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千年来文科举备受尊崇,而武科举却被人遗忘?

说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 大家都很熟悉 , 这项从隋朝就开始确立、一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取消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持续了一千多年 , 其生命力不可谓不顽强 。 在这一千多年里 , 产生了数百名状元 , 也出现了很多文场佳话 , 当然也出现了不少的荒唐事 , 类似范进中举这样的事情也不在少数 , 到了后期也出现了八股文等限制人才选拔制度活力的弊端 。


为什么上千年来文科举备受尊崇,而武科举却被人遗忘?

为什么上千年来文科举备受尊崇 , 而武科举却被人遗忘?// //

科举

然而 , 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 , 其实科举也分为文科举和武科举 , 千百年来世人所追崇的是文科举 , 而武科举则被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 作为古代政治中的文武两极之一的“武”并没有在科举制度中缺失 , 却在世人的心目中缺失了 , 这是为何?

武科举的流程

武科举和文科举所需要经过的流程几乎是一样的 , 只不过考察的项目不同罢了 , 一个是文采和学识 , 一个却是武艺 。

武科举同样需要经过文科举阶段的童试阶段——武县试、武府试、武院试 , 通过这三层考试 , 才能成为武生员 , 生员这个称呼和文科举中的生员是同一个意义 , 俗称秀才 。 只不过在文科举中 , 大家已经习惯于只称呼其为“生员” , 而不必在生员二字之前冠以“文”字以作区别 。


为什么上千年来文科举备受尊崇,而武科举却被人遗忘?

为什么上千年来文科举备受尊崇 , 而武科举却被人遗忘?// //

科举制度

在成为武生员之后 , 就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 如果通过了乡试 , 则就成为了武举人 , 成为武举人以后就可以担任低级军官了 。 武乡试的时间通常是在十月份 , 地点是各省首府 , 年份与文科举相同 , 三年一次 , 分别是在农历的子、卯、午、酉年 。 监考官通常是一省之最高官员 , 比如明清时期的总督或者巡抚 , 但是通常会有一名专门的武将作为同考官以协助身为文官的主考官进行评比 , 如一省之提督或者总兵 。

成为武举人之后 , 便可以参加武科举的会试和殿试 , 与文科举相同 , 通过武科举会试者为武贡生 , 通过殿试者则为武进士 。 武进士同样分为三甲 , 第一甲三人 , 赐武进士及第 , 第二甲若干 , 赐武进士出身 , 第三甲若干 , 赐同武进士出身 。 这一切与文科举没有区别 , 同样也要举行传胪大典等传统仪式 , 接受皇帝的召见 。 而一甲第一名就是传说中的武状元 , 周星驰电影中的人物苏乞儿就是清朝的武状元形象 。

武科举的考试科目

武状元的考试科目自然与文科举不同 , 文科举考察的是士人的文学水平和观点 , 到了后期则沦为了写作水平、尤其是八股文写作水平的比拼 , 而武科举的考试项目则以武艺和武论为主要考察内容 。

武童生参加的武县试分为三场 , 第一场在练兵场考骑射 , 即骑马向人形标靶射出三支箭 , 射中一箭及以上者即为通过 , 可以参加接下来的考试 。 如果一箭都没有射中 , 或者甚至坠马 , 则为不通过 , 失去参加接下来考试的资格 。

第二场考步射和技勇 。 步射即不骑马进行射箭考核 , 每位考生发五支箭 , 射中一箭及以上者为通过 。 而技勇则包括开弓、舞刀和掇石 , 以开弓的强度来考核 , 开弓八十斤以上者即为合格;舞刀则是舞动三米长的青龙偃月刀 , 从身前开始舞动到身后 , 整个过程中大刀不能触碰地面 , 完成一套动作者为合格;掇石则相当于现代的举重 , 考生需要将一定重量的石块搬到离地面一尺距离 , 重量超过两百斤者为合格 。


为什么上千年来文科举备受尊崇,而武科举却被人遗忘?

为什么上千年来文科举备受尊崇 , 而武科举却被人遗忘?// //

步射

第三场则在县公署举行 , 这是一场理论知识的考核 , 考生需要背诵《武经》 , 这本书包含了中国的七本古代经典战术书籍 , 被称作“武经七书” , 在武科举的考试之中一般只考核《孙子》、《吴子》和《司马法》这三部 。 除了背诵之外 , 考生还需要默写大概一百字的指定内容 , 这是对武举考生的基本文化测试 , 但是即使这样很多考生仍然需要借助作弊才能勉强通过 。

之后的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的考试科目与县试内容基本一致 , 只是考核的标准越来越高 , 因为越到后面的考试 , 参加的考生都是经过之前层层选拔出来的 , 所以考生的质量越来越高 , 而为了让考生有区别度 , 考试的标准自然有所提高 。

武科举不受重视的原因

既然武科举有着如此层层递进的选拔制度 , 而且考中武举人和武进士后都可以做官 , 那为何千百年来武科举却远远不如文科举那般受人尊崇和追捧呢?

首先 , 中国传统思想中重视读书人 , 北宋著名学者汪洙有诗道:“万般皆下品 , 惟有读书高 。 ”这句诗反映了很多中国人的心理 , 他们认为只要通过读书然后参加科举、进入仕途(指文官)才是正道 , 而武人、武将很多时候是低俗、粗鲁的代名词 。 尤其是在汉唐之后 , 尤其进入宋朝之后 , 文官和文人的地位远远高于武将、武人的地位 , 所以即使武科举能够让人当上官 , 但是武将却依然低人一等 , 所以很多人不愿意选择武科举 , 而这与文科举快速发展和达到巅峰的历史时期是吻合的 。


为什么上千年来文科举备受尊崇,而武科举却被人遗忘?

为什么上千年来文科举备受尊崇 , 而武科举却被人遗忘?// //

练功用的石锁

其次 , 即使这些人通过武科举进入军队、当上武将之后 , 他们在军队中也不受重视 。 因为军队不同于文官集团 , 在军队之中 , 一个武将的威信是通过不断累积战功而形成的 , 很多著名的将领都是从底层军官、甚至士兵一步步做起来的 。 而通过武科举进入军队、担任中高级军官的武进士们 , 因为缺乏基层的历练 , 很难了解士兵的心理状态 , 因而会影响指挥军队作战 , 而且空降的军官并不能像空降的文官那样在基层形成威信 , 而没有威信的军官是不可能建功立业的 。

所以 , 我们很少看到哪个著名将领是出身于武科举、武进士 , 反倒是著名的文臣之中 , 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文科举出身 , 很多人都是进士甚至状元 。

文武两个科举 , 虽然同是存在 , 并存了上千年 , 但是由于通过考试的最终优胜者的出路不同 , 导致了文、武科举不同的命运 , 千百年来读书人对文科举趋之若鹜 , 而一般人对武科举则敬而远之 , 不到无奈之时 , 绝不愿意去参加武科举 , 所以最终武科举就沦为了一些粗人的竞技场 , 而由此形成的环境让其他胸怀大志之人更加不愿意牵涉其中 ,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 武科举被文科举远远地落在了身后 , 逐渐不为世人所熟知 。

参考文献:《科举》(宫崎市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