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提到曹丕 , 人们都知道他是曹魏的开国皇帝 , 将大汉王朝末代天子赶下台 , 自己创立了曹魏这个短命的朝代 。 然而 , 大家对曹丕的认识却知之甚少 , 甚至可以说这是个没啥存在感的开国皇帝 。 可是他所创立的一项选官制度 , 却对中国接下来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历史 ,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它为当时中国的实际统治阶级门阀士族阶级正名 , 开创了一个属于门阀制度的时代 。

今天我们聊一下三国曹魏开国皇帝曹丕的故事 。

说道曹丕 , 大家都知道 , 他干了一件自己牛逼老爹到死也不敢干的事情 , 就是把那个做了三十年傀儡皇帝的汉献帝刘协赶下台 , 自己当了皇帝 。 他就是曹魏的开国皇帝 , 史称魏文帝 。

除此之外 , 他还有啥著名的事迹?鉴于许多同学对三国时期的了解主要来自于那本著名的《三国演义》 , 我就替大伙总结一下这部著作提到的几件事情 。 第一 , 曹操攻打袁熙 , 曹丕就做了隔壁老王 , 把人家袁熙的媳妇甄氏纳为己有 。 第二 , 为了争取魏王继承权 , 曹丕跟弟弟曹植争的你死我活 , 最终逼着弟弟装逼写了流传千古的七步诗 。 第三 , 曹丕做了皇帝 , 开心的当起了吃瓜群众 , 看着刘备和孙权打架 , 还点评了一下刘备拙劣的排兵布阵 。 第四 , 曹丕当皇帝期间 , 主动出兵打孙权 , 被东吴的徐盛一把火给烧了回去 。

差不多了吧 , 至少罗贯中老师书里的东西 , 基本就这些了 。 如果还有漏的 , 大家可以自行补充 。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

然而 , 读历史只看历史小说是不够的 。 后世对曹丕的评价非常不错 。 曹丕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 文学家 。 此人从小文武双全 , 据说他曾经击败过当时的武林高手邓展 。 曹操为了培养这位儿子 , 让他从小就跟着自己东征西讨 。 曹丕第一次出征 , 就赶上了那场倒霉的宛城张绣之战 。 由于色狼老爹的大意 , 大将典韦和曹丕的大哥曹昂都在这场战争中交代了 , 而曹丕却侥幸逃脱 。 后来曹丕跟着曹操北伐袁熙 , 才遇见了大美女甄氏 。

至于曹丕的文学成就 , 那就更是厉害 。 曹丕和自己的老爹曹操 , 弟弟曹植 , 并称为“建安三曹” , 他的文学才华一点也不亚于那个吟唱《短歌行》的老爹 , 和边走路边写诗的老弟 。 曹丕在诗赋文章方面皆有成就 , 不但写出并流传了大量优秀的五言诗和乐府诗 , 更是创作了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燕歌行》 。 他还著有中国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典论》 , 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 。 曹丕用自己的才华和影响力 , 繁荣了建安文学 ,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此外 , 曹丕做皇帝那几年 , 在休养生息的同时 , 也平定外患 , 消除内乱 , 还顺手收了孟达 , 击败刘封拿下上庸 。 所以 , 总体来说 , 魏文帝曹丕应该算是个不错的开国之君 。

既然他这么优秀 , 为啥大伙都觉得他没啥存在感呢?原因很简单 , 人们最熟悉的《三国演义》不写 , 难道指望大家都去翻各种正史?看看曹丕在位那几年 , 先是刘备称帝 , 张飞被杀 。 随后 , 刘备和孙权在夷陵猇亭打了一架 , 成就了书生陆逊 。 再后来 , 刘备白帝城托孤 , 诸葛亮七擒孟获 , 蜀汉的新闻天天上热搜 , 谁去管你曹丕在干啥啊 。 最要命的是 , 曹丕短命 , 当了六年天子 , 刚刚四十岁就挂了 。 等到自带流量的主人公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 , 带出来的都是魏明帝曹睿的故事 。 曹丕连诸葛亮的《出师表》都没听说 , 就急匆匆的去找老爹报告了 。

好了 , 这就是这个没啥存在感的开国皇帝的故事 。 不过 , 今天我倒是要说说他的一个影响后世的重要决定:九品官人法 , 后世更多称之为九品中正制 。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

公元220年 , 曹操去世 , 世子曹丕接班做了魏王和丞相 。 尚书陈群对曹丕说咱们现在的选官制度太乱了 , 提出用九品官人法 。 陈群建议在州郡设立中正这么个职务 , 鉴别人物的品行 , 能力 , 分出不同的等级 , 再由中央统一管理 , 作为人才选拔的机制 。 曹丕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 九品官人法也就成了曹魏的基本国策之一 。 陈群一看曹丕这么痛快 , 二话不说就拉着一群大臣开始劝进 , 最终把曹丕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

历史学家对于九品中正制和九品官人法是否一致 , 有着很多的讨论 。 他们之间的确存在一定包含关系 , 但是为了方便(我也不是个严谨的历史学家) , 我姑且把他们混为一谈 , 后面文章中就用九品中正制这个名字吧 。

那么这个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为啥我说曹丕因此而开创了一个时代呢?

要想说明白这个事情 , 咱们要先回答另一个问题:如何在两千多年前考上公务员 。

在中国古代 , 主要行业的排位顺序为士农工商 , 当时最热门的专业是公务员 , 国家干部 。 所以 , 中国古代史 , 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发展史 。 如果你生活在先秦时代 , 想做国家干部 , 只要记住一句话:学好数理化 , 不如有个好爸爸 。 一直到春秋时期 , 国家干部都是世卿世禄 , 世袭产生 。 真的应了那句俗话:龙生龙 , 凤生凤 ,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

这种完全没有技术含量的选拔方式被一个人领衔的一场变革而打破 , 这个人就是商鞅 。 商鞅变法时提出 , 奖励军功 , 能打仗就能升官 。 从此以后 , 许许多多的武将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 。 战国时期还形成了一种养士的风气 , 许多有钱有名望的人(以战国四公子为首)大肆供养门客 , 也对世袭制产生了一定影响 。 但是那段时间国家分裂 , 战乱频发 , 一直到西汉初年 , 统一天下的皇帝们才开始思考如何统一官员选拔机制 , 就有了察举制的雏形 。 到了汉武帝时期 , 随着儒学思想地位的巩固 , 察举制也基本完善 , 成了两汉选拔人才和官员的主要方法 。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

所谓察举制 , 就是考察推举 , 参考标准就是儒学那一套东西 。 当官的觉得哪个人在家孝顺 , 生活廉洁 , 就向上级推荐这个人做官 。 这样一来 , 先秦的贵族阶级受到了打压 , 会读书懂儒学的士族开始崭露头角 , 中国历史上终于有了一套成形的官员选拔体系 。 可是 , 这个制度的问题也不少 。 例如 , 你怎么知道那个人是否真的孝顺廉洁 , 是不是装出来的 , 没人知道 。 另外 , 官员喜欢推荐什么样的人?当然是熟人 , 包括亲族 , 学生 , 老朋友等等 。 因此 , 到了东汉后期 , 察举制造成的后患已经非常严重 , 许多官员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 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 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世家大族 , 例如“四世三公”的老袁家 。

东汉末年 , 天下大乱 , 汉天子流离失所 , 各大诸侯割据一方 。 这样一来 , 地方上推荐的人才根本到不了中央 , 而且各地的世家大族也趁机屯兵屯田 , 成为不可小瞧的地方势力 。 然而 , 东汉末年闹革命的几个主要领导人 , 曹操 , 刘备 , 诸葛亮 , 孙权 , 没有一个是世家大族 。 (诸葛家和老孙家都是搬了家的 , 没有了根基 。 老曹家是太监出身 , 宦官和士族刚刚在党锢之祸中打了一架 。 老刘家是皇室 , 但刘备是卖草鞋的……)这帮人为了壮大自己 , 纷纷招兵买马 , 唯才是举 , 哪里顾得上什么察举制 。 所以 , 三国时期的英雄辈出 , 人才井喷 , 与三大巨头的人才选拔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

可是 , 当三大巨头打下天下的时候 , 却都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想要坐稳江山 , 他们却不得不重新倚靠这些世家大族 。 而察举制不但有众多弊端 , 更无法保证这些世家大族的利益 。 因此 , 东汉名臣 , 士族代表陈寔的后人 , 颍川陈氏的代表陈群 , 就提出了九品中正制 。 曹丕刚刚掌权根基不稳 , 加上登基心切 , 需要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 。 就这样 , 九品中正制正式出现 , 成为曹魏的重要国策 。

我们可以用一场公务员考试 , 来简单描述一下九品中正制 。 既然要考试 , 那就要有考题 , 考生以及阅卷老师 。 我们来简单的对位一下 。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

首先 , 阅卷老师的职位叫做“中正” 。 中正的工作就是考察每个考生 , 并把他们的考试结果(考察情况)填入一个九宫格 , 分别是上上 , 上中 , 上下 , 中上 , 中中 , 中下 , 下上 , 下中 , 下下(这就是九品) 。 地方上的阅卷老师是小中正 , 批完了卷子要让中央的大中正审核 , 最终确定官吏选拔 。

其次 , 考题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官员选拔标准 , 主要看两项 。 第一 , 出身和门第 , 第二 , 才华 。 第一条分数占九成 , 第二条说实话就是曹丕给老爹曹操留个面子 , 毕竟曹操是“唯才是举”的倡导者 。 等到老曹家被司马家赶下台后 , 考题基本就剩下了一条:出身门第 。

最后 , 看一下考生 。 理论上讲 , 谁都可以来到公务员考试的考场混混 , 只要你不怕被评个“下下”没面子就行 。 后来 , 随着考试标准的逐渐透明 , 非世家大族出身的人也就不会来凑热闹 。 你别说 , 还真的有人不怕丢人来找中正评定了一下 , 这个人就是五胡十六国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 。 石勒是羯族人 , 还是奴隶出身 , 出身自然不好 。 虽然他通过一步步的努力 , 成为东晋时期统一北方的一代雄主 。 可是当他让中正给他评判的时候 , 得出的结果却是:下下 。

因此 , 九品中正制就是一个赤裸裸的支持世家大族利益 , 维持魏晋时期形成的门阀制度的工具 , 自然也就得到了全国上下的士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 为将来魏晋统一全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曹魏刚刚建立时 , 由于这个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官员选拔标准和政绩考核(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中 , 有一部分是对现任官吏的考核 , 文中不多赘述) , 对曹魏整顿吏治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随着魏晋的统一和九品中正制的延续 , 由于地方州郡选拔的人才也都需要得到中央大中正的审核 , 许多地方大族也得到了抑制 。

九品中正制的最终产物则是新兴盘踞朝廷的世家官僚 , 我们称之为门阀士族 。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 , 就是开创了一个属于门阀士族的年代 。

在这个年代 , 九品中正制彻底成为一个门阀制度的装饰品 。 中正品第唯以血统为贵 , 到了晋朝 , 真正做到了“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 , 卿门有卿” 。 尤其在东晋 , 世家大族的势力早已凌驾于皇权之上 , 甚至连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也是在门阀士族的拥立下登基 , 而谯国桓氏的代表桓玄则一度推翻司马氏的统治 。 我们没有几个人知道东晋有哪些皇帝 , 却都知道以王导 , 谢安为代表的王 , 谢两大家族 , 后世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式这一幕很好的写照 。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

就这样 , 门阀士族从东汉末年开始萌芽 , 三国时期建立 , 两晋期间达到鼎盛 , 并一直持续到南北朝时期 。 九品中正制自然也就成了魏晋南北朝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

当然 , 并不是所有人都拿着九品中正制当回事的 , 例如东晋时期北方的十六国 , 以及北朝 。 因为这些政权是当时的少数民族或者说是胡人建立的 , 不可一世的石勒竟然被中正评了个下下 , 那么其他胡人政权凭啥要来受这个气啊 。 不过 , 这样的后果就是 , 他们也得不到汉人的支持 , 北方的政权更替非常迅速 。 直到北魏孝文帝时期 , 汉文化的铁粉元宏改革 , 又重新用起了九品中正制 。 可惜没过多久 , 该制度在北魏就流于形式了 。

任何制度都有它的兴衰成败 , 九品中正制也不例外 , 它的衰亡自然是伴随着门阀士族制度的衰败 。 既然门阀士族可以凌驾于皇权 , 那么统治者们自然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 因此 , 从南朝开始 , 以宋朝开国皇帝刘裕为首的南朝统治者们 , 就开始在政治上孤立门阀士族 , 只是在经济上让他们继续荣华富贵 。 军阀们也越来越不待见门阀 , 侯景之乱时 , 大肆屠杀都城建康(南京)的士族 , 使其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 北方少数民族也不会给门阀士族好脸色 , 有一次西魏南征 , 攻陷了荆州 , 将当地门阀士族俘获一空 , 带回北方当了奴隶 。 因此 , 到了陈朝的时候 , 门阀士族制度已经成了一副空架子 , 摇摇欲坠 。

随着南北朝的结束 , 中国的再一次统一 , 九品中正制再也无法适应重组的社会结构 , 新的一种重视才华而不是出身的选官制度孕育而生:科举制 。 门阀士族制度也在隋唐时期进一步消亡 , 并在唐朝末年基本消失 。

故事结束之前 , 我们再说一件曹丕的事情 , 那就是他逼着他老弟曹植写的那首诗:煮豆燃豆萁 , 豆在釜中泣 , 本是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 。 这首七步诗人人皆知 , 字里行间表达了曹植对手足相残的痛惜 , 曹丕也因此饶过曹植一条命 。 不过 , 这件事是真的吗?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曹丕和他的九品中正制// //

大伙有兴趣可以翻一翻《三国志》《资治通鉴》 , 很遗憾 , 两部正史都没提这事 。 第一次提到这首诗的 , 是南朝那部著名的魏晋小说集《世说新语》 。 里面提到 , 曹丕也弄死曹植 , 除非他七步成诗 , 于是曹植边走边说:“煮豆持作羹 , 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 ,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而在其他的史书中 , 更有说曹植写这首诗 , 是在与曹丕一起打猎时完成的 。

最早呈现“煮豆燃豆萁 , 豆在釜中泣 , 本是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的著作 , 则是《三国演义》 。 所以 , 很有一种可能 , 那就是这首五言绝句的作者 , 就是罗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