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领导?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领导?答案是智者 。 然而什么样的人才是智者?按照中国民间的说法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 ”

一个领导如果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 必然能够获得事业的成功 。 那么 ,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尚书·吕刑》中说:“皇帝请问下民 。 ”作为古代国家最大的领导 , 皇帝要想让自己的决策更加客观、正确 , 就需要向平民百姓多加提问和咨询 。 作为现代的领导 , 同样需要修炼自己的提问能力 。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领导?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领导?// //

原文:一曰天之 , 二曰地之 , 三曰人之 。 四方、上下 , 左右、前后 。 荧惑之处安在?有主问 。

注译:君主询问的范围:一叫天时、二叫地理、三叫人事 。 四方、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都要问的明明白白 , 了解得清清楚楚 , 哪里还有被人迷惑的地方?以上是说要善问 。

鬼谷子认为 , 一个领导的知识范畴应该包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察人事 。 只有善问 , 我们才能掌握更多信息 , 认识问题更全面、更真实 。 只有善问 , 我们才能以有限的头脑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 这样才不被别人蒙蔽 , 才能完美地掌控和统御众人 。

为什么要多问?这是因为即使最不起眼的一件小事 , 我们也往往会听到三个不同的版本 。

哪个是最真实的?这便是“荧惑之处” 。 所以多听多问实在重要 。 中国人处理纠纷 , 常听这个怎么说 , 再悄悄听那个怎么说 , 最后还要听听局外人怎么评价 , 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

多听多问 , 你才能体察人心 。 多方打听 , 相互验证 , 才能察知事情原委 。

自古以来 , 圣明的君主和领导都擅长提问和倾听 。 他们知道 , 要想洞察真情真相 , 就要多问多听 。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领导?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领导?// //

《管子·君臣》中说:“夫民别而听之则愚 , 合而听之则圣 。 ”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询问并听取他们的意见 , 将这些意见汇合在一起 , 就是圣明所在 。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中说:“上(唐太宗)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 , 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 , 偏信则暗 。 ’”唐太宗这样一问 , 问出了治国的真谛 。 天、地、人 , 四方、上下、左右、前后 , 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人你都问了个遍 , 这样还有谁能够蒙蔽你?犹如拨云见日 , 你的所有疑惑都将烟消云散 。 没有天生圣明的人 , 只有多问变得圣明的人 。

关于多问多听的重要性 ,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辩明是非得失;只听一方面的意见 , 就信以为真 , 往往要作出错误的判断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多问是明辨是非、少犯错误的有效策略 , 同时还是帮你做出正确决策的保证 。

宋朝皇帝一般都有爱问的习惯——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领导?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领导?// //

公元960年 , 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内乱之后 , 带着困惑请教宰相赵普:“自唐朝末年开始 , 几十年内改朝换代犹如走马灯 , 一共换了八姓十二君 , 战乱不休 。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我想让天下安定 , 长久太平 , 可有什么好的良策吗?”

赵普智慧超群 , 对皇帝的问话 , 他早就有过深入的思考 , 于是立刻回答:“这个问题根源就在藩镇的势力太大 , 皇帝的控制权太弱 , 造成君弱臣强的局面 。 要想天下太平 , 必须削弱藩镇的权力 , 管制他们的钱粮 , 收回他们的兵权 , 这样必能长治久安 。 ”

赵匡胤一听就明白了 , 对此拍案赞赏 , 没过多久 , 就上演了“杯酒释兵权”的一幕 , 从此巩固了宋家江山 。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领导?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领导?// //

你看 , 这是不是一个好皇帝?赵匡胤由于善于提问、从谏如流 , 所以在历史上算是一个排的上号的、相当英明的皇帝了 。 通过问话 , 他找到了让宋家江山长治久安的良策 , 同时通过问话他参悟了人生真谛 , 提升了自我的思想境界 。

不过 , 不知道不要紧 , 要紧的是 , 要随时随地提问 。 采百花酿成蜜 , 汇百川成大海 。 的确如此 , 优秀的领导都懂得提问之法 。 很多领导之所以工作做不好 , 其缘由可能就在于不会提问 。

提问 , 这是一名卓越领导必须修炼的能力 。 善于提问 , 你才能发现问题 , 才能获取处理各种棘手难题的答案 , 从而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段来赢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