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人,竟能屠灭上万西夏铁骑,宋到底弱不弱

宋朝被称作“弱宋” , 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 其主要原因来自文臣集团的懦弱和媾和 。 到了仁宗年间 , 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宋夏战争 , 但每次开战前 , 东西两院都要研究好久 , 其主要议题就是如何避免战争 , 因为最怕死的不是士兵 , 而是那些在核心部门的宰执大臣 。

三川口和好水川之战的惨败 , 让宋廷认识到了李元昊是个可怕的敌人 , 甚至还有大臣建议割地赔款 , 来争取和平 。 不论面对契丹还是西夏 , 宰执大臣们首先考虑的就是议和 , 被逼无奈才兵戎相见 , 在这种大政方针的指导下 , 打胜仗着实困难 。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人,竟能屠灭上万西夏铁骑,宋到底弱不弱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人 , 竟能屠灭上万西夏铁骑 , 宋到底弱不弱// //

李元昊蜡像

不过凡事都有意外 , 兔毛川大捷就是北宋朝廷的意外 , 也是李元昊的噩梦 。 谁说文臣就不能上战场 , 张亢就证明了文臣照样可以上阵杀敌 。 “张亢 , 字公寿 , 自言后唐河南尹全义七世孙 。 ”

张亢的出身不算出众 , 他原本是一书生 , 却喜好军事 , 且狂妄自大 , 经常对外人说要建功立业 。 有些狂妄的人是信口开河 , 而张亢则是有的放矢 。 公元1041年 , 北宋和西夏的战争已经进入僵持阶段 , 双方都无法奈何对方 , 虽然李元昊在前两次战役中都是胜利者 , 但他的损失一样不小 。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人,竟能屠灭上万西夏铁骑,宋到底弱不弱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人 , 竟能屠灭上万西夏铁骑 , 宋到底弱不弱// //

李元昊雕像

这次李元昊把目标瞄准了麟州、府州两座城池 。 面对如此危局 , 朝廷把张亢派了过来 , “麟、府势孤 , 朝廷议弃河外守保德军未果 , 徙亢为并代都钤辖、管勾麟府军马事 。 ”张亢被命为并代都钤辖 , 负责麟州、府州的军务 。

如果麟州、府州失陷 , 那么李元昊可以直接杀入中原 , 后果不堪设想 。 张亢初来乍到 , 面对的是一帮各地调来的禁军 , 经过几十年的和平熏陶 , 在赵匡胤年代所向披靡的禁军早已成为了老爷兵 。 不得已张亢要在当地招募边民部队 , 另一方面还要想办法让这帮老爷兵发挥作用 。

对于边民的战斗力张亢很清楚 , 不仅对西夏仇口很深 , 且民风彪悍 , 勇武好斗 。 “有持首级来献者 , 亢以锦袍赐之” , 张亢对有战功的则加以重赏 , 并以此来埋汰那些禁军 。 禁军将士们见此情节 , 也甘愿为国一战 , 这就是张亢的高明之处 , 此时的宋军军心稳定、求战心很强 。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人,竟能屠灭上万西夏铁骑,宋到底弱不弱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人 , 竟能屠灭上万西夏铁骑 , 宋到底弱不弱// //

于是张亢开始主动发动进攻 , 他选择的是西夏军的后勤要地琉璃堡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 李元昊每次都是主动攻入宋境 , 自然粮草对于他们非常重要 。 看似不太重要的琉璃堡 , 却是西夏的粮草供应站 , 张亢的这一举动着实让李元昊肉疼 。

首先张亢派人卧底琉璃堡 , 打听清楚之后 , 晚间偷袭 , 琉璃堡的敌军几乎被屠尽 , 那些粮草能拉走就拉走 , 拉不走的就都烧了 。 恼怒的李元昊马上派兵前来增员 , 双方在柏子寨发生激战 , 张亢的部队犹如下山猛虎一般 , 西夏铁骑被再次击败 。 “会天大风 , 顺风击之 , 斩首六百余级 , 相蹂践赴崖谷死者不可胜计 , 夺马千余匹 。 ”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人,竟能屠灭上万西夏铁骑,宋到底弱不弱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人 , 竟能屠灭上万西夏铁骑 , 宋到底弱不弱// //

此时的宋军士气大振 , 李元昊大败而回 。 李元昊被彻底激怒了 , 他从宋夏战争开始之后 , 一直高歌猛进 , 几乎没有打过什么败仗 , 却在张亢下屡次吃瘪 。 于是乎李元昊再次派兵猛攻宋营建宁寨 。

张亢对此以早已在意料之中 , 面对西夏大军他一点都不慌乱 。 首先让士兵假意不敌 , 把敌人引入兔毛川 , 等待西夏骑兵的则是大将张岊 , 这位仁兄可谓罕有的善战之将 。 西夏部队成为了瓮中之鳖 , 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好水川之役的痛苦 。

这场战役打得实在漂亮 , “搏战良久 , 伏发 , 敌大溃 , 斩首二千级 。 ”不仅如此被踩踏和掉入悬崖的西夏军共万余人 。 对于北宋 , 这次实实在在是一次大胜 , 兔毛川之战可谓是挽救宋朝国运一场大捷 , 所以称作兔毛川大捷 。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人,竟能屠灭上万西夏铁骑,宋到底弱不弱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人 , 竟能屠灭上万西夏铁骑 , 宋到底弱不弱// //

赵匡胤剧照

从这次战役可以看出 , 宋军战斗力很强 , 对积弱这个评价 , 宋军将领可不背这个黑锅 。 但我们从侧面看到 , 在麟州、府州危机时刻 , 朝廷的大佬在做些什么?他们在研究如何退敌吗?非也 , 他们在想着如何妥协 , 委曲求全才是他们的大政方针 。

重文轻武的北宋 , 也因此处处妥协 , 到处签订合约 。 契约有些时候几乎一文不值 , 在政治家的眼里 , 利益才是唯一的关键所在 。 所以一味地求和、妥协 , 最终留下的只能是亡国灭种的结局 。 不是北宋没有鹰派人物 , 而是有赵匡胤定的大方向很有问题 , 让武将无法掌握大权 , 书生误国可谓名副其实 。

参考资料:《宋史·列传第八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