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投降清朝,提出一政策,多尔衮顺水推舟,害死千万人

文/花开无田

1644年四月 , 在摄政王多尔衮的一声令下 , 包括满、蒙、汉三军的清朝军队倾巢出动 , 联合降清的山海关守将吴三桂 , 同刚刚建立大顺政权的李自成展开决战 。

清军和吴军的合力 , 打破了李自成招降吴三桂的幻想 , 敌众我寡的兵力势态 , 迫使李自成下令全军撤退到山海关以内 。


他投降清朝,提出一政策,多尔衮顺水推舟,害死千万人

他投降清朝 , 提出一政策 , 多尔衮顺水推舟 , 害死千万人// //

面对着当前的战略局势 , 李自成认为败退的大顺军根本无法守住北京城 , 于是他只好仓促举行登基大典 , 嘱咐全城百姓出城逃难 , 随后一路向西逃窜而去 。 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正式即位 , 清军入关后一路继续追击大顺军 , 一路则是南下攻打南明王朝 , 让南明朝廷“清能杀贼 , 是为崇祯帝报仇”的美梦破碎 。

清军的局势一片大好 , 在多尔衮率领满洲贵族以及文武大臣的劝进下 , 福临正式即皇帝位 , 改年号为顺治 , 他就是我们熟悉的顺治帝 , 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 。 七岁的顺治帝定鼎中原 , 许多汉族官僚眼见大局已定 , 明朝残余势力灭亡是大势所趋 , 便纷纷投向清廷 。 其中就有一位特别的人物 , 明末天启年间的进士孙之獬 , 一个让汉族百姓咬牙切齿的人 。


他投降清朝,提出一政策,多尔衮顺水推舟,害死千万人

他投降清朝 , 提出一政策 , 多尔衮顺水推舟 , 害死千万人// //

不同于铮铮铁骨的文人 , 孙之獬的存在给文人丢尽了颜面 , 早在魏忠贤当政时 , 孙之獬就对“九千岁”俯首帖耳 , 极尽奴颜之态 。 崇祯帝即位后 , 对魏忠贤的阉党进行清洗 , 不会看局势的孙之獬误以为魏忠贤不会垮台 , 在崇祯帝下令焚毁阉党编写的《三朝要典》时 , 又是一阵捶胸顿足 , 嚎啕大哭 。 这还不算完 , 孙之獬痛哭流涕的地点不是自己家 , 而是供着明朝皇帝的太庙门口 。 这可把崇祯帝气得不轻 , 不久孙之獬就被革除官籍 , 勒令回乡居住 , 临行时没有一个人给他践行 , 阉党嫌他出丑丢人 , 东林党嫌他没有风骨 。


他投降清朝,提出一政策,多尔衮顺水推舟,害死千万人

他投降清朝 , 提出一政策 , 多尔衮顺水推舟 , 害死千万人// //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 , 遭到明臣厌恶反感的孙之獬 , 不仅没有默默无闻、销声匿迹 , 反倒又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 这一次孙之獬是以降清的汉族地主官僚身份 。 清朝正需要汉族官员来巩固统治、拉拢人心 , 孙之獬的投降让顺治帝倍感欣慰 , 原本被赶出官场的孙之獬 , 竟然被授予礼部侍郎一职 , 品衔为正三品 。 按理说 , 那些投降清朝的汉臣 , 个个满腹经纶 , 倡导忠君爱国的程朱理学 , 自然也是从小诵读 。 为了功名利禄和身家性命 , 许多汉族大臣投降清朝 , 虽然为人所不耻 , 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文天祥、史可法那样誓死不降 , 只能说他们是芸芸众生里的普通人 。

可孙之獬实在是个异类 , 他对清廷的献媚让人作呕 , 作为一名山东人 , 山东可是孔孟之乡 , 儒学道义氛围要更加浓厚 。 听到清军攻占山东后 , 读书人孙之獬没有表现出一丝悲伤 , 而是让儿女和家仆剃发留辫 , 亲自出城迎接清军 , 高呼满洲君主万岁 。


他投降清朝,提出一政策,多尔衮顺水推舟,害死千万人

他投降清朝 , 提出一政策 , 多尔衮顺水推舟 , 害死千万人// //

顺治帝入关后 , 天下还没有稳定下来 , 朝堂官僚分为满臣和汉臣 , 满臣自然是剃发留辫 , 身穿满服 , 汉臣则是束发朝冠 , 保留明朝服饰 。 每当朝贺时 , 满汉两臣分为两列 , 各站在一旁 , 虽然显得有些别扭 , 但时日一久 , 顺治帝也就习以为常了 。 改变这一状况的就是孙之獬 , 剃发留辫的他满心欢喜地站到满族官员的队列里 , 却引起一阵呵斥和怒骂 。 当时满族自视高人一等 , 孙之獬虽然剃发留辫 , 可终归是个不折不扣的汉人 , 位卑言轻的汉人怎么配和打下江山的满人站在一起 。

秉持着观念的满族大臣将孙之獬推搡出来 , 碰了一鼻子灰的孙之獬 , 只好灰溜溜地跑回汉族官员那边 。 汉族官员对孙之獬的名声早有耳闻 , 卖主求荣的汉奸 , 丢尽文人的颜面 , 即使是五十步笑百步 , 汉族官员依旧认为自己起码留住了旧朝的头发和衣服 。 刚被满族官员推出来的孙之獬又被汉族官员赶了出去 , 孙之獬夹在中间 , 狼狈不已 , 满族官员对窘迫的孙之獬一阵哄笑 , 汉族官员对尴尬的孙之獬投来鄙视的目光 。


他投降清朝,提出一政策,多尔衮顺水推舟,害死千万人

他投降清朝 , 提出一政策 , 多尔衮顺水推舟 , 害死千万人// //

中国有句古话 , 叫宁可得罪君子 , 不可得罪小人 , 君子坦荡荡 , 与人绝交恶言不出 。 小人则是长戚戚 , 惹恼了他 , 就会背后使绊子、杀人不见血 。 孙之獬就是这样的人 , 他不敢报复位尊权重的满族人 , 而是将怒火和仇恨发泄到汉族官员的身上 。

1645年的元旦 , 孙之獬草拟了一份奏疏 , 趁着朝贺的时候 , 将折子呈给顺治帝 。 奏折里的大意是 , 现在天下已定 , 万事革新 , 而衣冠束发之制 , 竟还是前明那一套 。 孙之獬还不忘在最后补刀子:“此乃陛下从中国 , 非中国从陛下也 。 ”这一句话让顺治帝对汉人的疑心陡然生起 , 此时南明军队节节败退、士气大挫 , 除东南沿海一带誓死抵抗 , 江南大部分地区已尽归清军 , 天下局势已然明朗 。


他投降清朝,提出一政策,多尔衮顺水推舟,害死千万人

他投降清朝 , 提出一政策 , 多尔衮顺水推舟 , 害死千万人// //

可那些汉族官员和百姓依旧保留束发的习惯 , 难道不是怀念前明吗?这样一来的话 , 抗清力量势必会再次崛起 , 好不容易平稳的局势又会再起波澜 。 当顺治帝将这份奏折送给摄政王多尔衮看的时候 , 两人的想法如出一辙 , 于是六个月后 , 清朝正式颁布剃发令 , 凡是清军统治10天以上的地区 , 都要剃发蓄辫 , 如果有不剃、迟疑的 , 或者上表章请求保存明朝旧制的 , 一律杀无赦 。 一时之间 , 汉族官员百姓涕泪纵横 , 跑到祖宗坟前磕头谢罪 , 表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 今日剃发实在是为求保命 , 还望先祖原谅 。 当然也有誓死不剃的 , 衣冠束发的观念存在几千年 , 是汉族人民的外在标志 , 一旦剃发就意味着他们彻底沦为奴隶 。


他投降清朝,提出一政策,多尔衮顺水推舟,害死千万人

他投降清朝 , 提出一政策 , 多尔衮顺水推舟 , 害死千万人// //

即使大街小巷的剃头匠拿着“留头不留发 , 留发不留头”的牌子 , 依旧有许多百姓不肯剃发 , 于是清军只好四处抓人 , 强迫人留辫子 。 清军对人的激烈反抗残酷镇压 , 到底有多少人为此丧命我们不得而知 , 但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 儒学思想渗透到骨子里的中原人 , 对其的剃发令自然是不肯答应 。 许多被强行剃发的百姓 , 因为无颜见祖先 , 纷纷自缢身亡 , 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 剃头匠担着一个挑子 , 一头是个小火炉 , 上面放着铜盆 , 用来温着热水 。 另一头则是个小柜子 , 里面放着各式各样的理发工具 。 小柜子的后面放着一个十字架样式的东西 , 而这个东西的作用 , 居然是用来挂人头的 , 意在震慑反抗的百姓 。

由于当时的中原人数实在是太多 , 不少头戴红缨帽的旗兵做起来剃头匠 , 他们按照小组的方式 , 每组有三四个人 , 其中一个拿着剃头刀 , 另外两三个则是抱着鬼头刀 。 接受剃发的人 , 热水毛巾开始剃 , 不接受剃发的则要被冷森森的鬼头刀处以极刑 。 剃发令在百姓心里有如杀戮之祸 , 而带来这场灾祸的竟是一个汉人孙之獬 , 当时的人们议论是“孙之獬一念噪进而酿此奇祸” 。


他投降清朝,提出一政策,多尔衮顺水推舟,害死千万人

他投降清朝 , 提出一政策 , 多尔衮顺水推舟 , 害死千万人// //

1646年的秋天 , 孙之獬自告奋勇去招抚江西 , 结果无功而返 , 被清廷再次削去官籍 。 这一次的孙之獬满载家私而归 , 回到了当年的老家 , 山东淄川 , 在他眼里这是衣锦还乡 , 可他不知道当地百姓对他已经是恨之入骨 。

不久后 , 山东爆发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 , 他们的第一目的就是去攻打淄川 , 为那些无辜枉死的百姓报仇雪恨 。

孙之獬先是被农民军抓起来 , 然后游街示众 , 当时围观的百姓拍手称快 , 高呼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 谢迁为了给天下人解恨 , 对着在场百姓说:“他既然为功名利禄剃天下人之发 , 那我现在就给你种上头发 。 ”起义军在孙之獬的脑袋上凿了一个洞 , 鲜血汩汩直流 , 人们纷纷拔自己的头发 , 插到孙之獬的脑袋里 。 因为忍不住疼痛 , 孙之獬昏厥过去 , 不解气的百姓将他处以凌迟的刑法 , 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活剐 。 愤怒的人们还杀了孙之獬的全家 , 不仅是因为他们是孙之獬的家人 , 还因为他们同样跟着孙之獬早早地剃发留辫 。


他投降清朝,提出一政策,多尔衮顺水推舟,害死千万人

他投降清朝 , 提出一政策 , 多尔衮顺水推舟 , 害死千万人// //

最为讽刺的是 , 连被称为“明末第一大奸臣”的吴三桂都曾当面劝阻过多尔衮 , 希望不要推行剃发令 , 以免引起百姓怨恨 。 孙之獬的尸体被扔到街头 , 而孙之獬的名字也注定将会遗臭万年 , 每当提起剃发 , 人们对孙之獬仍是恨不得食其肉 。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 , “之獬”和一种名叫“獬豸(xiezhi)”智慧很高的兽名字相仿 , 《异物志》说它“见人斗则触其不直” 。 不知孙之獬起的名字是不是以它为含义 , “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官场理论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 可也正是过于献媚 , 连自己的尊严都不要了 。

花开说:历史 , 过往 , 任何人的所作所为都会被铭记 , 至于好坏 , 谁也逃脱不了 。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