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导弹锁定,但无一命中,“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一直被导弹锁定,但无一命中,“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一直被导弹锁定 , 但无一命中 , “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

美苏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 , 将世界军事科技发展到白热化 。 美国空军侦察机黑鸟sr71 , 就是这一时期诞生的一代传奇 。 它有一个十分自豪记录 , 从未在执行侦查任务中被击落过 , 尽管说有40%的该机型在意外事故中损失了 。


一直被导弹锁定,但无一命中,“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一直被导弹锁定 , 但无一命中 , “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

美苏两国军备竞赛的冷战时期 , 诞生了许多高科技的武器 , 但没有哪一款能有sr 71侦察机辉煌 。 二战刚刚结束 , 美苏之间就从盟友变得十分紧张 。 1950年 , 美国对苏联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 苏联却在其边境布置了十分强大的防御系统 , 包括庞大的雷达覆盖网络和地空导弹 , 截击机的数量也是让美国人吃惊 。 如果说那时苏联突然发射一颗洲际导弹轰炸美国 , 美国将毫无所知 , 只能束手无策 。 于是 , 著名的u2侦察机就被研发出来使用了 。


一直被导弹锁定,但无一命中,“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一直被导弹锁定 , 但无一命中 , “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

U2侦察机问世之初 , 就已经是鹤立鸡群的水平 。 两万米高空的全天候无休侦查 , 让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经豪言保证说 , 在如此高度 , 美国完全可以和苏联的雷达玩捉迷藏 。 但最终的结果却让美国人非常尴尬 , 实际上 , u2侦察机执行任务的第一天 , 苏联人就已经发现了美空军u2侦察级的存在 , 完整地捕捉到u2的航行轨迹已经对苏联人来说不是一个难题 , 一旦拥有了完整的航行轨迹 , 击落u2侦察机就再容易不过了 。 飞得高并不代表绝对安全 , 也不能代表就不会被雷达察觉 。


一直被导弹锁定,但无一命中,“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一直被导弹锁定 , 但无一命中 , “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

1960年的春天 , 苏联用一颗低空导弹击落了一架u2侦察机 , 并俘虏了飞行员 。 苏联击落的u2侦察机的残骸在苏联各个城市进行展览 , 向世界表明西方列强正在对苏联发起侵略进攻 。 这个事情让美国十分尴尬 , 美国人迫切的需要一款更高科技含量的飞机 , 能让苏联人彻底束手无策 。 于是军火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就又开始了新的研发 , sr71黑鸟侦察机就此问世 。


一直被导弹锁定,但无一命中,“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一直被导弹锁定 , 但无一命中 , “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

黑鸟侦察机是第一款突破热障的高速侦察机 , 所谓的“热障” , 就是侦查机在以最高3.2马赫的速度接近太空边缘的地方进行巡航时外部的温度将达到设置260℃ , 如此的高温 , 常用的航空铝材会轻而易举的融化 , 于是 , 马丁公司采用钛合金建造了黑鸟的外壳 , 最终 , 钛合金的使用量占到了全部金属使用量的93% , 保证了它耐高温的性能 , 突破了热障限制 。


一直被导弹锁定,但无一命中,“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一直被导弹锁定 , 但无一命中 , “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

在动力方面 , 黑鸟侦察机使用了冲压发动机和涡轮喷气式发动机两台 , 在速度低于两马赫时 , 采用普通的涡轮发动机工作 , 但超越两马赫的飞行之后 , 冲压发动机便开始发动作用 , 就可让sr71黑鸟侦察机顺利的突破热障达到3.2马赫的飞行速度 , 并且可以保持数小时的高速飞行时间 。


一直被导弹锁定,但无一命中,“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一直被导弹锁定 , 但无一命中 , “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

sr 71的各项性能虽然处理拔萃 , 但同时期的防空导弹射程高度也完全达到了它的飞行高度 。 虽然当时战斗机的战斗状态不能达到25000千米的高度 , 但机身悬挂的空空导弹却能达到这个高度 , 只是要想击落并没那么容易罢了 。


一直被导弹锁定,但无一命中,“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一直被导弹锁定 , 但无一命中 , “黑鸟”为何成了“不死鸟”?// //

在80年代以前 , 黑鸟sr 71侦察机的确是无敌的 , 苏联只有米格25的飞行速度和高度能与其接近 , 却没有办法击落 。 但在80年代以后 , 苏联人不在如此被动 , 新型米格31装备成型 , 并配备了精密的雷达系统和空空导弹 , 这才让sr71产生巨大了威胁 , 但在它服役的过程中 , 依然始终没有被敌人击落过一架 。 如此无敌 , 那么最大的敌人就是它自己了 , 美国装备的50架黑鸟战机 , 1/3都在意外事故中损失 。 1998年正式从美国空军退役 , 其中有两家被送往了美国太空研究所NASA用于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