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华横溢,但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一直到现在都还被人牢牢记住
人们常说他夸夸其谈、自以为是、不纳忠言 , 其实他错不在此 。
街亭 , 诸葛亮心中永远的痛 。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正月 , 蜀国丞相诸葛亮出祁山伐魏 , 大军席卷陇右 , 几乎就要夺取凉州 。 不料前军兵败街亭 , 魏军乘势反扑 , 诸葛亮无奈放弃唾手可得的陇右三郡 , 原路退回汉中 , 轰轰烈烈的首次北伐就此失败 。
绝大多数人以为 , 街亭战前兴复汉室尚有几分希望 , 之后其可能性即无限趋近于零 。
一、街亭其地
街亭 , 一般认为就是《后汉书》记载的凉州汉阳郡(后改天水郡)略阳县街泉亭 , 即今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陇城镇 。
他才华横溢 , 但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 一直到现在都还被人牢牢记住// //
?
蜀军为什么会在这里同魏军交战呢?
这涉及一个地理问题 。 作为黄河最大支流 , 关中平原的母亲河渭河 , 上游天水至宝鸡段切穿秦岭 , 一路蜿蜒曲折于深山峡谷之中 , 沿线非常险峻 , 一直到1976年才修通第一条公路 , 在中古时代这里完全不具备通行条件 。
为了联通关中陇右 , 古人找到另一条路线 , 就是沿着发源于六盘山南坡(今张家川县内)的渭河支流千河(又称汧河) , 开辟的一条穿越陇山的河谷 , 即所谓“关陇古道” 。 这条路线避开了连绵不绝的秦岭山系 , 除了陇山峡谷一段有些艰险 , 其他各段都比较平坦 , 因此成为关中到陇右的必经之路 。
街亭正在这条路上 。
蜀军进军街亭 , 就是为了阻击魏军 , “御敌于国门之外” 。 只要蜀军能够封闭关陇古道 , 孤悬一隅的陇右地区得不到支援 , 面对局部优势明显的蜀军 , 很可能不战而降 。
二、马谡其人
诸葛亮将这个艰巨任务交给了参军马谡 。
马谡 , 是襄阳的世家大族马氏的子弟 , 曾任刘备幕僚 , 随刘备入川 , 先后担任绵竹成都令、越巂太守 。 马谡以“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著称 , 深得诸葛亮器重 。
他才华横溢 , 但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 一直到现在都还被人牢牢记住// //
?
众所周知 , 刘备对马谡有一个著名评价: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 刘备这话说得很重 , 马谡之兄马良深受刘备信任 , 在征吴之役不幸遇难 , 刘备对此一直抱有很深歉疚 。 如果不是对马谡相当不满 , 绝不至于毁了自己亲信的前程 。 可是诸葛亮根本没把这句话放在心上 , 刘备去世后 。 马谡的官位扶摇直上 , 成了重点栽培对象 。
确实 , 马谡不是草包 。 诸葛亮一手打理益州民政 , 与曾任成都令的马谡有很多工作联系 , 有没有工作能力根本瞒不过诸葛亮的法眼 。
马谡工作能力不错 , 问题出在工作态度上 。 这在马谡的高光时刻 , 就已经初露端倪:
诸葛亮南征 , 马谡前往送行 , 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策略 。 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 , 丞相采纳了他的意见 , 并作为此役的战略指导思想 , 收到很好效果 。
但是马谡为什么没有一同出征呢?他不是“好论军计”吗?不要忘了 , 马谡曾任越巂太守 , 而越巂郡正是南中叛乱诸郡之一 , 即便他当时不在任 , 终归曾经主管过该郡 , 熟悉当地情况 , 丞相南征特别缺少这方面人才 , 马谡于情于理都应该主动请缨随军参谋 。
他才华横溢 , 但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 一直到现在都还被人牢牢记住// //
?
这说明马谡性格上存在软弱的一面 , 面对重大抉择时缺少担当 , 因此不愿参加艰苦的蛮荒远征 。
诸葛亮忽视了这一点 , 出于培养锻炼人才考虑 , 他力排众议将夺取陇山隘口重任交给了马谡 。 于是丞相很快就尝到了苦果 。
三、帅才张郃
马谡虽然在战略上颇有见地 , 但他终归是个战场初哥 。
而他的对手却是一辈子刀头舔血的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张郃 。
他才华横溢 , 但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 一直到现在都还被人牢牢记住// //
?
张郃受命前往关中时 , 只知道蜀汉入侵 , 雍州三郡叛乱 , 并不清楚蜀军真正进攻方向 。 当他进入战区后 , 就敏锐的判断出陇山峡道才是关键节点 , 一旦被蜀军夺取 , 陇右大势去矣 。 因此他完全不理会安定郡(陇山以东)乱状 , 直接赶速度强行军直取陇山 。
张郃部是从洛阳闻讯赶来的 , 到陇山行程几近二千里 , 该部最早也要正月底出兵 , 最晚三月中旬就结束主要战事 , 行军时间也就四十天 , 这份能力了不起!
这让人想起曹操大将夏侯渊 。 此公战斗作风剽悍迅捷 , 所部以快速行军闻名 , 号称“三日五百 , 六日一千” 。 夏侯渊守汉中在定军山战死后 , 该部由张郃代理主帅 , 其属下骨干老兵大多转入张郃部曲 , 快速机动战术也为张郃继承 。
老练的张郃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拼命 , 他不是张飞那种不恤士卒的粗暴之徒 , 但此时他完全不顾士兵长途奔袭疲劳严重减员 , 冷酷的逼他们拿出一百二十分努力 , 终于赶在马谡前头到达陇山 。
注意 , 街亭虽然是关陇古道必经之地 , 但本身位置却在陇山以西相对开阔地带 , 脱离了最险要的山谷地段 , 并不是最适合据守的隘口 。
马谡的任务是封闭关陇古道 , 而街亭并非特别理想的阻击阵地 , 他不继续前进到山隘中布防 , 不是骄傲自大 , 而是魏军已经抢先控制了陇山峡道 。
易守难攻的陇山峡道 , 对魏蜀双方都是至关重要的先手位 , 谁先抢到这一点 , 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 。
四、新手之误
魏军抢占陇山 , 就置蜀军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进则必须仰攻山隘 , 显然不利;退则可能遭致敌人衔尾追击 。
既然进不能攻退不能走 , 那就只有守了 , 先稳住阵脚再随机应变 。 最稳妥的办法是像演义中王平建议的那样 , 在五路总口“屯兵当道 , 筑起城垣” , 问题是魏军已到陇山 , 距街亭不过一日里程旦夕可至 , 蜀军没有时间做这种大工程 。
《三国志》提到马谡“不下据城” , 似乎表明街亭附近有城垣可以据守 , 但是天水郡所属诸县离街亭都有一定距离 , 街亭周边即使有城垣也只能是粗制滥造的乡间堡砦 , 这种堡砦规模既小而又残破不堪 , 防御土匪流寇都很勉强 , 更难以作为大军据守依托 。
他才华横溢 , 但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 一直到现在都还被人牢牢记住// //
?
这样看来马谡“依阻南山”也就不难理解了 , 他需要一个依托阵地阻击魏军 , 背山列阵有利于保证自己侧后安全 。
“舍水上山”一直被看作马谡瞎指挥罪状 , 细论起来其实情有可原 。 从卫星地图可以看到 , 千河支流清水河通过街亭附近 , 正好就在蜀军依托的南山之前 , 取水并不困难 。 《孙子兵法》云:“绝山依谷 , 视生处高” , 背山面水是军阵布设的常态 , 马谡的做法并无不妥 。
在马谡看来依山对敌是最好选择:如果魏军来攻 , 他只需要面对一个方向敌军 , 即使不能力敌 , 也可以依托山坡后撤 , 不至于崩溃;只要熬过对方的三板斧 , 等到主力赶到就可以反败为胜 。 如果魏军不来攻击而是绕过他们 , 也不难应对 , 蜀军正好牵制袭扰敌人侧翼 , 等他们与主力接战 , 就可以前后夹击 。 即使魏军驻屯山口持重不战 , 那也没关系 , 两军相持就是了 , 战守大计就留待诸葛亮赶来再作计较吧!
他才华横溢 , 但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 一直到现在都还被人牢牢记住// //
?
看起来马谡的部署中规中矩 , 但是不考虑执行能力空谈计划就是耍流氓!
作为战场初哥 , 马谡犯了新嫩常犯的许多错误:
1、过分谨慎 , 临机处置不坚决
马谡是怎样得知魏军到达的消息呢?当然不会像演义所说的那样从难民口中听说 , 必然是前出斥候战场侦察的结果 。 而张郃作为宿将 , 也没有不派哨探的道理 , 双方很可能进行过前哨战 。 双方主将大约在相同时间得到敌军接近的消息 , 并大略估计了对方规模 。
马谡考虑到地形不利 , 不愿意强攻山口没有问题 , 但他千不该万不该只顾下寨驻防 , 放弃了进一步威力搜索 。 这样一来 , 战场形势就变成对魏军单向透明了 , 张郃部长途跋涉疲惫不堪 , 于陇山立足未稳 , 发现蜀军逼近也是很紧张的 , 等他的斥候发现蜀军一意防守 , 确定并无强攻意图 , 就吃下定心丸可以冷静应对 。
马谡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发现魏军哨探后 , 一面立足防守 , 一面选派轻锐加入前哨战 , 坚决将敌军斥候怼回去 。 虽说蜀军缺乏骑兵 , 同等数量多半打不过魏军轻骑 , 但这个时候不能怂 , 不怕损失加大投入 , 哪怕是二比一三比一的交换也得坚持;即使不能探察敌军细节 , 也要强力遮断对方搜索幕 , 强化战场迷雾 。 张郃是强行军赶到陇山的 , 孙子云:“百里而争利……劲者先 , 疲者后 , 其法十一而至” , 麾下五万步骑最多万余人能够坚持不掉队 , 疲惫不堪之余 , 对马谡部谈不上什么优势 , 正常情况下是不敢脱离山口出击的 。 马谡在敌情未明的情况下 , 自己先怂了 , 把主动权拱手交给了对手 。
2、既不知己又不知彼
马谡是荆襄人氏 , 长期活动于南方 , 所效力政权都没有较大规模骑兵建制 , 因此他对北方常见的骑兵战比较陌生 , 对魏军铁骑战斗力也没有准确认识 。
他才华横溢 , 但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 一直到现在都还被人牢牢记住// //
?
孙子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 也还不算太糟 。 问题是马谡是缺乏实战经验 , 没有自己的基本部队 , 骤然统领大军出征 , 也来不及熟悉下属诸军情况 , 实际上是“将不知兵 , 兵不知将”——这一点诸葛亮要负主要责任 , 不必为尊者讳 。
临战时马谡拿不准魏军战斗力如何 , 本来应该料敌从宽 , 把最坚强的部队放在一线 。 但他不了解各营战斗力 , 没有能做到这一点 , 于是前军被张郃精骑轻易冲垮 , 不得不过早撤退上山 , 全军陷入完全被动 。
其实马谡不是没人可用 。 将军王平系曹魏降将 , 坚忍善守——该部在全军溃败时还能保持建制收容溃兵 , 可见战斗力相当不错 。 王平曾任曹操部下中级军官(校尉) , 无疑是最熟悉魏军的人 , 却没有参加前期一线防御 。 所谓“连规谏谡” , 说的不是路口下寨问题 , 蜀军离魏军很近 , 没有时间在平地建成坚固营盘 , 作为老营伍 , 王平不会不懂这个道理 。 他是自请担任前军 , 无奈马谡名士习气作祟 , 看不起他这种出身寒微的文盲老兵痞 , 没有接受他的请求 。
3、贵族作派 , 不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丢失山脚阵地失去水源当然很糟糕 , 但也不至于马上大祸临头 。 三国时期关陇地区还是比较湿润的 , 陇山山坡总有些山泉 , 总体固然不足 , 但只要严格执行用水管制 , 还是可以支持一定时间的 。 关键在于将领要以身作则 ,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 , 士兵们都是淳朴的 , 看到主将和自己一样忍受饥渴 , 自然不会有多少怨言——王平部同样缺水 , 却没有溃散 , 靠的就是王平放下将军架子 , 和士兵打成一片 , 稳住所部军心 。
事实上马谡军坚持时间很短 , 还没到真正饥渴难耐的时候就崩溃了 , 可见军心已乱上下解体 。 而就在那个时候 , 蜀军主力已经近在咫尺(“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 , 前军大破 , 亮屯去数里”) 。 无奈前方兵败 , 士气大损 , 战场条件又比较不利 , 诸葛亮不愿意孤注一掷拼命 , 故以战斗警戒状态 , 一边收容溃兵 , 一边缓步撤退 。
4、意志薄弱遇挫先逃
这是最要命的错误 。
“(向)朗素与马谡善 , 谡逃亡 , 朗知情不举 , 亮恨之 , 免官还成都”(《 三国志?蜀书十一?向朗传》) 。 可见马谡身为前军主将 , 在部将(王平)还在坚持抵抗的时候 , 就放弃了指挥责任 。
如果马谡能多坚持半天 , 蜀军就可能前后夹击打败魏军 , 甚至夺回陇山隘口封闭战场 , 最终完成陇右攻略;即使张郃警觉 , 及时撤出战斗 , 马谡自然得救 , 蜀军不过是打一场损失较大的“浪战”而已 , 算不得严重失败 。
造化弄人 , 着实令人扼腕 。
如果马谡只是兵败 , 本可以不死 , 最多是“赎为庶人” , 还有翻身的机会 。 但他逃亡了 , 这就无可挽回了 , 历代军法都明确规定:战场逃亡者死!
他才华横溢 , 但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 一直到现在都还被人牢牢记住// //
?
尽管诸葛亮非常器重马谡 , 尽管他自请贬官一度希望替马谡分担责任 , 却不得不将马谡斩杀 , 以严明军纪——一同被杀的还有张休、李盛二将军 。
五、结束语
缺乏实战经验的马谡 , 指挥不能坚决果断 , “不知彼不知己” , 不能上下同心 , 自身又意志薄弱 , 对上“识变数 , 善处营陈 , 料战势地形 , 无不如计”的宿将张郃 , 不败就没天理了 。 马谡确实才华横溢 , 但他犯的这个严重错误直接断送了诸葛亮北伐成功的可能 , 一直到两千年后的现在都还被人牢牢记住 , 这也算是一种历史的嘲讽吧 。 而一生睿智的诸葛亮回想起当年刘备的话 , 想必也会十分后悔 。
本文作者:鳄鱼不哭 , 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 未经作者本人及微信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允许 , 不得转载 , 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 , 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 , 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 , 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 , 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 , 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 。 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 ,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 。 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 , 欢迎关注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在黄埔军校默默无闻,抗战时快速晋升,三大战役他参加了两场
- 他是四野三纵的政委,曾因升迁速度太快不得不请示,后授衔中将
- 太平天国灭亡时曾国藩造反的话,会有人追随他吗?
- 困难总能解决。但是自欺欺人,隐瞒实情,那就完蛋了| 写在历史边上
- 嘉峪关到底在哪?答案虽然很简单,但很多人却答不上来
-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于曹操,但他真的昏庸无能吗?
- 他逝世后为何获降半旗致哀?
- 刘虞:为政宽仁深得人心,但却不善用兵
- 姜维的失败不只是他自己的失败,而是整个蜀国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