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融合 状貌传神 —— 杨之光与鸥洋合作的人物画作品解读
杨之光(1930—2016) , 别名焘甫 , 出生于上海市 , 祖籍广东揭西 。 13岁时 , 就读于上海世界中学 , 拜书法家李健为师 , 学习书法、篆刻 。 18岁时 , 就读于广州艺术专科学校及南中美术院 , 随高剑父学习中国画 。 1949年 , 赴台湾写生并在台北世界书局做临时工兼刻印谋生 。 1950年 , 就读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分校 。 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 之后参加筹建湖北省武昌市中南美术专科学校 , 任水彩教研组组长 。 1958年 , 下放到湖北省国营周矶农场劳动 。 1959年 , 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 , 先后担任中国画系主任和岭南画派研究室主任、教授、副院长 。 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 出版有《中国画人物画法》《杨之光画集》《中国美术馆藏杨之光捐赠作品集》《杨之光生活与创作》《杨之光画稿》《杨之光速写》和《杨之光艺术馆藏品》等 。
杨之光以国画名世 , 尤其擅长人物肖像、舞蹈人物和女人体 , 兼擅书法、篆刻 , 并爱好诗词与演戏 。 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 即立足生活实际、观察生活现象、描写生活画面、抒发生活感受 。 他一生画了大量的速写、写生 , 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 打破了传统中国画在题材上的局限性 。 在画法上 , 他在中国传统写意画法——书法入画的基础上 , 融入西方的写实造型 。 他的绘画造型是写实的 , 用笔是写意的 , 所创作出的人物形神兼备 , 达到了自由抒发的艺术境界 , 少有人能与之比肩 。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 , 杨之光均有代表性作品诞生:50年代有《一辈子第一回》(1954年)、《雪夜送饭》(1958年) , 60年代有《浴日图》(1962年)、《慰问演出之前》(1962年)、《夜航》(1964年) , 70年代有《难忘的岁月》(1971年)、《矿山新兵》(1972年)、《红日照征途》(1972年)、《激扬文字》(与鸥洋合作 , 1973年)、《贴心人、知心话》(与鸥洋合作 , 1976年) , 80年代有《藏族赛马冠军》(1981年)、《画家黄胄像》(1982年)、《画家蒋兆和像》(1982年)、《儿子》(1983年) , 90年代有《石鲁像》(1990年)、《九八抗洪》(1999年) 。 在那个奖项很少的年代 , 杨之光却屡屡获奖 , 如《一辈子第一回》获“向科学进军奖章” , 《雪夜送饭》获1959年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 , 《藏族赛马冠军》获1985年“全国体育美术展览”荣誉奖等 。
1997年至1998年 , 杨之光将自己的1200件作品先后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和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 因此获由文化部颁发的“爱国义举”奖 。
在杨之光的作品中 , 有一部分作品是与他人合作的 。 在中国画中 , 几人合作 , 古已有之 , 如元代王铎与倪瓒合作 , 王铎画人、倪瓒补石;陈洪绶和徐易合作 , 陈洪绶画衣裳、徐易画面部 。 今人有周思聪与卢沉合作的《清洁工人的怀念》、冯长江和李玉滋合作的《血与火》 , 王迎春与杨力舟合作的《太行铁壁》等 。 成功的合作 , 各出所长 , 构成一幅完美的画 。 杨之光与他人合作的作品有多幅 , 如杨之光与欧初合作 , 欧初画墨竹、杨之光画人;杨之光和黄胄合作的《春风得意图》 , 杨之光画人、黄胄画马;还有杨之光和李祥合作的《亲人》 。 杨之光和鸥洋也有很多合作 , 除了本文要谈的《激扬文字》《批判哥达纲领草案》和《伟大的友谊》三幅外 , 还有《永远进击》《不灭的明灯》《天涯》及《贴心人、知心话》等 。
杨之光与鸥洋的合作 , 不同于他与其他人的合作 。 鸥洋画素描 , 后由杨之光将其“移植”到中国画中 。 鸥洋是杨之光之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 。 她精于素描 , 也能画国画 。 杨之光以国画名世 , 素描也好 。 合作尽管多是上级指派的 , 但他们联手还真是天作之合 。 其成功的因素主要还是得益于杨之光早年对俄罗斯巡回画派大师列宾的油画杰作《萨布罗什人》的移植性临摹 。 不同的是 , 一个为临摹 , 杨之光从油画“移植”到国画;而另一个是合作 , 杨之光将鸥洋的素描“移植”至国画 。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国画作品《激扬文字》是毛主席词意画 , 画题取自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阕词 。 此作是画作《毛泽东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一个分支 。 最初作品为鸥洋画的素描《毛主席办〈政治周报〉》 , 之后杨之光“移植”为国画 , 并入选全国性的美术展览 , 易名为《激扬文字》 。
中西融合 状貌传神 —— 杨之光与鸥洋合作的人物画作品解读// //
激扬文字
1979年9月 , 杨之光、鸥洋在写给中国美术馆的创作经过简况中写道:“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 , 五卅运动以后 , 国民党右派召开‘西山会议’ , 疯狂反共 。 在革命与反革命搏斗的关键时刻 , 毛泽东在广州主编《政治周报》 , 痛击国民党右派的进攻 。 ”杨之光在创作过程中想突破“中国画人物画对表现巨幅人物肖像画”的局限 。 在这幅巨幅肖像画中 , 毛泽东在藤椅上端坐 , 握笔凝思 , 书桌上有一沓需要修改的文稿 , 笔架上有两支毛笔 , 墨盒打开 , 由此可见画中主人公已写作多时 。 书桌旁另有一沓文稿 , 文稿上有一份《政治周报》 。 窗帘被夜风微微吹动 , 夜虽深而风不止 , 寓意政治斗争需要打持久战 。 毛泽东用“笔”这一武器与国民党右派做着不懈的斗争 。 在画法上 , 作者用写意的手法 , 先是面部、衣纹勾线 , 接着墨染、赋色 , 并在面部、手、上衣留出光影以显示质感 , 人物造型以逼真为原则 。 此作是一幅难得的精品 。
《批判哥达纲领草案》和《伟大的友谊》这两幅作品是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 , 上级要求杨之光和鸥洋合作的 。 《伟大的友谊》要画青年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形象 。 画家没有见过马克思、恩格斯 , 照片也没有合用的 , 他们年轻时的形象只能是根据晚年照片设计出来 , 若画家写实的基本功较弱是难以完成的 。 从素描作品的签字来看 , 应是鸥洋的手迹 , 可以肯定素描稿仍然是鸥洋画的 。 人物造型相当精准 , 形神兼备 , 应是由杨之光将其“移植”到国画中 。 有过先前《激扬文字》成功合作的经验 , 他们继续发扬光大 。
中西融合 状貌传神 —— 杨之光与鸥洋合作的人物画作品解读// //
伟大的友谊
《伟大的友谊》一画表现的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畅谈时的场景 。 马克思开怀大笑 , 恩格斯张开双手似乎对书中的问题还有些疑虑 , 两人的神态十分生动 。 他们面前的圆桌上有本厚厚的书籍 , 书下有若干纸张 。 画面背景 , 左侧有一花瓶 , 右侧有一烛台 , 正中看到半个窗户外的风景 。
中西融合 状貌传神 —— 杨之光与鸥洋合作的人物画作品解读// //
批判哥达纲领草案
《批判哥达纲领草案》一画中 , 马克思被书籍包围着 , 他一边仔细阅读着《哥达纲领草案》 , 一边用笔做着记录 。 桌上有一烛灯 , 火焰已近熄灭 。 正全神贯注看着文稿的马克思 , 可能已忘记了点燃的雪茄烟 , 烟灰缸上的雪茄正在冒着缕缕青烟 , 杯子里的咖啡似乎也没有饮用 。 诸多细节十分感人 。
上述两幅画的画法 , 勾勒、没骨互用 。 人物面部做细部勾染 , 力求精准 。 人物服装阔笔墨色渲染 , 不做细笔描写 。 画作背景简略 , 淡笔描绘 , 铺设环境以烘托主体 。 整幅画主次分明 , 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
杨之光与他人合作作品时 , 或补笔润饰 , 或进行“移植” , 只要经杨之光之手就会大放异彩 , 产生出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 。
- 芍药的中西方栽培简史,速速了解!
- 秦始皇陵现“双峰”金骆驼!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中西文化的交流已有证可考
- 沪上|跟着上图微阅读,领略中西方融合的外滩
- 中国最新考古成果见证古丝绸之路上的融合交流 填补唐代军镇防御记载空白
- 英媒:德国统一近30年,融合问题仍难解
- “丝绸之路”的前身:“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 组图丨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看中华民族织绣工艺审美融合
- 历史上的胡人为什么会融合为汉人或者被汉化?看完你就知道原因了
- 河南省的第二大城市洛阳,在中西部地区,属于什么地位?
- 中国文化史上,冲突中融合的南北文化,山水画有怎样的奇妙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