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学习之七十三

《孟子·尽心(上)》学习之七十三

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伯夷辟纣 , 居北海之滨 , 闻文王作 , 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 ’

太公辟纣 , 居东海之滨 , 闻文王作 , 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 ’天下有善养老 , 则仁人以为己归矣 。

五亩之宅 , 树墙下以桑 , 匹妇蚕之 , 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 五母鸡 , 二母彘1 , 无失其时 , 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 百亩之田 , 匹夫耕之 , 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

所谓西伯善养老者 , 制其田里 , 教之树、畜 , 导其妻子 , 使养其老 。 五十非帛不暖 , 七十非肉不饱 。 不暖不饱 , 谓之冻馁2 。 文王之民 , 无冻馁之老者 , 此之谓也 。 ”

译:孟子说:“伯夷躲避纣王 , 隐居在北海之滨 , 听到周文王兴起 , 就说:‘何不去归附!我听说西伯善于赡养老人 。 ’

姜太公躲避纣王 , 隐居在东海之滨 , 听到周文王兴起 , 就说:‘何不去归附!我听说西伯善于赡养老人 。 ’天下有善于赡养老人的人 , 仁人就作为自己的归宿了 。

五亩大的住宅地 , 宅旁种上桑树 , 妇女养蚕 , 那么老人就可以穿上丝帛了 。 养五只母鸡 , 二只母猪 , 不错过繁殖时机 , 老人就不缺肉吃 。 百亩田地 , 男子耕种 , 八口之家就不会饥饿了 。

所谓周文王善于赡养老人 , 是他制定田亩宅地 , 教育人们种植桑树和畜养家禽 , 引导其妻子儿女赡养老人 。 五十岁的老人不穿丝帛就不暖和 , 七十岁的老人不吃肉就不饱 。 吃不饱穿不暖 , 叫忍饥受冻 。 文王时期兆民 , 无忍饥受冻的老人 , 就是这个意思 。 ”

注:1.彘:(zhì音至)猪 。 2.冻馁(něi音内):受冻挨饿 。


《孟子?尽心(上)》学习之七十三

《孟子?尽心(上)》学习之七十三// //

《伯夷》图片有头条提供 , 敬谢!

议:孟子的理想王国“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 其七篇贻矩 , 从第一篇第一次开始与梁惠王讲、到第二次对齐宣王讲、到第七篇第三次对后人讲 , 始终努力在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 五亩的住宅地 , 种桑树 , 养鸡、猪 , 为的是老有肉可食、有绵帛可穿 , 即是衣食无忧也 。

百亩之田 , 十分之一税之 , 勤勉足可养家糊口、养生送丧无憾了 。

贤者在做什么?在呼号 , 在努力为最广大的民众争取生存的资源 , 只有最广大的黎民有了生存的保障 , 社会才会稳定 , 国运才能久远 。

这也是陶渊明世外桃源之理想王国 。

善养老者是指无忍饥受冻之状况 , 心中安然 。 尊老就会慈幼 , 这也是连在一起的 。 我们现在 , 父母花了大半辈子的努力 , 培养孩子长了翅膀 , 就以飞离父母作为荣光 , 父母饥寒也不想知道 , 更不要说心中安然与否 。


《孟子?尽心(上)》学习之七十三

《孟子?尽心(上)》学习之七十三// //

《陶渊明》图片来自网络 , 敬谢!

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易其田畴1 , 薄其税敛2 , 民可使富也 。 食之以时 , 用之以礼 , 财不可胜用也 。 民非水火不生活 , 昏暮4叩人之门户 , 求水火 , 无弗与者 , 至足矣 。 圣人治天下 , 使有菽粟3如水火 。 菽粟如水火 , 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译:孟子说:“种好其田地 , 减轻赋税 , 百姓可以富足了 。 饮食按季节 , 使用按礼制 , 财物用不完了 。 百姓生活离不开水火 , 黄昏时去敲人家门求借水火 , 没有不给的 , 因为充足 。 圣人治理天下 , 使百姓豆类、谷类如水火般的充足 。 豆类、谷类如水火般的充足 , 百姓哪有不仁爱的呢?”

注:1.田畴(chóu音筹):围有界限的耕地 。

2.税敛(liǎn音脸):税赋 , 税收 。

3.菽粟:(shū sù音书诉)豆和小米 。 泛指粮食 。 4.昏暮:黄昏 , 傍晚 。

议:此处想起《管子·牧民》:“仓廪实 , 则知礼节;衣食足 , 则知荣辱;”仓禀足 , 衣食足人们不自觉地想寻求保护 , 必自行去学礼义也 , 这也是讲述礼仪的好时机 。 因人们防失之 , 这是人之共性 。 贤者、贤相讲述乃一致性 。


《孟子?尽心(上)》学习之七十三

《孟子?尽心(上)》学习之七十三// //

《管子》图片来自网络 , 敬谢!

第二十四章: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1而小鲁 , 登泰山2而小天下 。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 观水有术 , 必观其澜3 。 日月有明 , 容光4必照焉 。 流水之为物也 , 不盈科不行 。 君子之志于道也 , 不成章5不达 。 ”

译:孟子说:“孔子登上鲁城东山觉得鲁国小了 , 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小了 。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难以赞叹别的水 , 游学在圣人门下的人难被别的言论吸引 。 观看水有方法 , 一定要看它壮阔的波澜 。 日月的光辉 , 小缝隙也能照射进去 。 流水的本性 , 不充满水坑就不会流走 。 君子有志于大道 , 不彰显不会通达 。 ”

注:1.东山: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境内的蒙山 。

2.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 , 东岳 , 中国五岳之首 。

3.澜:(lán音兰)大波浪 。 4.容光:此指小缝隙 。 5.章:通“彰” , 彰明 。


《孟子?尽心(上)》学习之七十三

《孟子?尽心(上)》学习之七十三// //

《荀子》图片来自网络 , 敬谢!

议:本章先观《荀子·劝学》:“登高而招 , 臂非加长也 ,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 声非加疾也 , 而闻者彰 。 ”这些讲的皆是自然之属性 , 犹如不游学圣贤之门 , 是不知学问之渊博与高深相通尔 。

水者“盈科而后进” , 愿意填满所有的低洼 , 才会成为波澜壮阔之大海而承载生命 。

日月之光辉 , 只要心中稍稍有一点向阳之心 , 都能得到阳光的眷顾 , 不忍舍弃也 。

君子有志于大道者 , 不厚积不足以通大道 , 彰显文彩 。

第二十五章:

孟子曰:“鸡鸣而起 , 孳孳1为善者 , 舜之徒也 。 鸡鸣而起 , 孳孳为利者 , 蹠2之徒也 。 欲知舜与蹠之分 , 无他 , 利与善之间也 。 ”

译:孟子说:“闻鸡而起 , 勤勉行善者 , 是舜之徒 。 闻鸡而起 , 勤勉求利者 , 是跖之徒 。 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 , 没别的 , 求利和求善而已 。 ”

注:1.孳孳:(zī)同“孜孜” , 勤勉貌 。

2.蹠:(zhí音直)同“跖” , 盗跖也 。 是鲁国贤臣柳下惠之弟 。


《孟子?尽心(上)》学习之七十三

《孟子?尽心(上)》学习之七十三// //

《荷》照片有头条提供 , 敬谢!

议:生命便只二条道尔 , 寻求权、利;寻求本性 , 除此无他 。 仔细想来 , 寻求本性者 , 自立而明理 , 化社会风气 , 和谐安适也 。

寻求权、利者 , 民不知所措 , 心生焦虑 , 离开生命之本源有点远 , 民感知不到幸福 。 幸福来自于对生命的安适 , 生活的恬淡度 。 权、利从来不会带来生活的淡然安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