刀上功夫

400年传承 , 不仅说唱 , 还要看刀上功夫// //

咚咚咚 , 锵锵锵……随着展室灯光变暗 , 一场大戏上演 。 剧名《大救驾》 。 开场白即是一段欢快清亮的说唱旁白 。 《大救驾》是一个腾冲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 根据原型历史事件改编 。


400年传承,不仅说唱,还要看刀上功夫

400年传承 , 不仅说唱 , 还要看刀上功夫// //

清初 , 吴三桂领着清军打进昆明 , 全城一片混乱 。 永历皇帝朱由榔与小朝廷仓惶逃向滇西腾冲 。 因清军紧追不舍 , 大西军领袖李定国遂命大将靳统武护送皇帝 , 自己带兵断后 。 数日奔波之后 , 皇帝终于渡过了怒江 , 翻过高耸入云的高黎贡山 。 到达腾冲时 , 皇帝疲惫不堪 , 饥饿难耐 , 于是在一个村口的小饭馆停下休息 。 天色已晚 , 饭馆厨子为了图方便 , 迅速炒了一盘饵块 。 永历皇帝吃后赞不绝口 , 称赞:“炒饵块救了大驾” , 从此 , 腾冲炒饵块名声大震 , 并改名“大救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