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场域

记忆之场是法国学者诺拉发明的词汇 , 诺拉把法语里记忆与场域两个单词合成了记忆之场 , 记忆之场既可以是现实中的纪念碑、标志性建筑 , 也可以是教科书、档案等事物 。 教科书在承载一个国家国民记忆与认同塑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记忆跟教科书是相似的 , 记忆背后代表着选择性的忘却 , 教科书不可能无限制的把知识和文字写入书中 , 也有取舍 。 有些东西因为被选择进入教科书而化作集体记忆 , 并且建构起独特的认同 。 (结尾多图预警 ,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回忆曾经的学生时代 , 我们在文末整理了建国初至今每个时代典型的本的初中历史教科书)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然而教科书又常常引起争论 , 遭到非议 , 尤其是语文和历史教科书 。 教科书有没有删除"五胡乱华"、"鲁迅有没有退出语文教科书"、"上海教科书姥姥与外婆之争"、"教科书的岳飞风波"等等也是近些年的热点 。 普通民众对于教科书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 。

许多历史学者也非常重视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 以民国为例子 , 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顾颉刚等人都曾经编写过教科书 , 甚至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 那么 , 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都写了什么?为什么会引起争议?今天笔者将会以顾颉刚顾颉刚编写 , 胡适校订的《现代教科书-本国史》(后文简称顾本教科书)为案例 , 带大家进入民国历史教科书的领域 。

顾颉刚版教科书管窥

民国时期有诸多版本的历史教科书 , 而顾本教科书只是其中一套比较有代表的教科书 , 其他的当时比较流行的教科书还有陈衡哲的《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1924年)、吕思勉《白话本国史》(1923年)、何炳松《新时代外国史教科书》(1929年)等等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顾本教科书最初出版于1923年 , 由顾颉刚、王钟麟编写 , 胡适校订 , 分为上中下三册 , 1929年遭遇到戴季陶等人的非难以后 , 该教科书进行了修改 , 作者删除了顾颉刚的名字 , 并且改名为《新时代本国历史教本》 。

顾颉刚的教科书有何特色呢?首先 , 他的教科书注重多层面的看待历史 。 他在书中写到:

"历史是记载全人类活动的 , 应当各方面都要顾到 。 ""历史演进乃是向多方面展开的...我们研究历史的 , 一定要注意历史的各个方面 , 而不容仅偏一隅去记颂几个朝家的隆替和几辈英雄的成败 。 我们应当着眼的 , 至少顾及民族的、社会的、政治的、学术的四方面 。 "

比如在春秋战国部分 , 顾本教科书注重对地理环境对于不同地方民风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

其次 , 上古的历史的写法在当时也是大胆新奇 。 总所周知 , 顾颉刚先生在先秦历史方面颇有建树 , 其提出的疑古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学发展也是影响颇深 。 他提出:

"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 , "时代愈后 , 传说中古史期愈长 。 "时代愈后 , 传说中的人物愈放大 。 ""我们在这上 , 即不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状况 , 至少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 。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那么 , 他在教科书里是如何表述上古历史的呢? 他在教科书里写到:

"太古时代的景象 , 只凭相传的口碑 , 附会的记载 , 所谓洪荒之世 , 一切太古的传说只好看作神话 , 绝不能取为可靠的史乘 。 "(顾本P18)

"那黄帝的传说便是代表着造成国家雏形的时期……不能完全相信这般半神体的圣人!"(顾本P25)

顾书中还仓颉等人也许并无其人 , 尧舜的故事一部分属于周末学者托古改制的捏造 , 诸如这种类型的上古历史的记述还有一些 。

古史风波

1927年 , 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中国 , 国民党加紧了对于教科书的审查 。 顾颉刚早在当年编写教科书之时 , 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教科书会引发争议 , 他请教过朱经农 。 朱让其写的隐晦点 , 他们还管不到这些事情 。 并且顾本教科书所在的商务印书馆也有不同几本书刊印过疑古思想的书籍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1929年山东参议员王鸿一弹劾了此书 , 并且此书"非圣无法" , 鲁西南"丛圣人"——丛涟珠也对此书表示强烈的意见 。 更为重要的是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怒斥为"动摇国家自信力 , 必于国家不利" 。 2月份 , 顾颉刚在日记里记载了教科书被下架 , 印刷的商务印书馆也被罚款一百万或者一百五十万(后来并没有真正处罚)

1929年5月北平《新晨报》报道了这件事 , 当时引起轩然大波 , 当时很多人对此事或者轻信谣言或者张冠李戴 。 戴季陶和顾颉刚素来关系还算不错 , 戴季陶掌管中山大学之时 , 顾颉刚和傅斯年曾经倾力支持 。 顾颉刚还曾经劝过胡适加入国民党 。 然而即使是如此 , 戴季陶依然对顾颉刚编写的教科书发难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实际上 , 从学者的角度来看 , 顾颉刚是当时最重要的先秦历史学者 , 他用西方科学理性的思想去审查传统 , 这是历史学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 如果仅仅是普通学术书籍 , 恐怕不会很敏感 , 但是 , 这里涉及到的是教科书 , 其中的复杂就很难说清楚了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顾颉刚的教科书之所以会引起如此非议 , 无非是戴季陶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认为教科书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 , "三皇五帝"代表着一种认同与信仰 , 这是维系国家民族凝聚力的一种事物 。 他们担心教科书的疑古思想不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 正如 , 研究教科书的专家学者石鸥所说"这场冲突已经不完全是历史的正确与错误的冲突 , 而是历史教科书要写什么、为谁而写的冲突 。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历史是客观的 , 历史学则是尽力追求客观过去历史的学问 , 但是 , 历史记忆则是建构的 , 我们记住什么 , 遗忘什么都是建构一种认同 , 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分为亲自经历的和借来的记忆 。 毫无疑问 , 教科书通过学生学习的过程 , 使"借来的记忆"深入人心 。 而哈布瓦赫同样认为有时候借来的记忆比我们亲身经历的记忆更加有力 , 更加清楚 。 从这个意义上看 , 教科书通过学生学习的方式建构集体记忆 , 并且建构起独特的认同 。 所以 , 每次普通民众关注于教科书的问题 , 背后折射出的是记忆与认同的故事 。

珍贵的历史教科书图片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教科书的“记忆之场”:民国“历史教科书”的成书历程与历史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