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的小心眼,用大斗征粮坑老百姓,20年聚敛上亿斤粮食

隋朝开国20余年 , 也就是在文帝末年、炀帝初年 , 国力就已达到极盛 , 这果真是隋朝治理有方才迅速致富的吗?未必 。 封建大帝国 , 从建国到国力鼎盛 , 大概都要经过6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 就以最近的唐朝而论 , 自618年建国 , 到唐玄宗开元朝(713年)达到鼎盛 , 时间大概百年左右 。 封建王朝的经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 , 发展是线性积累 , 而绝无跳跃性发展的可能 。 隋朝20年达到鼎盛 , 国家拥有的财富 , 自然不是正常积累出来的 。

那么从哪来呢?超量赋税收入 。


隋文帝的小心眼,用大斗征粮坑老百姓,20年聚敛上亿斤粮食

隋文帝的小心眼 , 用大斗征粮坑老百姓 , 20年聚敛上亿斤粮食// //

隋朝一直有轻徭薄赋的说法 , 据《隋书》卷24《食货志》记载 , 确实也可看到隋朝屡屡减免赋税的诏令 。 隋灭陈当年 , 诏免去江表十年的赋役 , 其余诸州免一年租赋 。 次年 , 又下令年满50岁者免于徭役 。 开皇十二年 , 因为府库大为充实 , 又名河北、河东三分之一的田租 , 府兵则免一半 , 力役全免 。

看起来隋文帝挺宽仁的 。 但是连续免租减赋的同时 , 却是民间屡屡受饥的尴尬现实 。 开皇五年以后 , 关中连年大旱 , 山东河南一带连年大水 , 造成民间严重的饥荒 。 开皇十四年 , 也就是文首说到的关中大旱之年 , 距开皇十二年只有一年多 , 民间免了一年的田租 , 多少会有点积蓄 , 如何荒年一到 , 竟至于温饱都不能维持 , 弄得背井离乡 , 到外地讨饭 。

原因就是 , 隋朝一直以来赋税额度比较重 , 而不是传说中的轻徭薄赋 。 对比北朝以来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 。

北齐时代 , 每户垦租2石 , 义租5斗 。 绢1匹、绵8两 。 北周每户 , 粟5斛 , 绢1匹 , 绵8两 。 隋朝则是租粟3石 , 绢1匹 , 绵3两 。 以粟米为主要参考依据 , 北周5斛(石) , 北齐2石 , 隋3石 , 比北齐略高 , 比北周低了40% 。 字面上看还是不错的 。


隋文帝的小心眼,用大斗征粮坑老百姓,20年聚敛上亿斤粮食

隋文帝的小心眼 , 用大斗征粮坑老百姓 , 20年聚敛上亿斤粮食// //

但隋朝的度量衡比北朝的大 , 隋朝的斗 , 以古斗3升为1升 , 秤同样是古秤3斤为1斤 。 也就是说 , 隋朝的3石粟 , 实际上相当于北周北齐的9石 。 隋朝的农民 , 一年要交北周时代近两年的租粟 , 如此沉重而连续的搜刮 , 隋朝府库财富自然累积得很快 。 以至于开国短短十二年 , 特别是平定陈朝、刚刚经过浩大的军费和赏赐支出后 , 国库居然逆势而行 , 存储的盆满钵满了 。

在正赋沉重的同时 , 隋朝还发展出了另外一招 , 进行财富的快速积累 , 义仓制度 。

开皇五年 , 工部尚书长孙平上书 , 建议按照上古时“耕三余一”的政治理想 , 实行农余储蓄 。 耕三余一源出于《礼记·王制》:“三年耕 , 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 , 必有三年之食 。 ”这是个概略的设想本没有什么可行度 。 隋唐时亩产粟约1.5石 , 以一户受田80亩为标准 , 一年约有120石 。 一家按5口人算 , 口粮需要大概90石 , 再扣掉9石地租 , 日常穿、用以及再生产用的种子 , 所剩无几 。 哪里还能耕三余一?除非国家不要租税 。


隋文帝的小心眼,用大斗征粮坑老百姓,20年聚敛上亿斤粮食

隋文帝的小心眼 , 用大斗征粮坑老百姓 , 20年聚敛上亿斤粮食// //

洛阳回洛仓遗址

但隋文帝对这个办法很感兴趣 , 当即下诏建立了义仓制度 。 制度设计大概是 , 农民每年收获后 , 随其所产的多少 , 往义仓中存放一定的粮食 , 以作饥荒时救急之用 。 但是怎么存、怎么取 , 比例是多少 , 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 由于这是朝廷规定的动作 , 故而各地义仓都由官府管理 , 农民支取 , 需要经过官府批准 。

起初实行的几年 , 官府也不甚在意 , 农民取用也比较随意 。 但随着粮食积累较多 , 朝廷看到了这项政策的潜力:迅速积累财富 。

开皇十五年 , 隋文帝下诏 , 命令河西陇右诸州将义仓统一纳入州一级官府统管 , 大大提高了管理权限 。 文帝的借口是民间义仓取用管理不周到 , 导致大量损耗 , 又因西北诸州地处边塞 , 故而加强义仓的管理 。 这一政策后来迅速推广到内地所有州县 。 这就相当于变相地把民间自助存取的粮食 , 纳入官府的管理之下 。 在古代缺乏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的政府体制下 , 如此巨量的粮食 , 遭到官吏贪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 隋文帝不可能不知道 , 而仍然如此规定 , 无疑是别有目的 。

到了开皇十六年 , 隋文帝的意图暴露的更明显了 。 当年下诏规定 , 往义仓中存粮要分三档标准 , “上户不过一石 , 中户不过七斗 , 下户不过四斗 。 ”(《隋书》卷24《食货志》)

最初的自助存取 , 变成定量强制存入 。 农民在原有的赋税之上 , 又加了一笔变相的税 。 不交还不行 , 但交了之后就有保障了吗?没有 。 各地的义仓 , 遇到荒年需要发粮赈济 , 动辄要报到中央 , 获批后才能开仓 。 炀帝朝山东发生饥荒 , 齐郡遍地饿殍 , 管理义仓的官员却不敢擅自放粮 。 齐郡通守张须陀冒着被治罪的风险强行开仓 , 后来炀帝获知此事 , 迫于农民起义的形势才没有治张须陀的罪 。

正是在如此巧立名目的榨取之下 , 隋朝才能在短时间内聚敛令人瞠目的财富 。 隋朝各地建立起的仓库 , 存储了几十年吃不尽的粮食 , 而百姓却在饥荒中苦苦挣扎 , 最后绝望地饿死 。

唐太宗深以为鉴 , 他说:“(隋朝)仓库盈溢 , 竟不许赈给 , 乃令百姓逐粮 , 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 比至末年 , 计天下储积 , 得供五六十年 。 炀帝恃此富饶 , 奢华无道 , 遂至灭亡 。 ”(注 , 《贞观政要》卷8《辩兴亡》)富饶 , 什么是富饶 , 建立在农民累累白骨之上的富饶 , 分明是吞噬国运的大火 。 这样的王朝 , 怎能不令百姓痛恨 , 怎能挡得住农民起义的怒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