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选材上千年,只存状元卷两份

(一)明朝赵秉忠状元卷


科举选材上千年,只存状元卷两份

科举选材上千年 , 只存状元卷两份// //

赵秉忠状元卷 图片来源网络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 , 1573年出生于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 , 出身官宦之家 , 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 。

赵秉忠十五岁补府学生 。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 。 授翰林院修撰 。 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 , 官至礼部尚书 。 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被黄尊素弹劾去职 。 天启六年(1626年)去世 。 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追复原官 , 赠太子太保 , 赐祭葬 。

赵秉忠状元卷为19折册页 , 横长共268厘米 , 每折通高47.6厘米 , 宽14.1厘米 。 封面、封底均为全绫装裱 。 卷首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字 , 为当时的皇帝朱翊钧御书下钤“弥封关防”长印 , 占一折 。 下为正文 , 凡15折 , 每折6行 , 为1厘米见方工整小楷 , 共2460字 , 精辟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 , 主张“实心先立”、“实政继举”才能天下太平安乐 , 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并附有作者上三代简历 。 后3折列着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9位读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职衔与姓名 。 此状元卷真迹存于青州博物馆 。


科举选材上千年,只存状元卷两份

科举选材上千年 , 只存状元卷两份// //

赵秉忠画像 图片来源网络

赵秉忠的状元卷距今已有420年了 。 答卷人从总结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 , 不怕冒犯皇上的威严 , 大胆地提出了治国安邦的建议和措施 , 这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 而且 , 赵秉忠提出的这些建议大部分都是正确的 , 其中有不少至今也仍然有借鉴意义 。 那么 , 赵秉忠是在什么思想理论基础上写出了这样一份答卷呢?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

(二):清代刘春霖状元卷

刘春霖(1872—1944) , 字润琴 , 号石云 。 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 ,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 , 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 他善书法 , 尤以小楷为著 , 笔力清秀刚劲 , 深得世人推崇 。 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最后一位状元 。


科举选材上千年,只存状元卷两份

科举选材上千年 , 只存状元卷两份// //

刘春霖画像 图片来源网络

刘春霖家道贫寒 , 世代为农 , 其父先后在济南、保定府衙当差 , 其母亦在知府家中做女仆 。 但其天资聪颖、学习刻苦 , 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一举夺魁 , 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 可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

说起他的状元及第 , 其中还有一段趣事 。


科举选材上千年,只存状元卷两份

科举选材上千年 , 只存状元卷两份// //

慈溪太后 , 来源网络

慈禧太后公元1904年7月 , 殿试过后 , 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 , 将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 , 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 夺魁的举子是朱汝珍 , 慈禧太后一见“珍”字便想起了支持光绪皇帝改良的珍妃;而朱汝珍是广东人 , 更使慈禧火上浇油——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 。 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 。

第二份试卷是直隶(今河北省)肃宁人刘春霖的 。 “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 , 这一年又逢大旱 , 急盼一场春雨 。 加之直隶地处京畿 , “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 , 这对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 自然是“吉祥”之兆 。 于是 , 慈禧太后大笔圈定 , 使刘春霖名列榜首 , 而朱汝珍只得屈居其后了 。


科举选材上千年,只存状元卷两份

科举选材上千年 , 只存状元卷两份// //

刘春霖状元卷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