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被定为陪都“北京大名府”竟是他奏请皇上批准的...

任职大名府的北宋八名相之六

吕夷简奏请大名建陪都

作者:赵明信

吕夷简(978-1044年) , 字坦夫 , 寿州(今安徽省凤台县)人 。 祖籍莱州(今山东省莱州市) , 后移家寿州 。 北宋著名政治家 , 司空吕蒙正之侄 , 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 。


大名被定为陪都“北京大名府”竟是他奏请皇上批准的...

大名被定为陪都“北京大名府”竟是他奏请皇上批准的...// //

吕夷简于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考中进士 , 开始担任几处地方官 。 任滨州(今山东省滨州市)知州期间 , 吕夷简沿河修筑堤防 , 开渠分导水势 , 使得滨州这个濒临黄河、渤海 , 水患频发的地区“岁无淹涝” , 人民生活逐步安定 。 当时的税赋之多、之滥已经到了严重的程度 , 当地百姓用于农业生产的农具也要上农器税 , 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提高和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 吕夷简认为“农器有算(税) , 非所以劝力本也” , 上书朝廷 , 仗义执言 。 吕夷简的上书 , 得到了宋真宗的首肯 , 下诏不再收取天下的农器税 。 吕夷简的这次上书可以说具有广泛的历史意义 , 恩泽所及 , 遍于天下 。

在担任礼部员外郎时 , 批评真宗建筑宫观是劳民伤财 , 请求罢除冬天河运木石 。 真宗称赞他“有为国爱民之心” , 数次委以大任 。 他曾出使契丹议和划界 , 返朝后升任知制诰之职 , 成为真宗的近臣 。

真宗末年 , 他升为龙图阁直学士迁刑部郎中 , 权知开封府 。 真宗把他的名字写在屏风上 , 朝野盛传吕夷简将要大拜为相 。

宋真宗干兴元年(1022年) , 真宗崩 。 年幼的仁宗即位 , 刘太后临朝称制 。 吕夷简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 集贤殿大学士 。

刘太后性格刚愎 , 虽然不熟悉国家朝廷大事 , 但朝政非经她批准不可 。 吕夷简一方面要细心处理国家大事 , 一方面还要小心翼翼地约束太后的放纵和独断专行 。 在这种情况下 , 吕夷简本着公忠报国之心 , 殚心竭虑地处理万千事务 。 小事他照顾太后的颜面 , 大事则寸步不让 , 有时惹得太后非常恼怒 。 遇到这种情况 , 吕夷简总是耐心表白 , 再三陈述 , 使太后不能不接受正确意见 。 真宗附庙大典 , 刘太后提出要把真宗活着时用的全部东西供在太庙;同时用银罩覆盖真宗神位 。 并说不这样做就是对真宗不敬 。 吕夷简说 , 对真宗最好的怀念是辅助幼主治理好天下 , 浪费和铺张不是先帝所希望的 , 终于制止了太后的做法 。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 , 先帝宋真宗的一个普通嫔妃李氏病逝 , 太后未公开治丧 。 吕夷简上朝时提出此事 , 太后着急地说:“宰相也管宫中事吗?”刘太后忙让仁宗皇帝退朝 , 独自召见吕夷简 。 吕夷简说:“太后不为日后保全刘家着想吗?”一句话震住了太后 , 后来才下诏以皇后礼厚葬李氏 。 原来李氏不是普通人 , 她便是仁宗皇帝的生身之母 。

在吕夷简努力下 , 仁宗初年政治清平 , 社会安定 。 《宋史》评价他说:“仁宗初立 , 太后临朝十余年 , 天下晏然 , 夷简之力为多 。 ”

庆历二年(1042年) , 吕夷简因风眩病倒 。 仁宗让他数日一至中书 , 裁决军国大事 。 并剪下自己的胡子送给吕夷简 , 说:“古谓胡须可疗疾 , 今剪须赐卿 , 望卿早日康复 。 ”庆历三年春 , 吕夷简病重 。 仁宗召见了他 , 不让他下拜 , 扶他坐在自己面前 。 希望他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多多过问朝政 。 吕夷简再三辞让 , 仁宗允他以太尉致仕 。 不久 , 吕夷简病故 。 仁宗临朝叹曰:“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宋史》本传) 。 令恤典从优 , 赠官太师、中书令 , 谥文靖 。

吕夷简执政时间较长 , 朝中经常有不同意见 , 对他褒贬不一 。

宋仁宗的皇后郭后嫉妒心重 , 心胸狭窄 , 行为粗暴 , 且立后九年 , 依然无子 , 仁宗有废郭后之意 。 有一天 , 宋仁宗宠爱的尚美人在宋仁宗的面前议论郭皇后 , 刚好被郭皇后听见 。 郭后不胜愤怒 , 上前要打尚美人耳光 。 宋仁宗急忙过来劝架 , 郭皇后一巴掌打在宋仁宗脖子上 。 指甲在宋仁宗脖子上划出了两道血痕 。 宋仁宗龙颜大怒 , 要废掉郭皇后 , 吕夷简支持宋仁宗 。 明道二年(1033年) , 皇后郭氏被废 。 对此 , 很多人反对吕夷简 , 骂他是奸臣 , 范仲淹也激励反对他 。 但是 , 废掉郭氏之后 , 吕夷简就参与选定了曹皇后 。


大名被定为陪都“北京大名府”竟是他奏请皇上批准的...

大名被定为陪都“北京大名府”竟是他奏请皇上批准的...// //

曹皇后(1016—1079年) , 乃开国功臣曹彬的孙女 , 自幼聪慧纤丽 , 喜读书 , 涉猎经史 , 品性和恭端庄 , 遇事精明果断 。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九月册封为皇后 , 英宗继位尊为皇太后 , 神宗继位尊为慈圣光献太皇太后 。 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 以精明能干辅政著称 。 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十八日半夜 , 崇政殿的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等人谋反 , 杀死军校 , 劫夺武器 , 攀过延和殿屋顶杀进了内宫 。 当时 , 宋仁宗宿于曹皇后寝殿 。 曹皇后临危不惧 , 措置有方 , 平息了这场猝发叛乱 , 叛贼颜秀等全部被杀 。 史称:“仓猝处置 , 一出于后 。 ” 宋仁宗无子 , 引四岁的濮安懿王允让子在禁中 , 由曹后亲自抚养 , 是为英宗 。 英宗即位后患病 , 曹氏被尊为太后 , “权同处分军国事” , “宫省肃然 。 ”神宗继位之后 , 曹氏年事已高 , 但皇帝还经常就军国大事咨询于她 。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 , 担任湖州(今浙江吴江)知州的苏轼 , 在一道谢表中对时政发了两句牢骚 , 立即招致了部分朝臣的猛烈弹劾 。 御史中丞李定说他“包藏祸心 , 谤讥皇上 。 ”并列举出“四大罪状” 。 监察御史里行舒亶从苏轼诗词中摘抄出只言片语 , 认为苏轼愚弄朝廷肆意诋诮 , 应该开刀问斩 。 最后 , 还是曹皇后拖着病体去找宋神宗 , 这才保住了苏轼的性命 。 为宋仁宗选这样一个皇后 , 巩固了皇室 , 稳定的了社稷 , 吕夷简功不可没 。

吕夷简对大臣要求很严 , 但不是一棍子打死 。 他所罢免的大臣 , 许多很快又得到重用 。 比如对待范仲淹 , 在明道二年(1033年)宋仁宗皇后郭氏被废上 , 两人之间掀起了激烈的斗争 。 景祐二年(1035年) , 范仲淹出任权知开封府事 , 向仁宗上《百官图》 , 告发吕夷简选拔官员多出私门 。 契丹南侵的时候 , 范仲淹主张建都洛阳 , 和吕夷简的主张水火不兼容 。 范仲淹四次上书 , 攻击吕夷简专权徇私 , 阴窃人主之柄 。 吕夷简以“越职言事”罪名 , 把他贬出了京师 。 秘书丞余靖、太子中允尹洙、馆阁校勘欧阳修三人为范仲淹鸣不平 , 也受株连被贬 。 因为这次吕范之间的“朋党之争” , 景祐四年(1037) , 吕夷简也被罢为镇安节度使、同平章事、判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 。

康定元年(1040) , 西夏攻宋 , 西北前线形势吃紧 , 范仲淹调至抗击西夏前线 , 官复原职 , 知永兴军 。 吕夷简再次拜相 , 他对宋仁宗说:“范仲淹是当世的贤臣 , 怎么能只是官复原职呢?”于是任命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 宋仁宗为之感动 , 认为吕夷简有长者之风 。 范仲淹面谢吕夷简:“先前触犯相公 , 没想到相公竟然这样奖励提拔我 。 ”吕夷简说:“我怎么敢再对过去的事念念不忘呢!”

庆历元年(1041年) , 范仲淹担任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知州 , 抗击西夏 。 鉴于西夏首领元昊有悔过之意 , 范仲淹给元昊写了一封信 , 晓之以利害 , 不料元昊复信态度极其傲慢 , 不堪入目者比比皆是 。 范仲淹大怒 , 当着使者的面烧掉了来信 , 而暗暗录副本上报朝廷 。 一时间 , 朝中议论纷纷 , 许多大臣都认为范仲淹不应当与元昊私通书信 , 更不应该焚书灭迹 , 甚至有人以为“范仲淹可斩!”宋仁宗征询吕夷简意见 , 吕夷简说:“只能从轻处罚而已 。 ”并进一步向仁宗解释:“大将在外 , 有些事不能全由朝廷控制 。 两国交兵 , 使者、书信往来也是属于正常的事情 。 不能因此加罪范仲淹 。 ”仁宗怒气渐消 , 范仲淹降一级 , 任耀州(今陕西省铜川市)知州 。

庆历三年(1043年) , 吕夷简因病辞相 , 推荐范仲淹、韩琦、文彦博等入朝辅政 。 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 辞相后 , 吕夷简居住在郑州(今河南省郑州市) 。 此时的范仲淹也因庆历新政失败 , 自参知政事降为河东陕西宣抚使 , 他路过郑州专程拜见吕夷简 。

不久 , 吕夷简病逝 。 时范仲淹正在边关 , 闻讯后撰文说:“得公遗书 , 适在边土 , 就哭不逮 , 追想无穷 , 心存目断 , 千里悲风 。 ”


大名被定为陪都“北京大名府”竟是他奏请皇上批准的...

大名被定为陪都“北京大名府”竟是他奏请皇上批准的...// //

吕夷简这位北宋名相和大名有亲密关系 。

起初 , 吕夷简任参知政事时 , 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沂国公王曾极力推荐他任宰相 。 后来吕夷简位在王曾之上 , 双方经常意见不一 。 当时外面传言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知州王继明贿赂吕夷简 , 王曾请求罢免吕夷简 , 吕夷简与王曾在仁宗面前辩论不休 。 于是 , 王曾与吕夷简一起被罢官 , 王曾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吕夷简以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 。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十二月 , 吕夷简由许州改判大名府 。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 , 宋仁宗让他以右仆射复入相 。 吕夷简在大名接近一年半 , 实地考察了大名一带对防御北部民族的战略位置 , 把大名府(天雄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民情了解得清清楚楚 。

吕夷简回京不久 ,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 , 契丹在今北京东部的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 , 集结重兵 , 伺机南侵 。 消息传到宋都汴梁 , 朝廷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 。 很多人主张把京城西迁洛阳 。 还有人主张讲和 。 丞相吕夷简坚决反对针对西迁派和讲和派 , 他对宋仁宗讲:“使契丹得渡过河 , 虽高城深池 , 何可恃耶?我闻契丹畏强侮怯 , 遽城洛阳 , 亡以示威 。 ”“宜建都大名 , 示将亲征 , 以伐其谋 。 ”吕夷简的意思是说:如果皇上迁都洛阳 , 使契丹不加抵抗渡过黄河 , 那时 , 没有黄河天堑作为屏障 , 洛阳城墙再高 , 城池再深 , 也难阻挡敌人的进攻 。 契丹欺软怕硬 。 匆匆忙忙迁都洛阳 , 是向敌人示弱 , 难以显示朝廷的威力 。 应该建都大名 , 表现出皇上要亲征的决心 , 这样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图谋 。


大名被定为陪都“北京大名府”竟是他奏请皇上批准的...

大名被定为陪都“北京大名府”竟是他奏请皇上批准的...// //

大名府是当时黄河北面一座重要的军事重镇 , 掌控着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 , 把守着宋都的北大门 。 坚守住大名 , 就堵塞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 。 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正确主张 , 于当年五月把大名府定为都城(陪都) , 定名“北京” 。 契丹听说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 , 果然心里胆怯 , 就打消了这次南侵的念头 。


大名被定为陪都“北京大名府”竟是他奏请皇上批准的...

大名被定为陪都“北京大名府”竟是他奏请皇上批准的...// //

大名老乡经常以北京大名府为荣 , 应该记住吕夷简的特殊贡献 。

关于在大名建都的具体过程 , 庆历二年(1042年)五月十六日 , 朝廷决定升大名府为北京 , 并决定北京领十二县:元城、大名、内黄、成安、魏、莘、临清、夏津、清丰、冠氏、宗城、馆陶 。 开始 , 本来以枢密副使任中师为修建北京使 , 以内侍皇甫继明为修建北京副使 。 但皇甫继明为了邀功请赏便计划大兴土木 , 极尽铺张 。 知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程琳认为大兴土木会加重百姓负担 , 不可行 , 便改由程琳主持修建北京 , 以翰林学士苏绅为修建北京副使 。 八月 , 出内藏库缗钱银十万两修北京行宫 。 在郭威所筑皇城基础上依东京都城式样修建北京 , 宫殿“略如都城” , 收缩唐城规模 , 设置宫城、内城、外城 。 宫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 , 即宋真宗驻跸行宫 。 以宋真宗驻跸行宫中门为顺豫门 , 以行宫正殿为班瑞殿 。 城南三门:中曰顺豫 , 东曰省风 , 西曰展义 。 东一门 , 曰东安 。 西一门 , 曰西安 , 北一门 , 曰靖武 。 顺豫门内东西各一门 , 曰左、右保成 。 次北班瑞殿 , 殿前东西门二:东曰凝祥 , 西曰丽泽 。 班瑞殿东南为时巡殿殿门 , 殿门二 , 东景清、西景和 , 内为时巡殿 , 再北为靖方殿 , 再北为庆宁殿 。 外城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 , 门一十七 。 南面三门:正南“南河”、东“南砖”、西“鼓角”;北面二门:正北“北河”、其西“北砖”;东面二门:正东“冠氏”、东南“朝城”;西面二门:正西“魏县”、西南“观音” 。 有水关二:上水关“善利” , 下水关“永济” 。 升元城、大名为“赤县” 。 修筑北京耗时5年 。


大名被定为陪都“北京大名府”竟是他奏请皇上批准的...

大名被定为陪都“北京大名府”竟是他奏请皇上批准的...// //

新建的陪都北京 , 《水浒传》中称她“城高地险 , 堑阔濠深”;“鼓楼雄壮” , “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 , 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 , 百万黎民居上国” , 应当说一点也不夸张 。

程琳(985—1054年) , 字天球 , 今河北省博野县程委村人 , 程琳为理学家程颐、程颢之父程珦之兄 , 宋朝大中祥符举人 。 抵御西夏、契丹和治理地方都有大的贡献 。 程琳坚守大名10年 , “度要害 , 缮壁垒 , 增守御备” , 但坚决不打扰百姓 。 亲手栽树万余棵:说:“打仗的时候修楼橹(用来了望敌情和射杀敌人而搭建的高台) , 就不用给老百姓要木料了 。 ”大名的老百姓爱戴他 , 为他立生祠建庙 。

程琳到大名 , 职务是“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 , 相当于宰相 , 但属于虚职 。 病逝后赠中书令 , 谥文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