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从阶级矛盾和地域矛盾发展到公正平等
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
在周朝时期朝廷是世卿世禄制度 , 也就是朝廷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世袭制 。 但是这样特别容易造成官员腐朽 , 而且上升的通道特别狭窄 , 百姓们很难建功立业 , 最后导致社会陷入低欲社会 。 但这个不一样的是百姓们不是愿意选择低欲望生存 , 而是被迫选择低欲望生存 , 因为当时的社会无法满足他们当官的欲望 。 当春秋战国时期来临 , 百姓们看到上升的通道开始开启 , 然后果断选择放弃周天子 。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从阶级矛盾和地域矛盾发展到公正平等// //
春秋战国时期 , 由于是乱世所以催生了很多用人制度 。 齐国开创稷下学宫 , 然后根据学子的言论来选择任用;燕昭王置办黄金台 , 用黄金和官位来吸引人才 , 然后大肆破格任用、提拔人才;秦国颁布军功爵制 , 根据将士杀敌、百姓耕种来派发官职 。 这些制度都不是世袭制的 , 他们都是根据才子的能力来任用的 , 范雎成名之前是一个门客、李斯成名前是一个仓管、苏秦成名之前是个种地的 。 事实证明这种制度要比世袭制好太多了 , 后续的汉朝也在原有制度上开始改革 , 然后制定了察举制和征辟制 。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从阶级矛盾和地域矛盾发展到公正平等// //
汉朝官员任用的标准就是才能和品德 , 但是这种制度并不完善 , 因为有很多人是依赖家族成名的 。 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采用的九品中正制度 , 也就是根据出身、品德、才能来选取人才 。 由于东汉延续下来的世家太过强大 , 这些世家极大程度干预考核 , 最后导致结果就是世家子弟几乎全部位列高品 , 寒门几乎没有希望出头 。 由于世家为官人员太多 , 而且几乎都有实权 , 所以就很容易形成世家绑架朝廷的情况出现 。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从阶级矛盾和地域矛盾发展到公正平等// //
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度 , 这几种用人制度都存在缺陷 , 那么王朝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所以选择开创一项新的用人制度 , 也就是科举制度 。 科举制度一共存在1300多年 , 产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举人、不计其数的秀才 。 尽管科举制度也是存在缺陷的 , 但是它对历史有着巨大影响 , 也是无数寒门学子唯一的希望 。 但是科举制度真的就能公平吗?里面的阶级矛盾、地域矛盾真能平衡吗?我们看看科举的发展吧 , 看看它是如何从一个不完善制度发展成人人努力的目标吧 。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从阶级矛盾和地域矛盾发展到公正平等// //
隋唐时期
隋朝是开创科举制度的朝代 , 由于是首开科举制所以导致制度不完善 , 而且那些既得利益者不会甘心自己的利益被剥夺 , 所以也大力阻止这项制度的推广 。 隋朝还没有把这项制度完善就走到尽头 , 而之后接手的就是李世民和武则天 。 由于之前经历了一段时间战乱 , 关陇集团的影响力开始衰退 , 而战乱又诞生了一大批暴发户 , 李唐初期的用人几乎都是战乱时期的人才 , 一直到武则天时期才开始发生变化 。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从阶级矛盾和地域矛盾发展到公正平等// //
唐太宗的十八学士李玄道(陇西李氏)、李守素(赵郡李氏)都是仓曹主簿类的官员 , 而原本秦王府的人几乎都身居高位 , 由此可以看出来唐太宗的用人还是偏向于秦王府以及长孙氏的 , 很明显世家遭到了刻意打压 。 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为李峤(赵郡李氏) , 山东士族开始逐渐抬头 。 山东士族的抬头其实就是关陇集团给的机遇 , 因为关陇集团阻止李治立后 , 所以皇权和关陇集团就爆发了冲突 。 之后李治和武则天大力拉拢中立派和支持派 , 对反对派(关陇集团)展开了全面围剿 。 褚遂良被贬出京、长孙无忌之死 , 自此关陇集团彻底走向没落 , 而山东士族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走到历史的舞台上 。 由此可见 , 至此科举制度并不能真正影响到朝廷 , 因为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要么是出自世家 , 要么是有巨大贡献 , 要么就是站队正确 。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从阶级矛盾和地域矛盾发展到公正平等// //
武则天为了打压关陇集团特意弄了一个殿试 , 开殿试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考生建立一个师生联系 , 考生可以很自豪的说自己是天子门生 。 古往今来 , 武则天为什么开殿试一直是一个迷 。 但是根据日后庶族在朝廷中的地位以及关陇集团的落幕 , 后世也有人觉得武则天开殿试的目的就是剔除关陇集团的人然后提拔士族、庶族的人 。 下面这句话就是司马光对武则天的评价 , 武则天用官位拉拢人心 , 天下才子都争先恐后的去竞争 。
【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 , 然不称职责 , 寻亦黜之 , 或加刑诛 , 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 , 政由己出 , 明察善断 , 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 。 】——司马光《资治通鉴》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从阶级矛盾和地域矛盾发展到公正平等// //
武则天虽然打击了关陇集团并且遏制了山东士族 , 但是之后的“安史之乱”把她的布局全部打乱了 。 由于唐朝政治中枢开始重组 , 五姓七望开始借助科举制度踏入朝廷中枢 , 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始绑架朝廷 。 唐朝中期到后期 , 荥阳郑氏出了十多位宰相和大臣 , 固有一说为“郑半朝”;清河崔氏出现了十多位宰相 , 与唐朝共兴衰;范阳卢氏出了数百名进士 , 兰陵萧氏出了十个宰相 , 文臣武将不计其数 。 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有一句话:“京兆尹岁贡秀才 , 常与百郡相抗 。 ” , 大概意思就是京城一带出的秀才数量能和其他地方一百个郡加起来相比 。
可以看出 , 唐朝时期虽然科举制度已经推广开来但是几乎没寒门什么事情 。 长安和洛阳这两个地方几乎都垄断了进士 , 而两个地方遍布世家 。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主要问题就是世家可以掌握的教育资源和经济能力远远超过寒门 , 在活字印刷普及之前读书的成本非常大 , 往往那些寒门根本负担不起这个成本 。 虽然唐朝时期寒门也出了一些名臣 , 但是占有比例并不多 , 有唐一朝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 一直到黄巢动摇世家的地位 , 五代十国摧毁世家的根基 , 这一问题才得以解决 。 (ps:黄巢是落第才子 , 他非常痛恨那些世家垄断当官的机会 , 所以杀世家的时候毫不留情)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从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万般皆下品 , 惟有读书高” , 而且两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也是相对比较完善、比较公正的 。 因为在宋朝之前 , 世家的问题就被解决了 。 唐末时期 , 寒门精英和世家门阀的矛盾爆发了 , “白马之祸”和“黄巢之乱”就是最明显的标志 。 黄巢和朱温对世家下死手 , 不仅大大的打击了世家的影响力 , 更是让唐朝走向历史的尽头 。 正所谓“前车之鉴 , 后车之师” , 唐朝灭亡的原因被宋朝所吸取 , 宋太祖在上位之后就针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连串的改革 。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从阶级矛盾和地域矛盾发展到公正平等// //
“昔者 , 科名多为势家所取 , 朕亲临试 , 尽革其弊矣 。 ”(《宋史·选举一》)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宋朝之前科举产出的功名一般都是被世家垄断的 , 但是宋太祖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 , 自己亲自主持科举考试 , 力图去除科举的弊端 。 宋朝时期如果是权贵子弟夺取功名那就需要复试 , 而且复试也非常严格 , 这一措施就是避免世家通过一些手段再次垄断功名 , 进而向五姓七望那样绑架朝廷 。 不得不说这一措施还是有作用的 , 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还是相对公平一些的 。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从阶级矛盾和地域矛盾发展到公正平等// //
“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 , 非敢望拔十得五 , 止得一二 , 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 ”(《宋史·选举志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往科举考试一般都是在十个人中抽一两个顶尖人才 , 但是宋朝要在十个人里面抽五六个人才 , 这就造成了宋朝科举录取人数要高于其他朝代 。 宋太祖一次录取进士1487人 , 宋真宗曾一次录取了1638人 , 两宋一共录取的进士以及其他等科总人数要高达十多万人 , 是唐朝的近十倍、明朝的近四倍、清朝的近四倍 。 由此可以看出宋朝的举人之多 , 而且最关键的是举人会受到重用 。 《宋史·宰辅表》列宋宰相133名 , 而科举出身占了123 , 高达92% 。 相比于唐朝的韩愈登科之后三次面试吏部都不被录取 , 宋朝的科举制度要比唐朝的科举制度公平太多了 。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从阶级矛盾和地域矛盾发展到公正平等// //
宋朝的经济要相比唐朝好很多 , 民众们手里有钱所以能负担起读书的成本 , 寒门读书的人就会更多 。 宋仁宗时期颁布了“胎养令” , 也就是对没有经济来源的孕妇的补贴 。 而且还让孤儿和寒门子弟底费甚至免费读书 , 甚至还对他们的吃饭进行补贴 , 两宋时期全国都有所谓的“学田” , 而“学田”的收入都归当地的教育补贴 。 两宋对寒门其实非常照顾 , 我们就拿宋徽宗来说 , 宋徽宗把国家养老标准从60降到50岁 , 这些制度都是在照顾寒门 , 让学习不再成为寒门的负担 , 让寒门读得起书 。 虽然活字印刷没有普及 , 读书的成本还是很大 , 但是宋朝为其承担了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 , 所以两宋时期寒门还是有出头日的 。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最大的矛盾不是阶级问题 , 而是南北问题 。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在南方持续了上百年 , 外加上金国在北方的蛮横统治 , 导致文化、经济中心南迁到南方 。 朱元璋是从南方发家的 , 朝廷大员几乎也以南方人为主 , 洪武年间的科举录取人数多数都是南方人居多 , 这就引起了南北的矛盾 。 但这还不是爆发点 , 真正的爆发点是洪武三十年 。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从阶级矛盾和地域矛盾发展到公正平等// //
洪武三十年的时候 , 这一年科举录取的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 。 这件事引起了天大的轰动 , 北方士子彻底怒了 , 无数人寒窗苦读数十载但是一个北方人都没有被录取 , 这还不报警?在当时事情闹得特别大 , 直接捅到朱元璋那里了 。 这件事怎么看怎么蹊跷 , 录取的进士中一个北方人都没有 , 这在明朝甚至自科举制度诞生以来都不曾出现的局面 。 后来朱元璋等一干人马也查不出什么一二三来 , 但是统治阶层总要给北方一个交代的 , 索性就又弄了一个科举 , 这次上榜的人全部都是北方人 。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从阶级矛盾和地域矛盾发展到公正平等// //
这个其实针对也不能怪别人 , 因为北方经过长期的战乱导致百姓无心读书 , 所以水平要比南方差一些 。 但是南方不一样了 , 南方要相对富庶、和平 , 文化发展要比北方强太多了 。 但是没有办法 , 朱元璋要顾及到北方士子的感受 , 所以在录取人数上面就开始倾向于北方人 。 尽管之后的考官知道北方士子的水平不如南方士子 , 但是考官也不能全部录取南方士子 , 而且也要对北方士子多照顾照顾 。 原本的择优录取就成了择北方人录取 , 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 行政干预终究只是一时的 , 所以明朝迫切需要一种新制度来解决这一难题 。
明朝最后的解决方法就是根据人数录取 , 一百个录取名额分成两份 , 60个名额给南方人 , 40个名额给北方人 。 可能还会有人说对北方不公平 , 但是如果要是根据自身实力来考试的话 , 那么北方人可能连20个名额都得不到 , 就这40个名额还是明朝为了照顾北方士子通过行政干预得来的 。 此时科举制度面临的问题就是各地文化水平不一样 , 但是选取标准一样 , 那么势必会导致某一地区或者几个地区垄断录取人数 。
清朝时期
科举制度流传到清朝时期其实已经近乎完善了 , 但是有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 比如大家族获取资源要比寒门容易 , 大家族可以不正当竞争 , 南北考试竞争不一样 。 《武林外传》中有提及到佟湘玉出身龙门镖局 , 她父亲给她请了三个家教 , 全部都是进士或者状元 。 进士本身就非常有文化 , 而且好几个进士教出来的学生 , 那绝对要比自学强太多了 。 这里面暴露的问题就是大家族的教育资源要比寒门丰富 , 寒门在这一点上略输于大家族 。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从阶级矛盾和地域矛盾发展到公正平等// //
还有就是科举舞弊 , 大世家可以通过买通考官来让自己的子弟通过考试 。 科举舞弊的事情层出不穷 , 但是清朝的科举舞弊事件绝壁不只是一个考生买通考官 , 而是一条非常复杂的利益链 。 每次科举舞弊案件几乎都是皇帝亲自出面才解决的 , 不然几乎都查不出什么结果 。 南北考试竞争不一样其实一直都存在 , 西北的士子和江南的士子水平差太多了 , 接受的教育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 。 不过清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力支持活版印刷 , 目的就是降低教育成本 , 让一些偏远地区的士子也能读得起书 。 至于有没有人在南方接受教育然后去北方考试 , 这一点只是在怀疑状态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 。 同样的考试难度 , 南方人去北方人考试当然要容易一些 。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从阶级矛盾和地域矛盾发展到公正平等// //
?科举制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改进 , 到清朝时期几乎已经定格了 , 从制度上看是达到了人人平等 。 不过事实上人人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 , 天赋、家室、教育、人脉等各方各面的原因都能影响到考试 , 人人平等终究只是一个追求的目标 , 但要落实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甚至可以说不可能 。 不过仍旧有寒门子弟凭借自己不懈努力取得了功名 , 进而名垂千古 。 尽管科举并不能达到人人平等 , 但是王朝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尽可能的做到公平了 。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宋史·宰辅表》
《宋史·选举一》
《宋史·选举志一》
靳润成:《从南北榜到南北卷——试论明代的科举取士制度》
梁姗姗:《从南北榜到定额取士——明代会试取士区域矛盾的合理解决》
- 齐白石画山水:懂的人不多,骂的人却不少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成了贪官为害一方
- 古代最有钱的县城大街,位于山西,现为世界遗产!
- 小脚的起源:为防疫古人如何解决大妈们串门、扎堆的问题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自编教材评审的标准是什么
- 曹操有14个老婆,12个是抢来的寡妇,一代枭雄为何爱抢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