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朝时,“里坊制”到“街巷制”的变迁
在中国古代 , 每一朝代的蓬勃发展都会促使一个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 而且一个城市形态的形成往往都与当时社会制度的相符合 。 其中 , 里坊制便是一种典型的封建社会城市制度 。 可是一个制度的产生 , 必定会经历三个过程 , 第一就是克服初期制度的不足 , 第二则是发展到极限 , 第三便是逐渐衰落 。 里坊制也正是如此 , 其虽然是便于封建管理 , 但是随着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的需要 , 里坊制便逐渐表现出于城市发展相违背的情况 , 并且这种情况是不可逆转的 , 因为一旦强行逆转 , 必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停滞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 。
为了适应历史潮流 , 一种更为适合于城市不断发展的制度——街巷制由此诞生 , 其慢慢地取代了落后的里坊制 。
浅谈宋朝时 , “里坊制”到“街巷制”的变迁// //
“里坊制”的出现与发展
说到里坊制的出现 , 就不得不从城市的起源开始说起 。 商周时期 , 乃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初期 。 起初 , 人们出于需要而选择聚居在一起 , 但却没有修建城市的意图 , 只是单纯认为聚居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以及繁衍 , 人们聚居后 , 分工合作会提高工作效率 , 也意味着生产力在不断地发展 , 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 城市的产生已经是必然的历史选择 。 其中 , 从春秋到汉朝乃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首次高潮 。
西汉初期 , 刘邦实施的休养生息的政策 , 使得各地的经济得到迅速地发展 。 正如古言:“汉兴 , 海内为一 , 开关梁 , 驰山泽之禁 , 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 交流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 ”这主要是说 , 交换经济的发达使得商业城市的不断发展 , 除了首都之外 , 洛阳、寿春、江陵、成都、吴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城市 。 而这一时期也是里坊制产生的初期 。
“城”与“郭”是古代都的基本单元 。 其中建“郭”的目的就在于“守民” , 即是镇守、掌管以及统治人民 , 建立维护皇权的统治秩序 。 自西周以来 , 对郭内人民进行组织管理的制度为里坊制 。
里坊制 , 顾名思义 , 是指以里坊为居民居住单位来进行管理的一种制度 。 其中 , “里”是指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 , 也是城市设计时的平面模数 。 而“坊”其实就是“里”的另一种说法 , 而“坊”这种说法始于北魏 。 正是由于里坊制的影响 , 中国古代城市的整体呈方正形态 。
由于里坊制便于统治者治理人民 , 所以该制度被引用了多个朝代 。 从三国到唐朝 , 里坊制可谓是发展到了巅峰 。 三国曹魏时期 , 邺城的城市规划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 。 城市的外形趋向规整 , 王室衙署位于北部中间 。 其余大部分为居民 , 而居民区则由数条东西、南北走向的街道划分为若干个封闭式的里坊 。
隋朝时的大兴城其城内“坊”的数量已经达到109个 。 隋唐时期 , 统治者还制定了“百里为家”的制度 , 进而出现了“一里多坊”和“一坊多里”的现象 。
浅谈宋朝时 , “里坊制”到“街巷制”的变迁// //
宋朝时“里坊制”的局限性
“里坊制”的出现必然有其优势 , 因为“里坊制”的出现与发展就是统治者对城市居民管理手段的发展过程 。 “里坊制”的出现 , 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统治者对于管理城市居民的需要 。 起初 , 居民之间的交换经济并不发达 , 但居民之间的信任度并不高 , 此时城市的治安不理想 , 居民的财产随时都可能受到威胁 , 这种情况会给统治者对于城市的管理带来障碍 。 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 , “里坊制”便应运而生 。
随着里坊制的不断发展 , 城市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 , 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的安全 , 而且生活方式也正在不断地多样化 , 这样的条件驱使下 , 交换经济开始出现 。 此时相对封闭的“里坊制”的弊端就开始出现了 。
在唐朝时 , “里坊制”依然沿用着夜禁的制度 , 城市虽然井然有序 , 但市民的生活却受到许多的限制 。 而到了宋朝 , 里坊制的局限性全面爆发 。 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治方面 。 宋太祖实施了三鼓以来不得禁止行人的制度来放宽夜禁 。 但由于宋朝时“冗军”与“冗食”的现象严重 , 迫使着商业的不断发展 , 而此时“里坊制”的封闭极大地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
第二就是经济方面 。 就是以交换商品为目的的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 正不断地打破坊与坊之间的限制 。 坊市制度 , 使得坊与坊之间以高墙相隔 , 而商品的经济的快速发展 , 需要商品进行大范围的流通 , 而这些“高墙”极大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第三就是文化方面 。 由于科举制度的兴起 , 在朝廷上为官的不再是以往的达官贵族后代 , 而是平民阶级 。 而里坊制度的起初目的是在于控制平民阶级 , 而当平民阶级的人晋升为朝廷命官时 , 里坊制对平民的限制自然会被这些官员所反对 。 还有就是里坊制对人们多样的文化生活造成了阻碍 。
浅谈宋朝时 , “里坊制”到“街巷制”的变迁// //
“街巷制”的兴起
里坊制发展到隋唐末年 , 因为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需要 , 其内部布局开始发生混乱 , 此时一些小街巷便自发的形成 , 甚至出现了商业沿着街巷发展的景象 。 而这种景象就被成为“侵街运动” , 其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的需要 。 随着侵街运动的发展 , 商业街也由此诞生 , 此后 , 街巷制已经初具雏形 。
北宋时期 , 由于城市内的居住地区虽然还划分为数个坊 , 但是其与过去的那种封闭式的坊不同 , 此时的城中没有坊门、坊墙来将不同的坊进行划分 。 后来 , 开封的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地段名称或者行政管理的单位 。 而且为了统治者的管理 , 设立八厢管理的制度 , 厢里的各户都直接向街巷开门 。 渐渐地 , 城内出现了许多集市 , 其中有些集市分布在了城外 , 而有的集市则分布于街巷上的市肆店铺旁 , 这些地区都是人流量较多的地方 。 由此 , 商业街也繁荣地发展起来 。 此时 , 里坊制已经崩溃 , 虽然宋朝不少统治者希望能够恢复里坊制 , 但是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 , 里坊制的恢复难以实施 。
相反 , 街巷制更有利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现状的需要 , 因而街巷制逐渐取代了里坊制 。
浅谈宋朝时 , “里坊制”到“街巷制”的变迁// //
综上 , 街巷制取代里坊制是古代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 。 具体依据是 , 里坊制的产生的目的是维护统治者对人民的管理 , 因而里坊制的形成之初就已经被打上了“封闭”的烙印 。 “封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 并且发展了社会经济 。 可是随着社会秩序的不断优化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 , “封闭”维护秩序的优点在不断弱化的同时 , 其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劣势在不断的放大 。
人民为了发展商品经济 , 便不断地打破坊与坊之间的“墙壁” , 使得商业街不断的产生 。 因而 , 街巷制其实就是里坊制拆除掉所有“墙壁”后的结果 , 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商品的流通不单单局限于一个坊 , 而是整一个城市 ,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速度 。 而且 , 里坊制的消失也让人民在长期的夜禁束缚之中解放了出来 , 人民生活方式也随之丰富化 , 进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
- 在黄埔军校默默无闻,抗战时快速晋升,三大战役他参加了两场
-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 宋朝的文化繁荣竟然把好汉们逼上梁山?
- 太平天国灭亡时曾国藩造反的话,会有人追随他吗?
- 浅谈后诸葛亮时代的蜀汉政权:挣扎还是静待结局?
- 陈子昂最孤独的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可谓时势造英雄,光照中华
- 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在汉朝气数尽时散放出微弱光辉
- 蔡琰: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的汉末三国时期才女
- 浅谈有关诸葛亮生平的六大疑案
- 正月初五关键时期,在家实在憋不住,看看往日平遥古城晋商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