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虞:为政宽仁深得人心,但却不善用兵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刘虞:为政宽仁深得人心 , 但却不善用兵

刘虞以仁服人 , 但用兵则缺 。


刘虞:为政宽仁深得人心,但却不善用兵

刘虞:为政宽仁深得人心 , 但却不善用兵// //

公孙瓒原受刘虞节度 , 但互相不和 , 在一次意见相左中 , 公孙瓒暗夺刘虞派兵 , 甚至建筑丘垒(即今日的岗哨防御工事)以防刘虞 。 刘虞先以陈情奏表 , 再外交魏攸共攻 , 甚至明请相会(欲暗杀)或自行发动攻击 , 可谓招数用尽 。

其实告御状不会有结果 , 远水难救近火 , 何况汉天子正在董卓及曹操前后摆布 , 就算圣旨下令 , 公孙瓒也非坐以待毙 。 引外力而共谋 , 典型的「靠天吃饭要饿死 , 靠人打仗要失败」 , 魏攸没有必要为人出兵 。 再说假意和谈而刀斧伺候 , 也是常见的诈术 , 孙策攻打严白虎时 , 就是在谈笑中以谈和袭杀来使 , 这种黄鼠狼向鸡拜年 , 当然不安好心 , 公孙瓒不会轻易上当 , 自然「辄称病不应」 。

至于用兵攻打 , 规模甚至达到十万人之多 , 可见刘虞用兵该败 。 因为刘虞本非胜战良将 , 骤然高举十万 , 其中必然多为非久经战事乌合之众 。 想想看周瑜与程普在赤壁之战也不过共领三万 , 刘虞却使用十万 , 三倍于江东兵卒 , 只怕战力名不符实 。 因此刘虞十万大军偷袭几百人的公孙瓒 , 仍然久围不下 , 公孙瓒在围攻之中 , 还有余暇掘城而走 , 等到公孙瓒人身安全后 , 整军反攻 , 再来就是刘虞的恶梦 , 公孙瓒攻城三日而捕掳刘虞满门 , 斩首处置 。


刘虞:为政宽仁深得人心,但却不善用兵

刘虞:为政宽仁深得人心 , 但却不善用兵// //

这是一场不知兵而用兵的悲剧 , 一个本应治国而不应用兵的刘虞 , 面对另一个以刀剑过活的猛将公孙瓒 , 刘虞以最不擅长的缺点(生平无胜绩) , 挑战公孙瓒最擅长的优点(屡击鲜卑、鸟丸有功 , 杀伤甚众) , 结果可想而知 。 反观袁绍本人亦不知兵 , 但是袁绍面临公孙瓒的挑战时 , 却懂得用将惟才 , 界桥之役 , 公孙瓒以数千白马义从及步兵三万余人来袭 , 袁绍却用曲义以八百死士迎战 , 导致后来公孙瓒败走 。 如果换成袁绍与孙瓒硬拼 , 下场就是刘虞受死历史提前上演 。

刘虞之死一事 , 这也说穿了再多的奇谋诡计 , 不如实力相比 。 若欲消灭公孙瓒 , 除了铁与血 , 再多的花拳绣腿都没用 。 不管刘虞如何上启天子、下结诸侯、或者暗杀阴谋 , 最后还是得用兵硬拼 , 公孙瓒应付刘虞出兵而苟活 , 但是后来无法抵抗袁绍长征围城 , 最后公孙瓒身败自杀 。 原来公孙瓒只能被击败而死亡 , 任何阴谋诡计都没用 , 刘虞若无法用兵击败公孙瓒 , 轻举妄动只会遭受反击 。

话说回来 , 公孙瓒本受刘虞指挥 , 一但不臣之野心大起 , 高层若又不善用兵 , 以下弒上的情况就会出现 , 公孙瓒叛杀刘虞 , 正如东汉各官员反叛汉天子 , 人心不思汉 , 在汉天子不善用兵平叛 , 因此汉室政权必亡 , 群臣则奋起争江山 , 因为没人想作汉人、汉臣 。


刘虞:为政宽仁深得人心,但却不善用兵

刘虞:为政宽仁深得人心 , 但却不善用兵// //

西汉末年诸帝闇弱 , 王莽、绿林及赤眉等大起 , 等到刘秀出世 , 用兵击败群雄 , 于是天下俯首归服 , 史称汉光武帝中兴汉室 , 于是开启东汉 , 再续西汉 , 最后桓灵衰弱 , 黄巾、董卓及曹操再起 , 汉室再度灭亡 。 收拾汉末三国的君主并非用兵专才 , 但是懂得用将惟才:魏主用钟会、邓艾而蜀亡;晋君使王浚、杜预而吞吴 。 纺织应问女红、田事应问农夫、专事应问专家、战场之上决胜负 , 当然要问将军 , 若自知用兵不擅 , 也得寻用将领 。 儒生本擅经书 , 刘虞既待民「收视温恤、安立生业」 , 就应在治国为政领域活跃 , 而不需以儒用兵 , 书生用兵当然比不过猛将用兵 , 秀才遇到兵 , 有理讲不清 , 而且还有可能被兵欺凌殴打 。

如果莽夫与书生问经 , 自然书生诗书胜出 , 莽夫文典不通 。

但是莽夫与书生比武 , 结果莽夫痛击大胜 , 因为书生体弱 。

刘虞对公孙瓒 , 正是书生遇到莽夫而比武 , 不如袁绍对公孙瓒 , 起码懂得另用武将应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