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的“三冗两积”

公元 960 年 , 赵匡胤“黄袍加身” 即位为宋太祖 。 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纷纷扰扰 , 皇帝如走马观花般轮流上台 , 深深刺激了赵匡胤 。 他把唐的覆灭归因于军权、人事权、财权的外移 , 因此 , 加强中央集权成为新帝国制定国策的基点 。


浅析宋代的“三冗两积”

浅析宋代的“三冗两积”// //

赵匡胤剧照

杯酒释兵权 , 严格控制军权 , 重文轻武 , 重用广大文人 , 通过军政集权有效巩固了新生政权 。 但随着局势变迁 , 造成军队多而战斗力弱 , 官吏众而行政效率低 , 花费多而无甚裨益 。 即所谓的冗兵、冗官、冗费 , 进而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 这就是“三冗两积” 。

一、冗兵

冗兵问题从宋建国起便初见端倪 。 宋建都开封 , 地处中原 , 四面开阔 , 无险可守 。 面对辽、夏、金的威胁 , 可以说宋立国而无国防 。 其次 , 宋太宗赵光义数次亲征失败 , 使得宋进不能攻、退不能守 , 无法裁兵、不能复员 , 更不敢再战 。 因此宋的国防战略是防御性而非进攻性的 , 只能采用人海战术弥补地理缺陷 。

前线长期保留大量军队 , 后方大设禁军、厢军 。 宋长期实行募兵制 , 士兵募到军中直养到六十岁 。 实际上 , 一般士兵只有二十到三十岁可用 , 剩余三十年战斗力几乎丧失 , 浑浑噩噩的混日子 。 为防主帅拥兵造反的“兵无常帅 , 帅无常兵” , 进一步削弱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本质上形成了以多数量替代了高质量的局面 。 在地方动乱时 , 中央大量征流民入伍 , 时时加优以防叛乱 , 以致庆历年间士兵达一百二十五万之巨 。


浅析宋代的“三冗两积”

浅析宋代的“三冗两积”// //

军队数量增长情况

二、冗官

宋朝政权由陈桥兵变自上而下取得 , 为防止唐朝朋党之争重演 , 宋增设官职、广任官僚 , 以达分权制衡、 巩固皇权的目的 。 在中央 , 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 , 在中央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负责军事事务 。 枢密院对皇帝负责 , 这样就分割了宰相的兵权 。 又设三司 , 下设盐铁、户部、度之三部( 长官为三司使) , 掌管天下赋税 , 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 即便如此 , 宋朝统治者仍不放心宰相所拥有的权力 , 又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 , 进一步削弱相 权 。 一番操作下来 , 宋代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削弱 。 从宋代开始 , 宰相不能再坐着和皇帝议事了 。


浅析宋代的“三冗两积”

浅析宋代的“三冗两积”// //

北宋行政划分(路)

地方机构更加臃肿 。 北宋时将全国分为十五路 , 后增至二十六路 。 路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 路以下设州( 府、军、监) 、县等行政机构 。 各路设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 , 通称“监 司” , 分别“掌管一路之兵民 , 一路之财赋 , 一路之司 法 , 一路之救恤” 。 而地方财权、兵权、司法权则直接收归中央 , 杜绝了地方割据的根基 。 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吏担任知州 , 并且规定“三年一替” 。 为了防止州郡长官势力过大 , 后又在各州设立通判官 , 使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 削弱权力 。 此外 , 北宋时地方还设立节度使、承宣使、 观察使、防御使等官职 , 地方官员人数众多 , 权力分散 , 就无法与中央政府进行抗衡 。 地方官僚机构重复设置 , 地方官人数众多 , 真可谓 “十羊九牧” 。

此外“恩荫制”和广泛的“科举取士” 也是“冗官”的重要原因 。 据考 , 一个学士便可“荫”几十人 , 即一人当官 , 家族沾光 , 不仅儿子可以当官 , 其他亲属也可以 。 其次 , 为压制武将势力 , 宋科举取士人数远多于历代 , 甚至比明清两代还要多 , 还专为久试不中、年老无成的举人设特奏名一科 , 使其不致于积怨造反 。 估计是看到了唐朝的黄巢 , 前车之鉴哈!

三、冗费

冗费是冗兵和冗官造成的必然后果 。 据统计 , 宋真宗景德大中祥符年间 , 文武官员总数为 9758 名 , 到了宋仁宗皇祐年间 , 增加为17300 名 , 至宣和元年高达 48377名 , 这还未算上数倍于官的吏 , 和百余万长期需要国家财政供养的士兵 。 统治者对文官、士兵的尽力优待 , 使得北宋政府在税收收入连年增加的情况下 , 依旧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

宋的开创者认为分化事权、以官制官可保统治千秋万代 , 却不料想由此产生的官僚机构膨胀 , 直接影响整个帝国运行的灵活性、有效性 。 北宋的后代统治者也看到了危害 , 实行了一些变法 , 比如王安石变法 。

宋朝三冗改革中 , 裁官、裁军改革都不彻底 , 仅减少冗费上有一定成效 。 但由于冗费产生于冗 官和冗兵 。 因此在冗官和冗兵的弊病解决之前 , 冗费问题是无解的 。

羊毛出在羊身上 , 三冗的负担如此沉重 , 那百姓特别是农民的负担 , 一定很重吧 。 其实不然 , 大一统朝代中 , 西晋和北宋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朝代 。 西晋时间短 , 北宋可以算是唯一!主要原因在于北宋的财政收入中 , 农业只占少部分 , 大部分靠商业和贸易 。 这也是为什么只有宋代能养得起这么多官兵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