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败于赵括纸上谈兵吗?给你换个角度

今天我们聊聊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 , 叫“长平之战” 。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一场战争 , 交战双方是当时的秦国和赵国 , 主要参战的将领是四个人:秦国的主帅先是王龁 , 后来换成白起;赵国这边先是老将廉颇 , 后来换成小将赵括 。

记住这四个人的名字 , 这是我们后面理解“长平之战”的重要信息 。

过去 , 我们对长平之战的印象就是四个字——“纸上谈兵” 。 简单来说 , 就是面对秦国的大兵压境 , 赵国的老将廉颇采取固守坚城的办法 , 打持久战 , 想把秦军拖垮 。 秦军打不起持久战 , 于是就用反间计让赵王临阵换将 , 让年轻的赵括担任统帅 。


长平之战,败于赵括纸上谈兵吗?给你换个角度

长平之战 , 败于赵括纸上谈兵吗?给你换个角度// //

结果赵括虽然精通兵法 , 却没有实际经验 , 主动出击之后中了秦军的埋伏 , 最后全军覆没 。

也就是说 , 长平之战的失败 , 第一责任人是赵括 , 他不该轻敌出击;第二责任人当然就是赵王 , 他不该中了秦军的反间计 。

这种说法看上去很有道理 ,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场战争的前前后后仔细看一遍 , 就会发现事情好像没这么简单 。

我们先来讲一下战争过程 。

最开始 , 秦国没打算跟赵国过不去 , 它的主要目标是韩国 。 论实力 , 韩国在当时已经是二三流国家了 , 所以连战连败 , 放弃了大片的土地 。 最可怕的后果是 , 秦军把韩国切断 , 把一个叫上党的地方给孤立了 。 上党是韩国的一个边郡 , 在今天山西省的东南一带 。

因为上党这个地方地势很高 , 所以战略位置重要 , 号称“天下之脊” , 就天下的屋顶的意思 , 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 但是 , 在没有本国支援的情况下 , 单凭上党本地军民是没有办法抵抗秦国大军的 。 按照韩国国君韩桓惠王的意思 , 你们既然已经孤悬国外 , 干脆就投降算了 。

但是 , 上党的军民不干 , 怎么办?正好 , 赵国就在边上 , 干脆就投降赵国 , 也算找了个靠山 。 这时候 , 第一个细节出现了 , 面对上党的投降 , 赵国内部有两种意见 , 第一种是这个便宜不能占 , 占了会惹祸上身 。

第二种意见就说要接受 , 上党这么大 , 又是战略要地 , 还有17座城池 。 我们平时动用百万大军 , 经年累月地打 , 也未必能打下一座城池 。 这下一次就坐享其成 , 拿下17个城池 , 这个便宜为啥不占呢 。 最后 , 赵国还是把上党接收了过来 。


长平之战,败于赵括纸上谈兵吗?给你换个角度

长平之战 , 败于赵括纸上谈兵吗?给你换个角度// //

可是你想 , 秦国费了那么大功夫 , 结果却让赵国占了个大便宜 , 能干吗?所以 , 秦国大军又杀了回来 , 主帅就是王龁 。 这时候 , 赵国只好兵来将挡 , 派老将廉颇出马 , 两军在长平这个地方对峙 。

过去我们总是以为 , 廉颇是百战名将 , 他出马一定没有问题 。 但实际情况是 , 廉颇一开始也是主动出击 , 可结果却是三战三败 , 最后只能采取长期防守 。

注意 , 并不是廉颇主动选择了持久战 , 而是在短兵相接打不过的情况下 , 被迫转入防守战 。

这时候 , 第二个细节出现了 。 在流传的版本中 , 总是说廉颇的做法很明智 , 因为秦国战线长 , 运输困难 , 打不起持久战 。 就这么拖下去 , 一定能把秦军拖垮 。

但实际的情况是 ,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 , 国富民强 , 又兴修水利 , 国力已经远超从前 。 所以打持久战 , 最先拖不下去的反倒是赵国 , 赵国甚至派使者去秦国议和了 。

接下来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反间计了 。 秦国在赵国散布谣言 , 说我们不怕廉颇 , 我们就怕赵括 。

过去我们总是说 , 这是赵王太愚蠢了 , 秦国说啥你就信啥?但是 , 这事可没那么简单 。

首先 , 早在秦军散布谣言之前 , 赵王已经对廉颇不满了 。 不满的原因也很简单 , 国家已经耗不下去了 , 你还在这打持久战 。 也就是说 , 赵王在议和不成的情况下 , 就有了速战速决的想法 。

只不过廉颇资格老 , 威信重 , 赵王一时拿他没有办法而已 。 被反间计一提醒 , 他想起来 , 赵国除了老将廉颇之外 , 还有一个少年成名的赵括 。


长平之战,败于赵括纸上谈兵吗?给你换个角度

长平之战 , 败于赵括纸上谈兵吗?给你换个角度// //

于是 , 不管其他人如何劝诫 , 赵王还是把廉颇给换了下来 。

实际上 , 赵国最大的失误 , 不在于换上去的赵括究竟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 而在于 , 把廉颇换成赵括这个动作 , 释放了一个额外信息 , 就是我赵国要改变战略 , 主动出击了 。

所于是秦国这边的部署 , 不是针对赵括这个人的 , 而是针对赵军主动出击的这个动作 。

你看 , 秦国先是临阵换将 , 把白起派到前线替换王龁 。 注意 , 这个动作是极度保密的 , 胆敢泄密的人立即处死 。 然后 , 把国内的生力军全部调到前线 , 这些情况赵括是都不知道的 。 所以 , 就在赵括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 , 白起制定的是诱捕计划 。

因此 , 后来的战争过程其实很简单 。 赵括率领主力主动进攻 , 白起先是佯装败走 , 然后切断赵括的后路 , 把赵军围困了四十天 , 只等到赵军弹尽粮绝 , 赵括战死 , 这场战役才结束 。

好了 , 现在我们回到关键的问题 , 赵军为什么会失败?

通过刚才的叙述就可以发现 , 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所谓的赵括“纸上谈兵” 。 而是在整件事情上 , 赵国根本就没有一个一贯到底的战略目标 , 赵国做的所有决策都是“应激反应” 。

你看 , 最开始上党一投降 , 赵国就接纳了 , 以为秦军就算来也只是一场小战役 。 所以 , 最开始廉颇只是在长平这个地方做简单的驻守 , 兵来将挡嘛 。


长平之战,败于赵括纸上谈兵吗?给你换个角度

长平之战 , 败于赵括纸上谈兵吗?给你换个角度// //

后来 , 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之后 , 赵国感觉打不下去 , 居然主动跑到秦国议和——这就等于告诉秦国 , 我打不下去了嘛 。 最后 , 议和不成 , 就临阵换将 , 以至于全军覆没 。

你再回过头来看秦国 , 早在长平之战以前很多年 , 秦国就做好了随时打全面战争的准备 。 “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基本的生产力和战斗力 , 然后先拿下蜀地修筑了都江堰 , 这些都是秦国的经济保障 。 而且 , 秦国随时可以做出全国性的军事动员 , 为了对付赵括 , 秦国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被派去前线 。

在赵国眼中 , 长平之战就是一次关于利益的争夺 。 而在秦国眼中 , 一城一池皆为死斗 。

谁胜谁败 , 一目了然 。

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 , 战略目标的重要性——目标一旦确定 , 就雷打不动 。 所有的资源 , 所有的战术动作 , 都是围绕这个战略目标的 , 这才有可能成功 , 就像秦国这样 。

而像赵国那样 , 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所谓的最佳策略 , 战略目标变来变去 , 以占便宜开始 , 以吃大亏结束 , 那就是必然的了 。

顺便说一句 , 这句成语叫“纸上谈兵” , 我们都以为这个成语说的是赵括 。 可是你想啊 , 纸是到东汉时期才发明的 , 战国时候哪有纸呢?可见 , 赵括这个倒霉蛋 , 是因为后人反复强化这个故事 , 才让他背上了这口黑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