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囊妙计的原理与局限性分析

锦囊妙计 , 读音jǐn náng miào jì , 锦囊是旧时封藏机密文件或诗稿的织锦口袋 。 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 , 放在锦囊里 , 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 。 锦囊妙计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应对办法 。

锦囊妙计的典故

出处: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入吴 , 当领此三个锦囊 , 变中有三条妙计 , 依次而行 。 ”


锦囊妙计的原理与局限性分析

锦囊妙计的原理与局限性分析// //

锦囊妙计

刘备得诸葛亮出山相助 , 如虎添翼 , 后占据荆州 , 扩充兵马 , 声势日盛 。 这使得东吴孙权深感不安 。 长坂坡一战甘夫人香消玉损 , 刘备一直未再娶 。 当时周瑜和孙权用计 , 欲骗刘备来江东入赘 , 迎娶孙权之妹孙尚香为妻 , 实则是为了扣押软禁刘备 , 用刘备来换取荆襄九郡 。 但是被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看破了周瑜和孙权的计谋 。 诸葛亮决定将计就计 , 劝刘备前往成亲 , 不必担心危险 。 接着安排赵云保护刘备前往江东 , 并交给了赵云三个锦囊 。 赵云保护刘备到了吴都 , 发生的一切果然都在诸葛亮意料之中 。 赵云按诸葛亮交待 , 每到紧急关头 , 打开一只锦囊 , 按计行事 。 三条妙计用后 , 刘备娶回了孙权的妹妹全身而退 , 安全返回荆州 , 还痛击了周瑜派出的追兵 。 孙权方面损失惨重 , “赔了夫人又折兵” 。

锦囊妙计的原理

一、神秘色彩 , 天机不可泄露 。 道家术语认为世事皆由上天安排 , 事先不能泄漏 , 否则容易后患无穷 。 也指涉及机密的事 , 不到时候不能预先透露 。 锦囊妙计不允许立刻打开观看 , 而是要在特定的时间或遇到特定的事件后才能打开观看 , 而且只要打开这些锦囊妙计 , 大多数都能逢凶化吉 , 脱险制胜 。


锦囊妙计的原理与局限性分析

锦囊妙计的原理与局限性分析// //

诸葛亮

二、权威性的心理暗示 。 锦囊是旧时封藏机密文件等的织锦口袋 。 华丽的包装和贵重的感觉 , 使得其中的妙计自带权威性的光环 。 一般锦囊妙计都由一些德高望重者或者智者提供 , 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其权威性 。

三、锦囊妙计是基于对事物发展的合理判断与推测 , 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 。 锦囊妙计实质是古代的一种推测学 。 诸葛亮看破了周瑜和孙权的心机 , 才推测出周瑜和孙权当以何种计谋来对付刘备 。 因此他才做出了合理的判断与推测 , 交由赵云去执行 。


锦囊妙计的原理与局限性分析

锦囊妙计的原理与局限性分析// //

紧急关头打开锦囊

从军事学角度上讲 , 所谓锦囊妙计其实就是各种作战预案 。 随着参谋体系的越发健全 , 作战预案的应用也就越来越多了 。

锦囊妙计局限性分析

一、迷信思想的附着 , 造成对妙计过分依赖或盲从 。

受历史局限性影响 , 古时候的人大多是非常封建迷信的 , 对于这种锦囊妙计都是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 把它奉为上天的帮助 , 这样就容易过分夸大锦囊妙计的作用 , 甚至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仍然依赖锦囊 , 最终做出错误的决策 。

二、信息获取能力的不足限制了“锦囊妙计”的有效性 。

指挥作战要尽可能及时、充分、精准地掌握前线信息 , 所谓“知己知彼 , 百战不殆 。 ”而古代战场获取情报的手段非常少 , 除了缓慢的信息逐级上报外 , 其余全部依靠斥候(侦察兵) 。 侦察兵的速度十分有限 , 一旦战场距离拉的比较开 , 侦察兵就无法第一时间送回情报 。

公元538年东魏西魏河桥之战 , 西魏丞相宇文泰率主力与东魏主力决战 , 双方战阵沿邙山和黄河一线摆开 , 东西相距大概有一二十里 。 西魏诸阵之间斥候来往不便 , 信息报送出现了严重的延时 。 西魏军左、中、右三军无法掌握友军的战况 , 以至于当战斗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 , 左军主将竟误以为中军已败而撤退 , 由此引发西魏全军总崩溃 。 主帅亲自置身一线 , 尚且不能确保准确掌握情况 , 更不要说主帅远离前线时了 。


锦囊妙计的原理与局限性分析

锦囊妙计的原理与局限性分析// //

古代战场

三、锦囊计只可能出现在战略战役层面 , 无法精确控制每一步作战行动 。

锦囊的作用取决于战略战役层面的正确预判 。 在古代条件下 , 这种预判都是粗略的、方向性的、战役层面的 , 并不涉及具体作战行动的安排 。 事物会时常变化 , 要注意观察其变化 , 将事物的变化加以充分考虑 , 以应对千变万化的事态发展 。 至于事无巨细全部指挥的“锦囊计”其实已经超越了当时技术能力 , 是很难真正做到的 。 如果敌我双方在战役层面胜负之数已定 , 战术层面再多的奇思妙想 , 也不足以变不利为有利 。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身为皇帝却指挥打仗 , 动辄预制方略遥控指挥 , 命令诸将严格依计行事 。 有些命令甚至具体到每一处城池如何进攻 。 将帅们对文帝的“锦囊妙计”都头痛不已 , 但又不敢不依令行事 。 宋军与魏军作战屡屡失败 , 文帝的瞎指挥难辞其咎 。 所以 , 明智的统帅或将军 , 一般不对一线作战做太多干扰 , 而是制定大方向后 , 授权前线将领临机指挥 ,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是这一经验的体现 。

锦囊妙计是古人对逻辑推理理论的运用实践 , 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对知识与智慧的推崇 。 他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 迷信思想加持造成对妙计过分依赖或盲从 , 信息获取能力的不足限制了锦囊的有效性 , 无法做到对所有细节的精确控制 。 那么 , 你对锦囊妙计又有何见解呢 , 但讲无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