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故事——丁宝桢的尚志书院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济南故事——丁宝桢的尚志书院
济南故事——丁宝桢的尚志书院// //
丁宝桢在山东巡抚任上履职的第七个年头,平息了捻军的暴乱,社会渐渐安定下来 。 他镇守山东,深知海内人心向背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然而边海不宁,域内纷扰,社会的安定是人心的安定,在兵戈偃息之后,最应该做的是梳理人心 。 他显然进行了社会调查,发现济南乃“文风彬彬”之地,“勤课读,工词学”,这个好的风气皆来源于昔日泺源书院和景贤书院的遗风 。 他是进士出身,曾经寒窗,那时候他的家乡贵州平远没有书院,学业艰辛 。 如果设立书院将接济一大批寒门学子,并且为社会培养可用之才 。 在调查中他在离他官邸三里之遥的“城西郭外得隙地一区,中有泉清澈可见”于是就把这块隙地开辟为书院,并亲自为书院命名“尚志书院” 。
济南故事——丁宝桢的尚志书院// //
这块清中叶的隙地在古趵突泉东侧,当时趵突泉就是街头的一池清泉,安居于市井,欞窗照水,柳抚朱栏,周边商贩云集,书场茶肆比邻,游人亦是路人 。 两箭之外便是那块隙地 。 说它是“隙地”其实它也有过繁荣 。 有人说这里曾是李清照故居,然没有资料表明李清照在此居住过 。 查《李清照年谱》: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她出生于明水,六岁之前一直在明水度过,六岁上随父母移居京师 。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她与赵明诚在汴京结婚 。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因元祐党争牵累,李清照被遣离汴京回到明水原籍 。 三年之后,又由明水返回汴京 。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她与赵明诚迁居青州,一居十三年 。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被任命为莱州知州,次年她搬到莱州陪伴夫婿 。 宋徽宗宣和七年,赵明诚调任淄州太守两年,她随夫任,但是他们的家始终在青州 。 直到金兵南侵,李清照抛家南渡,那个家是青州的家 。 如果说这块“隙地”是李清照的家,应该是公元1084年之前其父李格非的居所 。 当丁宝桢围起尚志书院的围墙,围起的有漱玉、金线等名泉 。 修竹铭志,清流鉴怀,是读书的好去处 。 李清照以“漱玉”命名她的词集,想必是纪念她父亲生活过的故地 。 丁宝桢给这个书院题写了楹联:“雅量含高远,清言见古今” 。 尚志书院在文化的脉络上源远流长 。
济南故事——丁宝桢的尚志书院// //
尚志书院不同于以往的泺源、景贤等书院,它除了设立经学,还开设了天文、地域、算学等学科 。 毕竟时代发展了,以李鸿章为首的一班洋务派大臣提倡的“洋务运动”需要最基础的学科支撑,书院是科学技术的起点 。 从学科设立可以看到丁宝桢与时俱进的心 。 他不仅仅是与李鸿章合兵围剿乱兵的战将,还具有放眼天下、明察环宇科技进步的慧眼 。 然而路途并不平坦,一帮守旧派抱守残缺,斥责这些学科为“机巧”,认为“诵习诗书”才是正途 。 当朝大学士倭仁上疏说,“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 。 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 ”监察御史张盛藻更是直言:“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习为技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在一场社会大变革面前,有引领者也有惶惑者,思想交锋在所难免,新事物的到来总是毁誉参半 。
济南故事——丁宝桢的尚志书院// //
丁宝桢也难免受到非议 。 在时代的进步中究竟哪些东西是正途,哪些东西是阻力?社会的进步应该坚守什么,排除什么?这是执政者必须要回答的社会关切 。 六年以后他以《新建尚志书院记》对此作出答复 。 丁宝桢是聪明的,他没有就实行“奉夷为师”,“恐不为夷人所用”进行争辩,因为所设学科摆在那里,坚持不渝就是对反对派的最好回答 。 他避其锋芒,讲起了“尚志” 。 什么是丁宝桢心中的“尚志”?且看他说,“尚志之义,孟子已明言之,仁义而已矣” 。 他话锋一转,继而说,“虽然惧而不可以训世” 。 是说,虽然把仁义挂在嘴上,却不拿它当成“训世”的法则,就是当下社会的现实 。 仁义经过三皇五帝到孔子,“道统递承,历千有余载”,一直没有得到切实的践行,原因在哪里?是因为“功利之说炽,仁义之道晦” 。 他不客气地指出,道学家们喋喋不休地讲着仁义二字,他们的行为准则却是功利,一事当前追名逐利,哪个把仁义道德用来约束自己?开宗明义,丁宝桢指出了所谓经学正道的虚伪,如此虚伪的思想如何能引导积贫积弱的国家实现振兴呢?
济南故事——丁宝桢的尚志书院// //
那么学习西方的经验就不仁义吗?丁宝桢的回答是,欲求强国,从尚志始,“欲求其进学之方,则必自尚志始 。 尚志矣,然后可与言学;可与言学,然后可与言仁义 。 吾故曰,尚志之设,是亦窃比私淑之意,欲与诸生共相勉效,而姑以末学之弊者,此也 。 ”他用问学的态度和目的开辟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尚志许国,尚志强国!
尚志书院又名尚志精舍,尚志堂 。 张曜出任山东巡抚时改为校士馆,以后又改为丁宝桢祠,1959年辟为李清照纪念馆 。 书院已荒,在原址西侧新设尚志堂,应是那一段历史的符号 。
作者:孙葆元
来源:济南明府城
- 一个真实的故事,给人良多启示!
- 致敬民族英雄,致敬中国脊梁——王春晖激情创作钟南山院士肖像
- 牡丹故事 | 千年牡丹傲皇权
- 回忆当年炮声隆,旌旗飘扬分外红——老战士马万湘对越自卫反击战亲历记
- 龙文乡贤 | 龙溪理学名士——王咸熙
- 天津这栋洋楼有百年的风云故事,因为两位人物,让它声名远扬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观赏牡丹,关于牡丹花的聊斋故事——《香玉》
- 国花牡丹,慈禧太后与牡丹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 牡丹故事 | 曹州牡丹有高品,恰似水浒一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