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最早的妈祖庙——北门内天后宫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诏安最早的妈祖庙——北门内天后宫


诏安最早的妈祖庙——北门内天后宫

诏安最早的妈祖庙——北门内天后宫// //

诏安妈祖庙


诏安最早的妈祖庙——北门内天后宫

诏安最早的妈祖庙——北门内天后宫// //

诏安妈祖庙内景

闽南各地 , 妈祖信仰 , 甚是普遍;妈祖文化 , 源远流长 。 在诏安 , 供奉妈祖的妈祖庙随处可见 , 大小不一 , 建筑风格大同小异 。 其中 , 最早的一间妈祖庙 , 建于南宋末期 , 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

这便是位于诏安县城南诏镇西门街环城北路边的北门内天后宫了 。 这间妈祖庙很小 , 面积还不到10平方米 , 估计也是全县最小的一间妈祖庙了 。

明清时期 , 现在的诏安环城路 , 就是当时的城墙 , 那时 , 城墙以内即县城 , 城墙以外即郊区 。 那时的诏安县城 , 其实就是现在的城内街、东门街和西门街一部分 。 在城墙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建有一个城门 , 在这妈祖庙附近的 , 便是北门 。 妈祖庙紧挨城墙根 , 又在北门以内 , 所以又叫北门内天后宫 。

后来 , 岁月沧桑 , 时代变迁 , 老县城的城墙被拆了 , 变成了一条环城路 , 而且路越铺越高 , 这妈祖庙更显得矮小了 。 如今 , 庙的左侧是环城北路 , 庙的右侧是西门街妈祖巷 。

北门内天后宫 , 坐西向东 , 屋顶属硬山顶 。 在清朝的嘉庆、同治和光绪三个时期 , 维修过三次;1980年 , 华侨和广大信众又集资重建;1994年再扩建;农历丁酉年十月又动工 , 全面翻修一遍 。 过后择吉日举行隆重庆典 。

重修后的北门内天后宫 , 面貌焕然一新 , 熠熠生辉 。 在原来的庙门前扩建了屋檐 , 使得这间庙虽小 , 也有内外、前后之分 。 屋顶上采用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瓷雕 , 前后屋脊饰有“双龙戏珠”的剪瓷雕造型 , 屋顶翘尾饰有“古装人物”的剪瓷雕造型 。 屋檐下立着两根粗壮的盘龙石柱 , 中间摆放一个大的三足石香炉 , 上面刻着“天上圣母”四个金字 , 香炉两侧各攀着一条龙 。

屋檐下四周又做了一道铝合金拉门 , 以便更好保护这间小庙 。 平时白天 , 在庙门前左侧靠环城路边 , 还摆放一顶金黄色的大华盖 , 上面写着“天上圣母” 。 在庙门前右侧 , 砌有一个两层高葫芦形的银炉 。 拉门的上方 , 悬挂着一块金字木匾“慈航护国” 。 屋檐下挂两盏灯笼 , 石门匾上是黑底金字“天后宫” , 两扇门的门对是红底金字“德泽垂千古;神光照万家” , 前面墙壁镂空 , 砌着“飞禽走兽”的石浮雕 。

走进庙门 , 抬头看 , 入门处悬挂着两盏大的纸灯笼 。 这小庙只有八槽宽 , 九根横梁 , 中间的大横梁上画有八卦图形 , 横梁下挂一面竹筛 , 竹筛上写“太极”两个大字 , 竹筛两侧又悬挂两盏小灯笼 。

在庙的左面墙角下 , 嵌入两块石碑 , 其中一块雕刻“古迹天后宫”五个大字 , 另一块是1980年那次华侨和信众捐资重修妈祖庙的芳名录 。 而两年前那一次大修 , 捐款捐物的芳名录 , 被镌刻在靠环城北路一侧的庙的外墙上 。

庙内摆放一张不大的楠木供桌 , 因空间小 , 两三个人进来祭拜的话 , 就已显得拥挤了 。 供桌后楠木镶嵌玻璃做的神龛里 , 妈祖神像神情端庄安详 , 头戴凤冠 , 颇有“母仪天下”之风 , 两旁侍立两位侍女 , 还有千里眼、顺风耳诸神像 。

妈祖神像后的墙壁上 , 还画着“巨龙吞水”的壁画 。 神龛上悬挂着“金玉满堂”的横幅 , 神龛两侧是一副金字木匾联“英风远出江天外;坤德长垂泽国中” , 此联在对妈祖歌功颂德 。

北门内天后宫 , 庙虽小 , 却因是诏安最早的一间妈祖庙 , 历史悠久 , 有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 。 同时 , 作为北门内一带民众的地头庙 , 平时香火就旺盛 , 尤其是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 , 这里更是热闹非凡 。

这间小小的妈祖庙 , 对于研究妈祖信仰文化 , 作用还是不小的!(本文源自《闽南日报》 沈益群 文/图)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