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钦差大臣想收英国代表的儿子为养子?这是真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充满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情节 。

许多情节我们以为是真的 , 结果是假的 。

比如发生在1841年5月的“三元里抗英” , 在清朝靖逆将军的奏报里 , 是一场辉煌的“大捷” 。 然而 , 这是假的 。 真实情节是:英军近战死5人 , 受伤23人 。


?清朝钦差大臣想收英国代表的儿子为养子?这是真的

?清朝钦差大臣想收英国代表的儿子为养子?这是真的// //

许多情节我们以为是假的 , 结果是真的 。

比如我们知道第一次鸦片战争时 , 道光皇帝一再强调“夷夏大防” , 严禁清朝官员与英国人擅自接触 。 那么 , 本文题目中所说“南京谈判时清朝钦差大臣想收英国代表的儿子为养子” , 一定是假的吧?然而 , 这是真的 。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故事吧 。

这个清朝钦差大臣叫耆英 。

耆英 , 字介春 , 满洲正蓝旗人 , 生于1787年 。 耆英是清朝宗室子弟身份 , 根正苗红 , 做过内阁学士、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盛京将军等职 。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 由于奕经在浙东吃了败仗 , 形势极为不利 , 道光皇帝便火速调任耆英为杭州将军 , 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与伊里布一起到江苏南京与英军谈判 。


?清朝钦差大臣想收英国代表的儿子为养子?这是真的

?清朝钦差大臣想收英国代表的儿子为养子?这是真的// //

在这之前 , 耆英没有与英国人打交道的经验 , 也没有见识过英军的厉害 , 当他看到英国人提出“索烟价、商欠、战费共二千一百万两 ,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通商 , 英官与中国官员用平行礼 , 及划抵关税、释放汉奸等款” , 认为条件太苛刻了 , 说了几句态度强硬的话 , 来试探英国人的底线 。

没想到 , 谈判的小船说翻就翻 。 英军立即挥动红旗 , 在钟山上架好大炮 , 对准城内 , 作出炮轰南京的姿势 。 耆英吓得脸色都变了 , 赶紧派人到英军舰船上说明情况 。

在那以后 , 耆英的态度就软化多了 。 在进行谈判时 , 耆英对英国谈判代表极尽屈膝妥协之能事 , 用各种方式来拉拢他们 。

当时 , 英国全权代表是璞鼎查 。 耆英注意到他的身份不一般 , 便极力示好 , 想与他建立起一种亲密的私人关系 。 耆英看到璞鼎查有一张全家福照片 , 上面有璞鼎查的大儿子 。 耆英当即表示 , 自己没有子嗣(实际上他有两个儿子) , 想把璞鼎查的大儿子收为养子 , 并带到北京来居住 。


?清朝钦差大臣想收英国代表的儿子为养子?这是真的

?清朝钦差大臣想收英国代表的儿子为养子?这是真的// //

璞鼎查一定不知道耆英的小伎俩 。 这其实是古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打交道的通用办法 。 当中原王朝在军事上失利时 , 就采取和亲政策 , 来安抚敌人;当中原王朝变强大后 , 和亲立即变成纳贡 。 这时候 , 北方游牧民族还必须送一位王子到中原王朝都城 , 作为人质 。

璞鼎查表示 , 自己的大儿子还在英国读书 。 耆英作出一种“很遗憾”和“很高兴”交织的表情 , 说:

“很好!从今天起 , 他就是我的养子弗里德里奇·耆英·璞鼎查了!”

不仅如此 , 耆英还赠送了一只金手镯给璞鼎查 , 并与他交换了夫人的照片——不可思议吧?

后来 , 耆英向道光皇帝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 , 是“英夷重女而轻男” 。 他说得好像有点道理 , 因为大清“女子无才便是德” , 而英国竟然由“女皇帝”掌握大权 。

在为期半个多月的南京谈判里 , 耆英似乎真的与璞鼎查建立了友好关系 。 1843年 , 当璞鼎查离开南京 , 前往香港任职首任香港总督时 , 耆英给新朋友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告别信:

“一年多来我俩均在致力于同一工作 , 且彼此了解对方都是一心为国的:既不为私利之动机所驱使 , 亦不被欺诈之盘算所左右 , 在商谈和处理事务中 , 彼此心心相印 , 我们之间无事不可相商;将来人们会说 , 我们身虽为二 , 心实为一……分袂在即 , 不知何年何地再能觌面快晤 , 言念及此 , 令人酸恻!”

这哪里是朋友之间的告别信 , 分明是情人之间的情书 。

遗憾的是 , 耆英将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到与英国谈判代表示好上 , 却不愿意在研究英国通商政策、商业扩张上花一点功夫 。 这一点 , 他甚至还不如伊里布的仆人张喜 。 毕竟 , 张喜还用自己与英国人的友谊 , 将3000万银元的赔款 , 减少至2300万银元 。


?清朝钦差大臣想收英国代表的儿子为养子?这是真的

?清朝钦差大臣想收英国代表的儿子为养子?这是真的// //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 , 耆英费尽心思与英国人建立的“亲密关系”毫无用处 。

1858年 ,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 耆英被朝廷派往天津与英法联军交涉 。 可是 , 由于英国人在广州发现耆英没有在奏报朝廷时如实禀报英国人的要求 , 拒绝与他谈判 。 耆英被迫回到京城 , 被咸丰皇帝责令自尽 。

【参考资料:《清史稿》《剑桥中国晚清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