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

日暮乡关处 , 瑟瑟芳草寒

王昭君 , 千年被人赞诵 , 甚至占了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席 , 牡丹国色 , 幽怨琵琶 , 裘袍一袭 , 平沙落雁 。 眼中荡漾的秋水 , 被满天的黄沙覆没;悲情一生的落寞 , 换来后世无尽的感叹 。

历代对王昭君的和亲是溢美有加 , 对她挺身而出 , 慷慨应诏 , 为国家的安宁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大加赞美 , 她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 , 携一身傲然走入那广袤异域 , 拉开了汉匈两族团结和睦 , 国泰民安 , "边城晏闭 , 牛马布野 , 三世无犬吠之警 , 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序幕 。

其实这昭君是很悲催的 , 她并没有世人想象的拥有什么皇后王后之类的地位 , 只是那单于众多小老婆中的一名 , 两年后这老单于病逝 , 按“烝报”旧俗 , 她又作了老单于儿子的小妾 , 并生了两个女儿 。 有人把这说成是王昭君顾全大局 , 忍辱负重 , 其实对她来说这是无法选择的 , "父死 , 妻其后母"是匈奴的风俗 , 这叫收继制 , 也叫转房制 , 不存在什么娶啊嫁的那么多规矩 。


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

说她的和亲功绩 , 显然是高抬她了 , 想这时的匈奴被武帝时的霍去病、卫青等早已打得是满地找牙 。 加上灾荒雪荒及争位内斗 , 匈奴四分五裂 , 大汉早已不是“白马之围”的大汉;匈奴也不是一啸而能聚起十数万雄兵的匈奴 。 此时的呼韩邪单于的状况应该是求亲而不是和亲 , 他主动对汉称臣便是最好的说明 , 他还想借大汉之威来助他在匈奴一统之一臂之力 。 而汉元帝这时的举动也只是一种笼络 , 所以 , “何如一曲琵琶好 , 鸣镝无声五十年” , 并不是这王昭君之功 , 而是当时的形势使之然 。

后世对她的美誉之词多多 , 什么为大汉谋利益 , 什么舍小家顾大家 , 什么勇于牺牲自我 , 什么为民族团结的千秋大业 , 统统都是胡说八道 , 是强加在她身上的妄词 , 都是在源于对她同情的基础上 , 把她的整个人生放在和亲这大背景下 , 从而放大了她美好的形象 , 她本身只是个小女人 , 其实就是一个工具 , 一个无辜的、任人摆布的角色 , 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 , 即使有思想也枉然 。 她在两任夫君都作古之后 , 一心思归 , 等来的却是不准回归的圣旨 , 她的价值已完结 , 如果朝廷觉得她是有功于在汉的功臣 , 何以会如此的绝情 , 她最终在一个“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晚上 , 把爱恨蹉跎成一纸风烟 。 飘散在那漠漠的天空 。

如果要细究 , 这昭君出塞之事 , 其中的名堂多多 , 它最早见于《汉书》 , 仅有寥寥数语 , “单于自言 , 愿以汉氏以自亲 。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 , 王墙字昭君赐单于……” 。 这中间透露的信息说明 , 元帝不同于汉初选的是宗室女 , 而只是后宫良家子 , 这单于是自愿作汉朝的女婿 。 大汉仅仅是笑纳而已 , 这同当年与匈奴称兄道弟那是大不一样了 , 反映出两家关系的转变 。 所以这和亲的分量显然是轻了很多 , 一个“赐”字尽露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

既然《汉书》对这昭君的描述就这几句 , 那么 , 她那么多的故事从何而来?细探才知道 , 这些都源于东汉末年的《琴操》和晋代的《西京杂记》 , 这两本书均属“小说家言” , 是属于那种“道听途说”姑妄听之的民间传说 , 本不足为据 , 但却被四百年后的《后汉书》全盘采信 , 竟被悄悄地引入正史 。


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

从上述我们可以知道 , 史上虽有昭君其人 , 而其它派生出来的 , 均是乌有之乡的故事 , 但却满足了普罗大众的消费心理 , 特别是那些反对战争 , 对朝廷不满的文人用来作为发泄的最好题材 。 自晋石崇起 , 这怀抱琵琶 , 悲怆落雁的昭君形象便日渐丰满了起来 , 这里补充一句 , 这琵琶自东汉才出现史籍中 , 西汉时尚无此乐器 。 及至后来的杜甫、欧阳修、王安石等等的咏明妃诗更将其光大 , 借古讽今地对现实进行讽刺 。

到了元马致远更是又一高峰 , 他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加上虚构 , 完全颠倒了汉和匈奴的强弱关系 , 述说的是在匈奴大兵压境的情况下 , 昭君出塞以换和平 , 反映出那个时代对国土沦陷 , 朝廷不能抵御外族入侵的一种无奈情结 。

这两千多年前的美女之所以被历代传诵 , 除了借她针贬朝政外 , 更重要的是历代文人是借美人以明志 , 假芳草而自况 , 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