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布币开始流行

布币

布币产生于春秋早中期 , 盛行于战国 , 流行于两周三晋 。 币币源出于农具“鎛” , 鎛是一种掘地的

铲状锹 , 谐音转借为布 。 西周初期 , 已有原始布 , 又称大铲布 , 形如农具铲 。 它尚未脱离铲子的原

形 , 銎(布钱的劲部)首中空 。 布币初期无文 , 后来才有铭文 。 初期原始布是空首 , 即銎部空心 ,

可以装柄 , 后来为首 , 再后来为平首 。 其“肩”和“足”的形制演变不一 。


春秋布币开始流行

春秋布币开始流行// //

西周晚期开始有空首布 , 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 它体型比原始布大为减小 , 轻薄而精良 , 也被称为

铲布 。 布銎中空 , 币身有耸肩尖足、平肩弧足、斜肩弧足等形制 。 币面常铸有各种铭文 , 如纪数、

干支、天象、事物、城邑地名及其他文字符号 , 其中城邑地名占主流 。 春秋空首布重约35克 , 到了

战国早期减为15-25克 , 晚期轻至12克左右 。

空首布的面文每枚都不雷同 , 故无版别之分 , 但少见的有癸、子、丑、北、下、平、巨、白、祝、

筮、月、需、幺、羽、合、耳、撅、兑、史、臧、安等 , 它如官考等 。 空首布在历史上出土不多 ,

大型空首布有黍、臣、喜、祝、利、巨、史、穆、坒、阜、沇、撅、封、盱、宁、壬午、市东小化

、市南小化、臧、甲等方肩空首布、均为珍品 。 尤以文字达两字者罕见 。 形制较小的 , 铸有东周、

安藏、贸丘等字者珍罕 。 斜肩空首布中 , 武字者较多 , 武采者极少 。 耸肩空首部无文者偶见有“甘

丹”等文字 。


春秋布币开始流行

春秋布币开始流行// //

平首布又叫实首布 , 体型比空首布更小而薄 , 铸造精美 , 春秋未期开始出现 , 盛行于战国时期周、

郑、卫、晋等国 。 平首布有三种形式:平肩、斜肩和耸肩 。 一般都铸有文字 。 布首均扁平无銎 , 币

背素面成直纹 。 纪值斤、等 。 币的重量也从5.6克至30克不等 。 也有以铭文二斤、一斤、半斤表示

币值含意 。 形制上则有平肩、耸肩、圆肩、方足、尖足、圆足等 。


春秋布币开始流行

春秋布币开始流行// //

平首布是指布币的“首”不是中空的 , 而是我平板状的 。 分有足、无足两类 。 绝大多数平首布币都

是有足的 。 从形体上又可分为尖足、方足、圆首三类 。 圆足平首布通常是圆首、圆肩、圆足、圆档

。 其中圆首布出土数量极少 , 不过数百枚 , 有相同铭文的更少 。 特大型及较小型的都很少见 。

三孔布出现于战国中晚期 , 圆首圆肩圆足 , 首与足部各有一个穿孔 , 体型轻薄 , 与圆首布在外形上

颇为相近 。 三孔布为当今所见布币中最为珍贵罕见 , 存世量最少 , 已知实物大都收藏在日本的银行

博物馆和国际博物馆 。 此外 , 银布币均为见之品 。


春秋布币开始流行

春秋布币开始流行// //

布币字如细钱 , 币身薄 , 带有硬锈和传世古包浆 。 伪造的布币、刀币常用翻铸、改刻、打制三种方

法 。 用翻砂法伪造的空首布一般较厚重 , 真钱重约25克 , 伪钱重35克以上 。 假布币表面的假锈往往

系用醋酸掺硫酸铜溶液侵泡而成 , 铜锈成松散的粉状 , 文字和饰线呆滞 。 假布币表层的传世古包浆

, 其制作方法是将铸出的伪钱用火烧烤 , 自然冷却后 , 钱的表面呈褐色 , 再刷上涂料 , 用布搓檫 ,

使之光滑 , 暗亮 , 显得火爆刺眼 。 铜色真币系用青铜铸成 , 色泽呈青白色;伪币用红铜铸造 , 其色

泽为略带暗红的淡褐色 。

空首布稀见品多 , 造假者以翻铸与打制两种方法做成伪品 , 翻铸品除铜锈假、文字粗劣外 , 其币形

过于规整 , 币体又过于厚重 , 多有疑迹可寻 。 打制品多用两块铜片合成 , 其币文系挤压突出 , 缺少

生气 。 敲击币体 , 常有哑音 。 铜质也不同于真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