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筋软筋的河套油糕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软筋软筋的河套油糕

油糕是与河套人有生死之缘的美食,吃油糕曾经是河套人家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

在河套地方 , 再穷的人家 , 每逢大事 , 也要吃顿油糕 , 哪怕借上黄米借上油 。 再穷的村子 , 也有一副两副捣糕用的碓臼碓杵 。 小时候 , 每逢看到有人肩扛碓杵趾高气扬招摇过村时 , 大家就知道 , 这家人有喜事了 。 不信你问问 。 回答果然是“儿子过满月了!”“新女婿上门了!”“娘舅家来人了!”……


软筋软筋的河套油糕

软筋软筋的河套油糕// //

村里有老年人去世 , 不说死 , 说“吃了糕啦”!种的庄稼没出苗 , 不说死了 , 说“下地吃油糕去了”!既文明又不失幽默 , 多有意思 。

特别是过大年之前 , 整个乡村 , 做油糕好比轰轰烈烈、全民动员的一场美食战役 。 一进腊月 , 捣糕声震得地抖房摇 , 炸油糕的香味儿满村忽悠 。 泡上一斗黄米 , 吃到正月十五 , 二斗黄米吃到二月二 。 每天一顿猪肉粉汤软油糕 , 吃得欢欢喜喜 。


软筋软筋的河套油糕

软筋软筋的河套油糕// //

很多时候 , 吃油糕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 并且暗示着某件大事的结果 。 河套人风俗 , 男女相亲 , 男方头一次到女方家接受面试 , 回家后 , 爹娘苐一句话就要问:吃得甚饭?如回答是烙饼,多半没戏 , 烤黄了;再回答是酸粥 , 那就彻底酸了;如回答是炖鸡肉炸油糕 , 老人就乐了 , 有八九成的胜算 。

软筋软筋的油糕 , 是河套美食的灵魂 。 小时候听村里人唱过一首酒曲儿:“一条扁担软溜溜 , 担上黄米到苏州 , 苏州爱我的好黄米 , 我爱苏州的好闺女 。 ”野心还不小!我没有考证过河套人与苏州是否有过黄米和美女的交易(两千多公里的路 , 黄米担去 , 估计人也累死了) 。 但我佩服老农民的品牌意识 , 这些几乎目不识丁的庄户人 , 居然把河套的油糕和苏州美女放在一个档次上 , 想必不是空穴来风 。


软筋软筋的河套油糕

软筋软筋的河套油糕// //

再说黄米 。 黄米乃黍子脱粒而来 , 所以黍子也有品质之分 , 软则为上 , 硬则为下 , 因为硬米做出的糕来和玉米面窝头无异 。 同一黍子 , 在这一村种上是软米 , 在那一村种上则是硬米 。 红泥地一个品质 , 砂土地又一品质 。 故农家乐此不疲互相串换黍种 , 从而保证了油糕的质量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一年之糕在于种 。

农村人饭量之大 , 人所共知 , 但吃油糕之量大 , 更让你大开眼界 。 村里人 , 一顿饭吃掉一升(3斤)黄米油糕的人比比皆是 。 有回在村里上喜宴 , 一位亲戚和人挑战 , 他说 , 我吃一片油糕 , 你喝一盅白酒 。 无人敢应 。 原来 , 这位老兄可以吃二十多片糕 , 还能喝两碗粉汤 。 他对我说 , 他在城里开过三年炸油糕店 , 一天三顿油糕没有吃腻 。 他还说 , 一斤黄米做糕 , 捏大了是七片 , 捏小了八片 , 所谓“七大八小” 。 我听后大吃一惊 , 原来“七大八小”的成语由此而来!


软筋软筋的河套油糕

软筋软筋的河套油糕// //

(图:陈强摄)

然而 , 吃油糕远远不止红白喜事 。 盖房子 , 有“上梁馍馍压栈糕”一说 。 上梁只是一道工序 , 压栈乃为竣工庆典 , 可见油糕的地位远在白面馍馍之上 。 还有“搬家不吃糕 , 一年搬九遭”的说法 。 不吃糕还有这么多麻烦 , 你一年搬上九回家试试?贫困时期 , 娶媳妇儿这天 , 除去双方议定的彩礼及其他物品 , 男方还要另带一份“离娘馍馍离娘糕” , 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 甚至前功尽弃……

“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 , 十里的荞面饿断腰” 。 你看这油糕多耐饿!一个农村人想彰显自己的影响力 , 他非常含蓄地对人说的一句话是:你背上二斗黄米访一访我的名声 。 二斗黄米做成油糕 , 可够一个人吃半个月 , 半个月可走方圆百十来里路 。 那意思即周边地方没有说他坏话的人 。

曾几何时在农村 , 除了种好三大主粮(小麦、糜子、玉米)之外 , 每个生产队都要种上一些黍子加工黄米 , 分给农户做油糕 。 每年春播时队长征求农民意见 , 总有人说 , 其他的我们不管 , 甚不甚种上几十亩黍子 。 如果一年吃不上油糕 , 这个队长十有八九就要下台 。 记得有一年 , 队里头关场门(庄稼收完颗粒归仓后庆丰收) , 由队里开支吃了一顿豆腐汤炸油糕 , 我们邻居二板头家少分了两片子油糕 , 二板头老婆和分油糕的保管员结下了“梁子” , 骂了好几天 。 后来二板头才告诉老婆说 , 那两片是他在路上偷吃了 。 贼不打三年自招 。

有一个河套人讲的故事 , 说庙里住着大小两个和尚 , 老和尚爱吃油糕 , 在门前的地里种了一片黍子 。 小和尚怕干活儿 , 对老和尚说:种不种吃不上 。 老和尚有道行 , 不计较他 。 锄地的时候 , 小和尚又说 , 锄不锄吃不上 。 之后每一个生产环节 , 小和尚总要说一回“吃不上” 。 老和尚多次宽恕 。 蕞后一天 , 老和尚把糕蒸好坐上油锅 , 要小和尚去抱柴火炸油糕 , 小和尚边走边说 , 炸不炸吃不上!老和尚终于忍无可忍 , 拿起烧火棍去追打 。 漏了一个空 , 进来几只猫把案板上的素糕叼走了 。 蕞后 , 老和尚把小和尚赶出了山门 。 因为一顿油糕没吃上 , 老和尚坏了几十年苦苦修来的宽容忍让的道行……

星移斗转 , 时光荏苒 。 碓臼碓杵早已放进了博物馆 , 成为河套饮食文化的见证 。 但吃油糕的习俗却始终不改变 , 估计没有人能改 , 也没有人敢改 。

文:选自《漫游巴彦淖尔》 , 作者:刘秉忠

图:已标明出处 , 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蒙古旅游网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