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诗中单数句不押韵,是不是押韵、用平声就变成了打油诗了?

有朋友问:为什么古诗里面第三句可以不用押韵(但必须是仄声) , 而一旦四句全部押韵反而像打油诗?


为何古诗中单数句不押韵,是不是押韵、用平声就变成了打油诗了?

为何古诗中单数句不押韵 , 是不是押韵、用平声就变成了打油诗了?// //

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 也就是古风和格律诗 。

所以这位朋友的问题中间有一些地方有疑义 。

为什么古诗里面第三句可以不用押韵(但必须是仄声) , 而一旦四句全部押韵反而像打油诗了?

括号里的补充是错误的 。 在格律诗中是这样 , 但是在全诗押仄声韵的时候 , 第三句则必须平声 。 比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晓”、“鸟”、“少”都是仄声韵 , 而第三句尾字“声”就是平声 。 又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绝”、“灭”、“雪”均为仄声 , 第三句“翁”就是平声 。


为何古诗中单数句不押韵,是不是押韵、用平声就变成了打油诗了?

为何古诗中单数句不押韵 , 是不是押韵、用平声就变成了打油诗了?// //

所以古体诗中押仄声韵的押韵结构和近体诗正好相反 。 近体诗的格律要求是必须押平声韵 , 所以 , 所有格律诗的第三句 , 或者说 , 除了首句之外的单数句都是仄声不押韵的结尾 。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首句不押韵 , 第三句也是不押韵的 , 而且是仄声 。 偶数句“流”、“楼”押平水韵“十一尤”部 , 是平声 。

我们再看一首平起平收的律诗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 , 儿女共沾巾 。

我们就会发现 , 其实格律诗并非只有第三句不押韵 , 并且是仄声 , 除了第一句之外 , 所有的单数句子都是这样的 。

也就是说 , 所有的古诗 , 不论是古体诗 , 还是近体诗 , 基本上所有的单数句子(除了首句) , 都是不押韵 , 并且使用和整诗押韵相反的平仄 。 如果偶数句是押平声收尾 , 则单数句为仄声;如果偶数句押仄声(古体诗) , 则单数句押平声 。


为何古诗中单数句不押韵,是不是押韵、用平声就变成了打油诗了?

为何古诗中单数句不押韵 , 是不是押韵、用平声就变成了打油诗了?// //

为什么?因为断句啊 。 一联诗两句 , 出句说完 , 可是诗意未完 , 我们今天一句话说完 , 意思没完 , 怎么办?我们打个逗号 。

可是古人没有标点符号怎么办?那就只有在诵读的时候给出区别 。 如果押平声韵 , 那么平声代表诗句完结 , 话说一半的时候 , 当然不能押平声韵给别人错觉了 , 这里就使用不押韵的仄声字 , 其实也就是告诉读诗的人 , 后面还有半句呢 。

反过来诗押仄声韵 , 则在这里用平声韵断句 , 同样是为了提醒读者 。

在近体格律诗中 , 第三句如果使用和偶数句相同韵部的仄声字 , 我们称之为“撞韵” , 如果使用了平声 , 我们称之为“踩脚” 。 这都是格律诗需要避免的毛病 。

其实不论是格律诗还是古风 , 咱们都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

另外一点 , 就是因为诗句的吟诵需要抑扬顿挫 , 高低起伏 。 如果一路押平声韵下去 , 读起来是不是懒洋洋 , 没完没了的感觉呢?就是问题中说的那种打油诗的感觉 。


为何古诗中单数句不押韵,是不是押韵、用平声就变成了打油诗了?

为何古诗中单数句不押韵 , 是不是押韵、用平声就变成了打油诗了?// //

实际上这种句句押韵的诗也是有的 , 汉武帝在宫中的时候喜欢在柏梁台和大臣们一人一句联七言诗 , 句句都押韵 。 这种诗体 , 我们称之为“柏梁体” 。 但是这是七言诗诞生初级阶段的一种文字游戏而已 , 随着魏晋音韵学的发展 , 以平仄断句的格式很快取代了“柏梁体” 。

还有就是说到一首诗如果四句全押韵了就像打油诗了 。

其实打油诗也不会犯这种错的 。 打油诗流俗 , 幽默 , 但是并不会写成类似于“柏梁体”的句句押韵 。 打油诗也要合理断句的 。 句句押韵 , 那只是顺口溜 , 连打油诗都称不上 。

如果认为打油诗就是格式有问题的诗 , 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

关于打油诗的流俗、幽默、机心三种基本要素另有文章阐叙 , 就不在这个回答里面啰嗦了 。


为何古诗中单数句不押韵,是不是押韵、用平声就变成了打油诗了?

为何古诗中单数句不押韵 , 是不是押韵、用平声就变成了打油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