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纪念(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不能忘却的纪念(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


不能忘却的纪念(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不能忘却的纪念(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 //

位于桂林市兴安县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 , 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 , 要走多远呢?

7月1日 , 长汀南山镇红军烈士后代蔡伟月转乘汽车和飞机 , 用时6小时 。 85年前 , 他的曾祖父蔡开铭跟着红军 , 靠着双脚走了近两个月 , 在湘江战役中献出宝贵生命 。 在当年红军经过的界首渡口 , 蔡伟月取走一瓶湘江水 , 准备带回老家曾祖父的衣冠冢前 。 他说:今后一定把红军长征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

这是不能忘却的纪念!1934年底 , 在长征经过广西的前后19天时间里 , 发生了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湘江战役 。 红军以重大代价 , 打破蒋介石企图将红军消灭在湘江的美梦 , 保存了红军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 。 正是经此一役 , 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 , 一步步走向胜利 。

近日 , 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来到广西桂林 , 辗转兴安、全州、灌阳三县 , 于85年后 , 感受这场红军长征中最壮烈的一战 , 也铭记这份不能忘却的纪念 。

一道天然屏障 , 也是唯一的活路

7月2日 , 采访人员来到位于全州县凤凰镇建安司村的凤凰嘴渡口 , 这里是建江和湘江的交汇处 , 因形状似一只凤凰嘴而得名 。 只见江面有百余米宽 , 江水悠悠向北流去 。 如今 , 附近的村民们使用铁船渡江 , 凭着摆渡人拉动铁索 , 人们不到4分钟就可到达对岸 , 很难想象85年前红军抢渡湘江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

1934年12月1日 , 屏山、大坪、界首等渡口或浮桥被炸或失守 , 凤凰嘴是红军抢渡距离最近且可以涉渡的地方 , 因此成为湘江以东红军各部抢渡的最后一个渡口 。 南、北、东面都是围追的敌军 , 红军必须渡过湘江、向西挺近 。 这百米宽的江面 , 是一道天然屏障 , 也是唯一的活路 。

桂林市党史专家黄利明介绍说:“1934年12月1日午后 , 红八军团陆续来到凤凰嘴湘江东岸 , 他们是从渡口上游100米处至建安司村五六百米之间的江段涉水抢渡的 。 正值枯水期 , 水深在胸腹部以下 , 没有架浮桥 。 ”一旁的村民补充道:“当时下白霜咧 , 江水刺骨 , 冷得很 。 ”

湘江战役后 , 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 , 锐减至3万余人 。 亲历过长征的诗人陈靖有诗:“血染十里溪 , 三年不食湘江鱼 , 尸体遍江底 。 ”正是因此 , 当地流传下“三年不饮湘江水 , 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

“我要把红色故事讲好 , 把长征精神传承下去”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在凤凰嘴渡口以东约1公里的凤凰和平红军小学 , 五年级二班的同学们正在朗诵《七律·长征》 。 另一间教室里 , 老师正在讲授湘江战役的历史 , 孩子们听得入迷 。

这是这所学校的特色红色教育课 。 据校长罗荣云介绍 , 学校重视红色教育 , 用一间120平方米的教室布置了湘江战役革命史展室 , 结合本地红色文化和传统 , 编写红色教育校本课程 , 举办红色歌曲演唱大赛、红色故事会、红色童谣编辑、清明节祭扫等活动 , 让学生在实践中品味、传承长征精神 。

同样致力于传承长征精神的 , 还有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馆长尹汤怀 。 从1998年起 , 尹汤怀开始担任馆里的讲解员 。 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 , 尹汤怀表示 , 20多年来感到很欣慰 , 常常有客人了解了红军长征和湘江战役的故事后感动落泪 。 有一次 , 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 , 故事听得投入 , 不休息 , 一口气参观完整个展馆 。 馆里做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 , 孩子们一节本来40分钟的课 , 往往延长到2个小时 。

“上一任馆长曾经拍着我的肩膀 , 对我嘱托 , ”尹汤怀说 , “接过接力棒 , 把红色故事讲好 , 把长征精神传承下去 。 ”

再次回望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 狮子山顶 , 3支步枪造型的纪念碑直插云霄 , 南侧的湘江战役纪念馆像一顶红军八角帽 , 和流淌不息的湘江水一样 , 诉说着无声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