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的艺人能给自己加戏,加戏还不够?那就开创一门行当吧

厉害的艺人能给自己加戏 , 加戏还不够?那就开创一门行当吧

昆乱不挡的旦行

郝兰田 , 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 , 同治十一年(1872) , 安徽人 。 原为徽调演员 , 初学青衣 , 后工老生 , 郝兰田是清末民初著名京剧老旦演员、京剧改革家王瑶卿之外祖父 。

他约在清时道光、咸丰之际来北京 , 因与程长庚同乡而以老生在三庆班搭伙 。 就在这时他发现京班中的《借东风》即是徽剧中的《祭风台》 , 二者只是略有不同 , 于是对班主程长庚言说自己饰演诸葛武侯略有“一寸之长” 。 果然名震京师 。

三庆班在之后排演连台本戏《三国志》时 , 郝兰田在《借箭》、《祭风》等诸葛亮的重头戏中 , 和卢胜奎共同饰演孔明 , 与程长庚饰演的鲁肃 , 徐小香饰演的周瑜 , 珠联璧合 , 相得益彰 。

十三绝生活的时代确实是众星璀璨 , 能人辈出的时代 , 又因为没有录音流传下来 , 我们对当时的盛况只能从流传下来的文字中窥见一星半点 , 惟有对着前辈们的画像空叹息 。

当时的老旦行 , 人才寥落、声名不振 。

老旦是旦行中唯一用本嗓唱念的行当 , 因此当时诸多观点都在批驳老旦“唱法呆板 , 做派欠细腻” 。

于是能人郝兰田自请改为老旦 , 很快就为这一行当开创了新的局面 , 老生能有今天的面目 , 郝兰田厥功至伟 。

据记载“其演唱特点为高亢有力 , 苍劲深沉 , 念白真似老妇一般 。 ”《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气度不凡 , 《探窑》中的王夫人沉着有力 , 《钓金龟》康氏形象最佳 , 还被绘入了《同光十三绝》画卷中 。

此外 , 郝氏有三绝:《淮河营》、《双钉记》、《法门寺》 。 他兼能串演丑角 , 擅演《淮河营》中的田子春 , 同样惟妙惟肖 。 据载 , 《双钉记》就是他所创编的一出戏 。 他又在擅长演出的《法门寺》中 , 自己加了行路的一段唱词 , 至今演员都还按照他的路子演 。

? 同光十三绝:郝兰田


厉害的艺人能给自己加戏,加戏还不够?那就开创一门行当吧

厉害的艺人能给自己加戏 , 加戏还不够?那就开创一门行当吧// //

梅巧玲 , 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 , 卒于光绪八年(1882) , 号慧仙 , 字筱波 , 一字雪芬 , 别号蕉国居士 , 自号梅道人 , 原籍江苏苏州吴县 。

梅巧玲小时家道中落 , 于是进入北京福盛科班学戏 。 后来跟从福盛班主杨三喜、师兄罗巧福学习京、昆旦角表演艺术 。

梅巧玲是京剧旦行的开创人物 。

原本在徽班中的旧规则 , 是青衣花旦各有专工 , 青衣重唱工 , 神情端庄 , 身段少;而花旦重做工及扮相 , 婉丽明媚 。

梅巧玲是个天才般的人物 , 他学的多会的多 , 样样精通 , 演哪行像哪行“演青衣则严肃端庄 , 演花衫则明丽华贵 , 至演玩笑旦则泼辣风骚 , 一身而兼众长 , 如千手菩萨 , 具天女罗刹万千变相 , 真俊才也 。 ”

咸同年间 , 各戏班互相竞争 , 均以老生招徕观众 , 如三庆班程长庚、春台班之余三胜 , 旦行反而稍落下风 。 直到梅巧玲成长起来才刹住了这场吹遍皇城内外的阳刚之风 。

词人李莼客曾用“胖慧仙”戏称梅先生 , 想来梅先生应该不是十分美丽的类型 , 不过他歌喉嘹亮 , 音调清脆婉转 , 以此弥补了扮相上的不足 。 又因为梅氏喜读诗书 , 广交文士 , 所以“说白则更辞锋犀利 , 人莫能穷” 。

说白有多重要?“千斤话白四两唱” , 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情况下 , 念白要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 还要表现出人物独特的语气情感 , 难度很大 。

等到了老年时 , 梅先生自觉自己鹤发鸡皮老叟形象与娇艳秀丽的旦角极不相称 , 于是独创了一个法子:用水纱勒头 , 把面部赘皮抻展 。

从这以后旦行都学梅巧玲用水纱 , 一来是勒紧头发 , 防止松懈;二来 , 水纱沾湿后勒在头上 , 时刻不得松懈 , 也让人的精神紧绷 , 专心做戏 。

? 同光十三绝:梅巧玲


厉害的艺人能给自己加戏,加戏还不够?那就开创一门行当吧

厉害的艺人能给自己加戏 , 加戏还不够?那就开创一门行当吧// //

朱莲芬 , 道光十六年(1836)生人 , 光绪十年(1884)去世 , 原名延禧 , 字水芝 , 号福寿 。

他从小学习昆旦 , 后来又同时学皮黄 , 被誉为“第一昆旦” 。 世人称道:“昆旦以朱莲芬为无上神品” 。

前文曾经提过 , 清中期以后以后 , 昆剧演出已经渐渐为人不喜 , 四喜班也曾因专演昆剧而一度衰落 。 不过昆剧成熟的行当、程式等是初学者最好的教材 。 这一时期昆乱兼长的演员最能叫座 , 朱莲芬承昆旦精髓 , 身段俊逸 , 嗓音清脆甜润 , “色艺与诸名优埒 , 而神气清朗 , 吐属隽永则过之 。 ”

旦角的台步是身段轻盈俏丽的关键 , 不过因为旦角体格各不相同 , 各自都需要有应对之法 , 不能让观众在台下看出演员身材的长短不合 。 朱莲芬是大长腿美男 , 在台上时就有些突兀 。 于是他创立了新的台步 , 掩饰自己腿长的劣势 。 每每表演时“只见婉妙之姿 , 不露硕颀之态 。 他人莫能效也 。 ”

? 同光十三绝:朱莲芬


厉害的艺人能给自己加戏,加戏还不够?那就开创一门行当吧

厉害的艺人能给自己加戏 , 加戏还不够?那就开创一门行当吧// //

时小福 , 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 , 卒于光绪十二六年(1900) , 原名庆 , 又名 , 字琴香 , 号赞卿 , 江苏吴县人 , 为清同、光年间青衣名家 。

因为从小家贫 , 时小福便拜师学习皮簧青衣 , 后来师从徐阿福学昆旦 , 兼乱弹青衣 。 他最后从梅巧玲处接过了四喜班 , 与谭鑫培、俞菊笙同任精忠庙庙首 。

时小福中年后效仿孔子、四处收徒 , 不过孔子有弟子三千 , 时小福的徒弟可能不足百人 , 其中最著名的有八人 , 都是以“仙”论辈排行:吴菱仙、张云仙、秦燕仙、陈桐仙、吴霭仙、江顺仙、王仪仙、陈霓仙、张紫仙 。

这些弟子技艺出众 , 为旦行技艺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 如吴菱仙即是梅兰芳的蒙师 , 梅兰芳带领京剧走出国门 , 与吴氏的悉心教导有莫大的关系 。

? 同光十三绝:时小福


厉害的艺人能给自己加戏,加戏还不够?那就开创一门行当吧

厉害的艺人能给自己加戏 , 加戏还不够?那就开创一门行当吧// //

余紫云 , 咸丰五年(1855)生人 , 卒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 , 原名金梁 , 字砚芳 , 又字昭儿 , 湖北罗田人 , 工青衣与花旦 。

余先生来头不小 , 他是余三胜(三鼎甲其一)之子 , 从小受梨园风气熏陶 , 师从梅巧玲习花旦 , 青衣戏则拜师胡喜禄 , 可以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

余紫云承梅之衣钵 , 传旦行之绝技 , 成为当时能与老生一争高下的绝少人物 。

旦行的基本功中有一名“跷功” , 是用木头做成鞋子的形状 , 再绑在旦行演员的脚上假装女子裹足 , 也叫踩寸子 , 取“三寸金莲”的“寸”字 。 踩上跷以后 , 把彩裤放下来 , 只露出脚尖 , 俏皮可爱 , 活泼艳丽 。

? 旦角基本功:跷功


厉害的艺人能给自己加戏,加戏还不够?那就开创一门行当吧

厉害的艺人能给自己加戏 , 加戏还不够?那就开创一门行当吧// //

跷功原为秦腔演员魏长生的发明 , 后来跷功被京剧吸收 , 逐渐演变 。 余紫云的跷功为当时一绝 , 脚步轻盈 , 仍不失女子娇俏之态 。 他演出的《梅龙镇》、《玉堂春》无不用跷 。

前人记述“叠湘群 , 曳罗袖 , 横波一视 , 窄步轻盈 , 如红蕖之出绿水 , 恍咏仙乎之句矣 。 ”

余紫云唱功也不输人 , 珠圆玉润 , 婉转清脆 , 青衣花旦各具风味 。

许九埜《梨园轶闻》回忆到:“同、光间 , 紫云每登场 , 四座寂然无声 , 惟台上胡琴声、鼓板声与歌声相应答 , 如闻九天鹤唳 , 凤管鸾笙 , 令人飘飘欲仙 , 诚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 , 人间能得几回闻’者是 。 回首五十年来 , 此调已成广陵散矣 。 ”

? 同光十三绝:余紫云


厉害的艺人能给自己加戏,加戏还不够?那就开创一门行当吧

厉害的艺人能给自己加戏 , 加戏还不够?那就开创一门行当吧// //

感谢各位朋友的阅读 , 我是本文作者良木 ,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 , 别忘记关注我们的东方号苏家酒窖 , 每天为您带来最有趣的传统文化!也欢迎把我们分享给您的朋友们!如果您其它有趣的想法 , 也欢迎评论留言给我们一起讨论哦~么么哒(o?v?)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