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里的魏晋风度

《魏晋书风》 , 刘涛著 , 广东人民出版社

李怀宇

刘涛先生既是书法家 , 也是书法史家 。 他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 , 深受唐长孺先生影响 , 对魏晋南北朝史下过苦功 。 而他数十年深入研究魏晋书法 , 笔下也颇具魏晋气象 。 《魏晋书风》是研究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的札记 , 有史料 , 有心得 , 更有创见 。

刘涛研究发现 , 《兰亭序》为世人所知 , 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墨迹本之后 。 当年太宗下诏购求王书 , 所获甚多 , 达二千多纸 , 万机之暇 , 备加执玩 , 尤其“宝重”行书《兰亭序》、小楷《乐毅论》 。 太宗喜爱《兰亭》 , 也愿意让近臣分享 , 令宫廷搨书人摹搨《兰亭》 , 将复制品赐予房玄龄等八人 , 于是传播开来 。 太宗令人复制《兰亭》之举 , 使《兰亭》流传世间 。 不然的话 , 《兰亭》殉葬昭陵之后 , 世人哪里见得到《兰亭》?而何延之用了上千字篇幅记叙太宗获得《兰亭》的曲折经过:先将辩才和尚请到长安 , 礼遇有加 , 辩才坚称“坠失不知所在” , 太宗遂将辩才放归山林 。 如此三番 , 辩才“靳固不出” 。 后派萧翼装扮作书生 , 下越州 , 设计赚取 。 按何延之的描写 , 萧翼手段 , 可谓盗窃 。 唐太宗“赚《兰亭》”的经过 , 何延之着墨尤多 , 有如今天报章娱记笔下的“八卦” 。 虽然好看 , 许多学者并不当真 。 南宋桑世昌《兰亭考》卷八引录的宋人跋文 , “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无咎)表示半信半疑:“《兰亭》若是贵耶 , 至使万乘之主捐信于匹夫?……以太宗之贤 , 巍巍乎近古所无 , 奈何溺小嗜好而轻其大哉!”王铚(性之)更是不信:“太宗始定天下 , 威震万国 , 尫残老僧敢靳一纸耶!诚欲得之 , 必不狭陋若此 。 ”

在分析王羲之书法的分期时 , 刘涛也点明:“王羲之的书法也曾受到后人的批评 。 唐朝书论家张怀瓘说:"逸少草有女郎才 , 无丈夫气 , 不足贵"(《书议》) 。 宋朝书家米芾说:"子敬天真超逸 , 岂父可比"(《书史》) 。 但是这类声音很弱 , 未成气候 。 唐朝时 , 王羲之成为书法史上的无冕之王 , 他的书法一直占据中国书法的主流地位 。 即使清朝提倡碑学书法的书家 , 提倡北碑楷法 , 指斥刻帖之坏 , 却不敢指责王羲之的书法 。 ”刘涛冷静地指出:“王羲之并非书法神童 , 他的书法也有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 。 我们现在要寻绎这个过程确实为难 , 因为存世的"王书"墨本、刻本 , 多是四十岁之后写的尺牍 , 即使同一种书体的尺牍 , 面貌也多 , 并无一件真笔原迹 , 所以学者很少讨论王书的分期问题 。 ”于是 , 刘涛根据前人文献 , 细心阅读这些篇章 , 发现一些有关王羲之书法变化的记载 , 虽然只言片语 , 收集起来 , 稍作考辨 , 再按时段先后排列 , 可理出王羲之书法发展的线索 。

刘涛善于发现历史的现象:“模仿是学习 , 也是继承 。 书法家的成长无不从模仿起步 , 由模仿获得"技"与"法"之类的"表达"手段 , 艺术的感受力也是在模仿中培养起来 。 可以说 , 模仿是进入艺术的必由之路 。 ”南朝虞龢《论书表》记载了这件趣事:“羲之尝自书表与穆帝 , 帝使张翼效写 , 一毫不异 , 题后答之 。 羲之初不觉 , 更详看 , 乃叹曰:"小人几欲乱真 。 "东晋时代 , 人们喜爱“二王”的字 , 爱屋及乌 , 张翼和康昕模仿逼真的王字也大受欢迎 。 由此 , 刘涛发表自己的看法:“艺术的发展 , 一直依仗"继承"和"变革"前行 , 两者相互依存 。 我们知道 , 每一变革而出的新面 , 都需要许多继承者的巩固发扬 , 继承到了僵化的地步 , 又生变革 , 如此往复不穷 。 纵观书法的历史 , 古代的名家 , 无论是变革出新的一群 , 还是以继承显示"工夫"的一党 , 都是在鼓励继承的风气里得以扩散和放大他们的影响力 。 继承型的书家只要闻名于世 , 有书迹流传 , 也会被人模仿 。 ”

刘涛不仅关注书法本身的现象 , 更思考书法背后宏大的历史 。 在回顾北魏太武帝仆倒《峄山刻石》的史实中 , 刘涛特别关注北魏太武帝南征途中 , 还做了一件与军事行动毫无关系的事情:登临峄山 , “见秦始皇石刻 , 使人排而仆之 , 以太牢祠孔子”(《资治通鉴》) 。 峄山的“秦始皇石刻” , 就是大名鼎鼎的《峄山刻石》 。 秦始皇“东巡郡县” , 显示统一天下的威仪 , 先后在六地“立石刻颂秦德” 。 《史记》记载 , 秦始皇当年“上邹峄山 , 立石;与鲁诸儒生议 , 刻石颂秦德 , 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 俨然一副尊重儒生的姿态 。 想不到几年后 , 那些应招的文学儒生 , 以秦皇“刚愎自用” , “专用狱吏” , “乐以刑杀为威” , 难与为谋 , 他们还像战国游说之客那样不合则去 , 不辞而别 。 秦始皇自恃混一天下的武功 , 哪里容得了儒生的任性 , 一怒之下 , “焚书”之后再“坑儒” 。 刘涛写道:“后人一直把秦始皇的暴政当作殷鉴 , 对于秦始皇自立的纪功刻石 , 他们未必在意 。 却没想到 , 身赴戎机的北魏太武帝 , 并非儒士 , 却在鲁郡仆排秦刻石 , 同时"祠孔子" , 这两个举动 , 表明太武帝知晓历史 , 懂得汉族士大夫的"恨"和"爱" , 也是宣示自己尊崇儒学的政治文化态度 。 ”

关于“正体字” , 古今有许多争论 。 刘涛自有看法:“正体字形体的递变 , 篆书被隶书取代 , 隶书被楷书取代 , 虽是"取代"的关系 , 但是隶书时代不废古篆 , 楷书时代不废篆隶 。 先后出现的草书、行书都是隶书时代出现的俗写体 , 也一直并用不废 。 所以 , 汉字演进的结果 , 一面是正体字体势的趋简 , 一面是各种书体的共存共荣 , 各有其用场 。 因此 , 各种书体的书写技法得以保存 , 也越来越丰富 。 ”这一番见解 , 从历史的深度来观察书法的变化 , 在今天更具现实意义 。

作者:李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