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乱局中重臣张华,已经尽力不该背锅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 ,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手挥五弦
“物华天宝 , 龙光射斗牛之墟” , 《滕王阁序》中这一句 , 说的是豫章郡太阿、龙泉两口宝剑精气彻天的传奇 。 而这一故事的主角张华 , 作为晋初重臣 , 身负王佐之才 , 立有平吴大功 , 能力并不亚于萧曹房杜等名相 , 却并不为后人所熟知 , 最终流传给后人的却是一些志怪传奇故事 。 张华在时局纷乱时临危不退 , 坚持匡辅朝政 , 无端卷入权力斗争 , 不幸身死族灭 , 却还受到一些苛责 , 更是令人叹息 。
西晋乱局中重臣张华 , 已经尽力不该背锅// //
壹
张华年少时贫寒 , 替人牧羊为生 , 但他聪敏多才、勤于学习 , 坚持修身养性 , 又能周济危难 , 表现出了不凡器量 。 同郡高门大族范阳卢氏的卢钦对张华非常赏识 , 而同乡魏明帝朝权臣刘放甚至主动嫁女 , 其见重如此 。 张华的父亲曾做过渔阳太守 , 应该是早亡 , 留下的人脉对张华也许有一定的帮助 。 即使如此 , 放羊娃刻苦学习逆天改命 , 仍然算得上是极为励志的事迹 。
由于一开始并不为人所知 , 张华创作了《鹪鹩赋》 , 通过褒贬禽鸟自寄心志 , 得到名士的领袖人物阮籍高度评价 , 由是逐渐知名 , 可见张华善于自我营销 。 经渔阳太守鲜于嗣、同郡卢钦先后推荐 , 张华步入仕途 , 并表现出了优秀的才干 。
张华勤于政务 , 兼又博闻强识 , 发表的意见以及上奏的表章 , 大多都被采纳施行 。 晋武帝司马炎曾经询问汉朝宫室制度及建章宫千门万户的情况 , 张华都应对如流 , 并且还能当初画出图样 。 当时没有百度谷歌可以随时查阅 , 张华的记忆能力和知识储备确实令人惊异 , 被时人比作是春秋时的郑国良相子产 。 任职中书令掌管机要期间 , 张华遭遇母丧 , 按当时的制度应当离职守丧 , 但司马炎却下诏要求他继续管理政事 , 说明张华的作用难以替代 。
在西晋平吴统一天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这是张华最大的政绩 。 最初征南大将军羊祜提出伐吴计划 , 在朝群臣只有张华和度支尚书杜预赞成 。 后来羊祜病重 , 举荐杜预代替自己 , 又安排王濬留任益州 , 做好军事上的安排 , 而将在朝中推动伐吴大计托付张华 。
张华不负众望 , 向司马炎力主抓住时机伐吴 。 司马炎虽然也有此意 , 但朝中反对的人实在太多 , 元老重臣贾充、荀勖等人更是极力劝阻 , 让司马炎下不定决心 。 杜预反复上表请求 , 第二次奏章送到时 , 司马炎正与张华下棋 。 张华一把推开棋盘 , 郑重劝说司马炎果断决策讨伐东吴 。 张华这次建议时机选得很好 , 在杜预上表时趁热打铁 , 抓住了司马炎也想大建武功的心理 , 分析了此时伐吴可不劳而定的形势 , 打消了司马炎的疑虑 , 成功促使司马炎下定了伐吴决心并迅速付诸行动 。
伐吴战争过程中张华任度支尚书 , 本人列传中说法是“量计运漕 , 决定庙算” , 算得上是兼了萧何和张良两个人的活 。 伐吴胜利后张华被进爵为广武县侯 , 以张华的功劳 , 绝对配得上这一封赏 。
西晋乱局中重臣张华 , 已经尽力不该背锅// //
贰
司马炎死后 , 惠帝司马衷继位 。 由于司马衷智商不高、性格懦弱 , 皇后贾充之女贾南风趁机玩弄权术 , 把朝政弄得混乱不堪 , 并引发“八王之乱” 。 贾后一伙考虑到张华出身庶族 , 有才干和谋略 , 对上没有威胁 , 对下众望所归 , 便起用张华辅佐朝政 。 张华并未推辞 , 尽忠国事 , 弥补缺漏 , 在贾后肆意妄为的情况 , 仍然努力保持了天下基本安定 , 包括出计谋平息了楚王司马玮的变乱 , 只是遗憾的是 , 没有阻止贾后废杨太后和陷害太子司马遹 。 后来赵王司马伦想要篡位 , 张华拒绝赵王伦拉拢而被杀 。 然而正是这一段经历 , 让张华招致一些指责 。
这些指责主要是两个方面 , 一是明知贾后一党祸乱国家 , 既不能退位 , 又不能死节 , 贪恋权位 , 属于附贼 。 二是身居高位而不能做到拨乱反正 , 对后来的大乱难辞其咎 。 赵王伦的手下张林在杀害张华时 , 就以张华没有阻止贾后陷害太子为理由 。 而赵王伦败亡后 , 朝廷议论恢复张华爵位时 , 侍中嵇绍提出反对 , 认为张华没有尽到职责 , 并且引发祸乱 , 不应该平反 。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更是认为张华毫无作为 , 不敢施行太子左卫率刘卞提出的废贾后让太子入朝任尚书令的计谋 , 只求保身 , 要为西晋覆亡的负主要责任 。
这些言论于事实上倒没有什么大错 。 但从当时的情势来看 , 张华已经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 这样的指责有失公允 。
赵王伦和孙秀本来就是诱使贾后陷害太子 , 然后以此为借口杀贾后夺权 , 张林作为赵王伦的爪牙 , 指责张华不救太子 , 无非是找借口杀人 。 嵇绍对张华的批评就有点不知所谓 , 类似于有人被杀 , 不追行凶者的责任 , 却一味指责救护不及的旁人 。 何况当时也没有其他人做出了张华这样的努力 , 嵇绍本人作为惠帝的侍中 , 似乎也没有什么作为 , 恐怕也没有资格来指责张华 。 嵇康旷达率性 , 儿子嵇绍却是这么一根筋 , 也是一奇 。
张林是故意找茬 , 不值一提 。 嵇绍是同时期的人 , 身在其中搞不清状况 , 那也罢了 。 王夫之是明清之交的人物 , 作为纯粹的旁观者 , 不知为何看张华如此不顺眼 。 张华的所作所为虽然不尽如人意 , 但再怎么说 , 致使西晋覆亡的这口大锅无论如何也背不上 。 看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对张华大段的差评 , 似乎是憋着一团火气来的 , 搞不清是什么缘由 , 难道是另有所指 , 影射当时导致明朝灭亡的哪个人物?
西晋乱局中重臣张华 , 已经尽力不该背锅// //
叁
张华并不是贪恋权位的人 , 也不见有参与争权夺利 , 与他人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记载 。 被人猜忌构陷时并无怨言 , 因功受到封赏则多有逊让 , 大有荣辱不惊的风范 。 平息楚王玮变乱之后 , 朝廷拜为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 , 授金章紫绶 , 张华坚决辞去开府 。 后来朝廷追论张华前后功绩 , 晋爵为壮武郡公 , 张华推让了十几次 。
这些谦退的作为并不像作秀 , 应该是真实意愿 。 不像贾充等人 ,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 , 用尽心机 , 不择手段 。 贾充作为元老重臣 , 极力反对伐吴 , 大概就是因为计非己出 , 头功落不到自己身上 , 索性宁愿此事不成 , 为了私利而置国家大事不顾 。 而张华则力赞伐吴 , 甘当后勤 , 并不忌惮羊祜、杜预等人成就大名 。 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 , 张华的境界是比较高的 , 并不太在乎个人得失 。
惠帝智商再不高 , 怎么说也是合法继位 , 属于正统 。 贾后固然无道 , 但也不能说张华在朝任职就是附贼 , 如果是这样 , 西汉吕后时期的陈平周勃 , 武周时期的狄仁杰等人 , 也没什么不同 。 惠帝继位后 , 朝廷权力斗争十分激烈 。 贾后先利用汝南王亮和楚王玮讨伐辅政的外戚杨骏 , 废掉杨太后 。 随后又利用楚王玮除掉汝南王亮 , 元老重臣卫瓘也被杀 。 跟着又采用张华的计谋 , 诛杀了楚王玮 。 这一段时期的形势 , 说是腥风血雨也不为过 。 以张华的政治能力 , 不可能不知道当时在朝任职的凶险 , 如能尽早隐退 , 当然不失为比较好的自保之计 。 然而张华仍然选择留在朝中 , 在乱局中尽可能维持政务正常运转 , 冒着危险勉励维持国家基本稳定 。 从这一点来看 , 反而是值得称道的尽责和担当 , 不应当受到恋栈的指责 。
至于尽忠死节 , 那就更加无谓 。 赵王伦欲行篡夺 , 起事前派司马雅拉拢张华 , 在遭遇“刃已及颈”的恶语威胁时 , 张华仍然没有答应 , 可见张华并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 。 张华阻止贾后废太后、杀太子 , 没有成功但也没有死谏到底 , 自然也不是苟且偷生 , 只不过陪着一起送命也无益 , 留着有为之身尽量做点修修补补的事情更有价值 。 赵王伦事败后 , 张华的友人挚虞就说违命而死 , 死而无益 , 张华不应该因此受到指责 , 算是为张华说了句公道话 。
西晋乱局中重臣张华 , 已经尽力不该背锅// //
肆
要求张华拨乱反正 , 则毫无疑问是苛求了 , 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 。 在当时的情势下 , 张华很难有更大的作为 , 能够像李鸿章所谓的 , 充当国家的裱糊匠也就很难得了 。 贾后虽然妄为 , 一举一动却都是用的皇帝名义 , 张华没有办法相抗 , 只能极力匡正 。 张华甚至还专门写了《女史箴》 , 理想主义地想要劝诫贾后 , 结果自然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 , 但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 要想完全掌控局面 , 恐怕就得行废立之事 , 至少是要废贾后 , 这种行为是可以定性为谋反的 。 因此 , 张华不赞成刘卞的废后计划 , 也是恪守本分的选择 , 不能说是无勇无智 。
而且张华没有受命辅政 , 也没有培植自己的派系 , 虽有较高的声望 , 但还达不到废后的影响力 。 刘卞向张华建议 , 利用太子卫率的兵士 , 扶持太子司马遹入朝任职 , 废掉贾后 , 说得轻描淡写 , 未免太过冒失 。 仗着手上有兵贸然逼宫 , 这些人敢不敢犯上还是个问题 。 楚王玮矫诏杀汝南王亮 , 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 朝廷打出代表皇帝旨意命令解兵的驺虞幡 , 楚王玮的人马立刻散走 。 不是长期豢养的死士或是忠诚度较高的本部人马 , 恐怕不会轻易跟着干政变这种性命交关的事情 。 如果贾后故技重施打出驺虞幡 , 这些人马放弃的可能性很大 。
何况赵王伦在一旁觊觎大位 , 等的就是这样的机会 。 既然能够以贾后陷害太子为借口讨伐贾后 , 同样也能以太子谋反为借口讨伐太子 。 因此 , 即使这一计划成功 , 胜利也是暂时的 , 有赵王伦黄雀在后 , 终究还是难以掌控局势 , 太子和张华都将成为被利用的工具 。
西晋乱局中重臣张华 , 已经尽力不该背锅// //
女史箴图局部
伍
退是逃避责任 , 进则加剧动乱 , 死又于事无补 , 张华也只能做到这样 , 最终还搭上了性命和家族 , 不能要求更多 。 房玄龄在张华本人列传里的赞词“忠于乱世 , 自古为难” , 应该算是比较中肯 。 好在张华的才华和博识没有埋没 , 留下了不少诗赋和文学作品 。
在这方面张华最大的成就是编纂了《博物志》 , 这本类似于《山海经》的奇书收集了山川地理、奇异生物、人物传记以及众多怪诞的神话方术故事 , 也不知张华从什么地方获取的这些奇闻怪谈 。 或许是平时经常和别人讲这些传说 , 后世传得张华无所不知 , 《两晋演义》这样的演义小说 , 应该把张华写成类似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说唐》中的李靖这种会一些道术的军师形象才对 。 随之附会出的不少志怪轶事 , 虽然不能当真 , 但当作故事看看 , 也挺有意思的 。
还没有平吴的时候 , 天上代表东吴地界的斗牛之间常现紫气 , 观天相的术士都认为是东吴还很强盛 , 只有张华不以为然 。 果然灭掉吴国之后 , 紫气反而更加明亮 。 张华与精通此道的雷焕商量 , 认为是豫章地界有宝剑 , 精气上彻于天 , 雷焕还准确判断宝剑就在丰城 。 张华于是安排雷焕担任丰城县令 , 果然在丰城找到了龙泉、太阿两口宝剑 , 二人各佩一口 。 张华死后 , 其剑丢失 。 雷焕死后将剑传子 , 其子佩剑经过延平津时 , 剑忽然跃出掉入水中 。 入水寻找则不见剑 , 只见两条龙 。 此前张华预言二剑终将会合 , 雷焕预言二剑终将化去 , 都是超级准确 。
惠帝时有人得到一根三丈长的鸟羽 , 请张华辨认 , 张华见了心情很不好 , 说这东西是海凫毛 , 一旦出现就会天下大乱 。 陆机曾经请张华吃饭 , 席上有腌鱼 , 张华说是龙肉 , 如果淋上苦酒 , 就会有异常变化 。 众人一试 , 确实如张华所言 。 陆机询问腌鱼的来由 , 果然不是寻常的鱼 , 是在园中茅草堆下得到的一条长得非常奇怪的白鱼制作的 。 按古人的见识和习惯 , 如果见到这样神奇的白鱼 , 多半应该会当成灵物吧 。 居然随随便便就吃了 , 没有丝毫敬畏 。 张华和陆机都在八王之乱中被杀 , 写演义小说的话 , 倒是可以说成是妄吃龙肉惹来的祸殃 。
上面两个故事是张华本人列传中记载的 , 干宝的《搜神记》还记载了张华擒杀狐狸精的故事 。 张华任司空时 , 燕昭王墓前有一只狐狸成精 , 能够变化 , 很有才华 , 想去会会张华 。 而墓前华表劝阻 , 认为张华明智博学 , 去了会招来祸事 , 还会连累自己 。 狐狸不听 , 变化成书生持贴拿着名帖拜见张华 , 辩论起来让张华无法应答 。 张华便说天下没有这么厉害的少年 , 不是鬼魅就是狐狸精 。 于是派人守住 , 先用猎狗对付 , 不能获胜 。 张华便出大招 , 要找千年枯木照它现形 , 结果就砍了燕昭王墓前的华表 , 果然制服并烹杀了狐狸 。 张华还大为得意 , 吹嘘如果没有自己 , 再过一千年都不能除掉这两个怪物 。 这个故事似乎把张华刻画成了狂妄自大、嫉贤妒能并且有些残忍好杀的小器人物 , 不知道干宝对张华有什么意见 , 故意这样编排丑化张华 。
西晋乱局中重臣张华 , 已经尽力不该背锅// //
张华书法《得书帖》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 , 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西晋乱局中重臣张华 , 已经尽力不该背锅// //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西晋乱局中重臣张华 , 已经尽力不该背锅// //
西晋乱局中重臣张华 , 已经尽力不该背锅// //
取长安还是取洛阳?隋末一道连错两次的选择题
西晋乱局中重臣张华 , 已经尽力不该背锅// //
袁绍的军队为什么吃桑椹?是因为没粮食吗?
西晋乱局中重臣张华 , 已经尽力不该背锅// //
只有不懂历史 , 才敢轻言《水浒传》“歧视”妇女
西晋乱局中重臣张华 , 已经尽力不该背锅// //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 柴进复辟梦想的破灭:梁山好汉中人品的佼佼者,也是下场最好的
- 致敬民族英雄,致敬中国脊梁——王春晖激情创作钟南山院士肖像
- 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要求瓜分中国, 只有一个国家反对, 原因不简单
- 他是四野三纵的政委,曾因升迁速度太快不得不请示,后授衔中将
- 西游记中,元始天尊和地仙之祖镇元子,究竟是什么关系
- 日本1年侵略大半个中国,为何攻打重庆6年都没攻下来
- 陈子昂最孤独的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可谓时势造英雄,光照中华
- 朝圣大昭寺,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一生的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