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有撞击和火攻,还有炮车和“水雷”,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提到三国时的水战 , 很多小伙伴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赤壁之战 。 中江举帆 , 乘风纵火 , 一战基本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格局 。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还有炮车和“水雷”,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 , 还有炮车和“水雷” , 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

大家耳熟能详的赤壁之战

但真正的三国历史上 , 水战并非只有“乘风纵火”这一种简单的战术 , 而是非常复杂多变的 。 这篇文章 , 我们就从战船、武器、战术三个角度 , 介绍下三国时的水战 。

战船:种类繁多、功能各异

战船作为水战的主要装备 , 三国时发展非常迅速 。 尤其是把水军作为主力兵种的东吴 , 着力发展各种功能的战船 , 客观上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

这时的战船 , 种类繁多 , 功能各异 , 史籍上有记载的包括飞云、盖海、长安、斗舰、艨艟、舻舰、皮舰、走舸、火舫 , 等等 。 但其中最主要的 , 有以下几种:

“中看不中用”的楼船

三国继承了秦汉时期出现的楼船 , 并将其发扬光大 , 最高的楼船上层建筑有五层 。 比如《江表传》就称 , 孙权曾乘坐名为“飞云”的大舰 。 《文选·吴都赋注》则称“飞云’……吴楼船之有名者” , 说明“飞云”大舰就是楼船的一种 。

孙权还乘坐过一搜大舰“长安” , 可以装载3000名士兵 , 是三国时大船载人数的世界纪录 , 推测“长安”也应该属于楼船 。

不过 , 这种楼船因为稳定性不佳 , 在实际战斗中登场次数不多 , 更多地是起到威吓敌人的作用:你看我的大船这么牛叉 , 要不要投降或者退兵呀?

“航空母舰”斗舰

楼船没法在水战中真正登场 , 所以比楼船小又远大于其他船只的斗舰 , 就成了三国水战中的“航空母舰” 。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还有炮车和“水雷”,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 , 还有炮车和“水雷” , 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

斗舰复原图

根据复原的斗舰图 , 斗舰长37米 , 宽9米 , 吃水2米 , 拥有两个桅杆、两个船帆和30把桨 , 还在船尾设置不平衡舵 。 斗舰建有女墙 , 设帅旗 , 四方旗 , 旌旗 , 战鼓 。 从这套配置看 , 斗舰很可能是战场上的指挥船 。

“主力舰”艨艟

艨艟又名“蒙冲” , 是三国时水军的主力战舰 , 在史籍中出场也最多 , 赤壁之战 , 吴军主力即为艨艟 。 《释名·释船》载:“外狭而长曰蒙冲 , 以冲突敌船也 。 ”由此可见 , 蒙冲船形狭而长 , 航速快 , 专用以突击敌方船只 。

艨艟船有四个特点:第一 , 以生牛皮蒙背 , 对石矢和火攻有一定的防御能力;第二 , 艨艟上有女墙、弩窗和矛穴 , 远则弩射 , 近则矛击;第三 , 梯级复式结构 , 水兵可以梯级排列迎敌 , 攻击更有效率 。 第四 , 艨艟除了帆外 , 还用桨为动力 , 可以在各种条件下快速航行 。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还有炮车和“水雷”,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 , 还有炮车和“水雷” , 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

艨艟图

“冲锋舟”赤马

小型快船 , 机动灵活 , 专为突袭使用 , 类似于海军的冲锋舟 。

“运兵船”走舸

轻便快速的战船 , 用来运兵 。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又豫备走舸 , 各系大船后 。 ”赤壁之战时 , 黄盖放船引火后 , 就用这些走舸回归本队 。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还有炮车和“水雷”,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 , 还有炮车和“水雷” , 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

走舸图

“引火船”火舫

专门用来火攻敌人的船只 。 《武经总要》记载 , 火舫是用弊船或木筏做成 , 上面装满易燃物 , 从上风顺流发火 , 焚敌人战舰 。 实战中 , 火舫不但可以烧敌人的舰船 , 还可以烧毁敌人水面的船坞、浮桥等设施 。

“水上堡垒”连舫

王浚攻吴时 , 乘坐的连舫“方百二十步” , 比一个足球都要大一圈 。 在上面可跑马 , 装两千人 , 用木头做城 , 开四门出入 , 几乎是一个水上堡垒 。 有人从名称分析认为 , 连舫是由很多小船拼凑在一起组成的大船 , 有点像组合在一起的“变形金刚” 。

使用武器:弓弩炮石 , 钩拒火船

看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 , 肯定都熟悉“草船借箭” 。 这个虚构的情节 , 说明了水战中弓箭的重要性 。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还有炮车和“水雷”,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 , 还有炮车和“水雷” , 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

诸葛亮“草船借箭”虽是虚构 , 但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除了弓箭外 , 三国时的水战还有以下几种主要武器 。

弩是水战的重要武器 , 比弓箭射程短 , 但容易操作 , 威力也很大 。 上面我们说过 , 在一些战舰上 , 专门设有弩窗 , 用来发射弩箭 。

炮车

大型战舰上通常装有炮车 。 炮车是一种大型抛射兵器 , 指的不是后来的火炮 , 而是投石机 , 就是利用杠杆原理 , 靠人力把石头扔向敌人 。 为了移动方便 , 炮车底还装有车轮 。 官渡之战时 , 刘晔向曹操献计做霹雳车 , 就是这种炮车 。 炮车击中敌方战船 , 会造成巨大伤亡 , 并破坏船体 , 是水战的利器 。 水战中常描写“炮矢齐飞” , 就是指这种炮车 。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还有炮车和“水雷”,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 , 还有炮车和“水雷” , 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

炮车图

钩拒

《武经总要》记载由鲁班发明、专门用于水战的兵器 。 钩拒攻防一体 , 当敌船打算逃走 , 可以用它钩住敌船 , 使其无法离开;当敌船进攻时 , 可用它抵住敌船 , 让它不能接近自己 。

铁锥和铁索

这两个都是防御性武器 。 铁锥固定在水稍浅的江底 , 用于撞击敌船 , 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水雷;铁索则横在江面上 , 阻塞敌船前进 。

火攻武器

火攻武器常见的火箭、火炬和火舫 。 水战时 , 离得远 , 用火箭射击敌船;离得近 , 士兵把火炬抛向敌船 。 火舫我们上面说过 , 就是利用方向和水流 , 燃烧自己 , 毁灭敌人 。

三国时 , 还出现一种特质大型火炬 。 西晋王浚率领水军灭东吴时 , 东吴水军“于险碛之处并以铁索横截之” , 铁索横江 。 王浚做了十多丈长的火炬 , 灌上麻油 , 遇铁索就用火炬烧掉 。

水战战术:冲撞火攻之外 , 还特别注意人为制造有利地形

三国时的水战战术 , 分为防守战术和攻击战术 。

防守战术主要分为拦塞船路和建造水上工事 。

第一种防守策略是拦塞船路 。

孙策攻击黄祖时 , 黄祖曾用艨艟阻塞水路 , 但被董袭、凌统带敢死队冲入艨艟中 , 杀散士兵 , 砍断缆绳 , 清空水道 。

三国后期 , 东吴为了阻挡西晋从益州顺流而下的攻击 , 在大江中设置铁索、铁锥 , 阻塞船路 。 王浚采用筏吸铁锥和火烧铁索的办法破除障碍 。 史书记载:

“浚乃作大筏数十 , 亦方百余步 , 缚草为人 , 被甲持杖, , 令善水者以筏先行 , 筏遇铁锥 , 锥辄著筏去 。 又作火炬 , 长十余 丈 , 大数十围 , 灌以麻油 , 在船前 , 遇锁 , 然炬烧之 。 ”

简单说 , 就是使用木筏吸走铁锥(人工排雷) , 用火炬烧断铁索 , 清空船路 。

第二种防守策略是建造城坞 。

史籍记载 , 东吴曾在武昌曾建造甘水城 , “轻舰数千 , 诸所宜用 , 皆使具备” 。 曹真攻吴时 , 潘璋等“作水城于上流” 。

如果水城建在河口 , 那么水面上的称为“坞” , 岸上部分称为“垒” 。 吕蒙曾曾献计孙权 , 在濡须口建立船坞 , 并且多次用船坞抵御曹操大军的进攻 。 有资料称 , 这个濡须口的船坞 , 还可以用来修船 , 其原理和现在的船坞差不多 , 是世界上第一个船坞 , 领先英国1000多年 。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还有炮车和“水雷”,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 , 还有炮车和“水雷” , 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

曹操水寨复原

攻击战术 , 主要有战舰冲撞、接弦格斗和火攻 。

战舰冲撞是利用己方战船高速冲向敌舰要害部位 。 敌舰的要害部位包括侧面的长楫 , 船尾的舵室 , 以及输出攻击的弩窗和矛穴 。 这些部位受到攻击 , 都会让敌船失去部分战斗力 。

接弦格斗是当两方战舰接近时 , 就需要使用戈、矛、刀、剑等各种近身搏斗武器 , 登上敌方战船肉搏 。 我们上面提到的 , 董袭、凌统率领敢死队 , 身披重铠 , 冲入敌船 , 就是典型的接弦格斗 。

火攻是三国时重要的水战方式 , 大家都极为熟悉了 。 火攻是利用己方处于上风或者上流的位置 , 引燃火舫等专门的火攻船只 , 冲向敌人 , 引燃敌人船队或者水上工事 , 直接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 , 或者给敌人造成混乱后趁机攻击的战术 。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还有炮车和“水雷”,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 , 还有炮车和“水雷” , 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

火攻后 , 趁混乱向敌人发动猛攻

这个最直接的应用就是我们都熟悉的赤壁之战了 。 周瑜采纳黄盖的建议 , 用了数十艘艨艟舰 , 里面装上薪草 , 浇灌膏油 , 在离曹军二里远的位置 , 点燃艨艟 , 冲向曹军船队 。

史籍记载 , “火烈风猛 , 往船如箭 , 飞埃绝烂 , 烧尽北船 。 ”

三国时水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要注意水势和风势 。

水势不仅仅包括水流 , 还包括水的深浅高低 。 对水流而言 , 一般要抢占上游 , 这样可以顺流而下 , 利用船速对敌人发动攻击 。

水的深浅高低 , 对不同水军有不同影响 。 东吴士兵因为地处水乡泽国 , 习惯水上行动 , 水势越大 , 战斗力越高 。 曹魏的军队因为不习水战 , 水势太盛 , 战斗力就会削弱 。

所以曹军进攻东吴 , 一般都会在秋冬之际或者冬春之际这种水势平稳的时间 。 在曹魏和东吴的历次战斗中 , 一遇到涨水 , 曹魏一般会选择退兵 。 建安十七年 , 孙权和曹操在濡须口相持 , 孙权就曾给曹操寄信 , 上面有“春水方生, 公宜速去”的字样 , 意思就是说要涨水了 , 你打也打不过我 , 不如退兵 , 还能留个面子 。 曹操果然退兵了 。

除了水势 , 水战中还必须要注意风势 。 一般认为 , 处于上风位置 , 水战就会占据优势 , 因为可以借着风势 , 加快行船速度冲撞敌舰 , 弓箭、炮车等投掷兵器也更容易发挥威力 。 尤其是火攻 , 非顺风不能使用 。

但实际上 , 顺风不能总占优势 , 如果风过大 , 顺风就成了灾难 。 公元222年 , 曹军攻击东吴 , 吴将吕范率领水军迎战 。 吕范占据上风口 , 本来有着巨大的优势 , 但开战时刮起了暴风 , 吴军的船只被暴风直接吹到曹军的营寨旁边 , 曹军杀死和俘获吴军士兵上千人 , 吴军大败 。 而作战勇猛的吴将董袭 , 在公元217年的一次战斗中 , 遭遇大风翻船 , 竟然溺死在水中 。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还有炮车和“水雷”,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不仅有撞击和火攻 , 还有炮车和“水雷” , 三国水战远比想象的精彩// //

水军大将董袭溺死在水中

三国时水战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 , 是水战由内陆江河向海上发展 。 从海上攻击可以避开敌军 , 出其不意达到自己的军事目的和战略意图 。 比如 , 公元232年 , 魏将田豫自海道进攻辽东 , 并在成山附近海面截击从辽东返会东吴的周贺 , 杀死了周贺 。 魏将王稚还曾率军浮海攻击东吴的句章 , 掳走很多吴国的官吏和百姓 。

当然 , 海上军事行动仍以造船业最为发达东吴居多 , 孙权曾派海船到达辽东 , 联络公孙渊 , 试图实现南北夹击曹魏的战略意图 , 还曾派卫温等人带一万多士兵 , 到达了夷洲(现在的台湾) , 并试图寻找亶洲(现在的日本) 。

综上所述 , 三国时代 , 因为东吴以水军立国 , 所以客观上促进了水军战术的大发展 。 这时的水战 , 战船类型繁多 , 战术多种多样 , 战场也由内陆江湖拓展到外海 。 可以说三国时代 , 是中国历史水军战术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

参考资料:

虞溥:《江表传》

萧统:《昭明文选》

刘熙:《释名》

曾公亮:《武经总要》

陈寿:《三国志》

罗贯中:《三国演义》

谭书龙:《三国水军与水战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