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隐忍共纵容一色

《春秋》之所以用隐公元年(前722年)作为春秋伊始 , 并不是为了纪念平王东迁或者郑伯克段 , 更不是因为之前的历史无从考证 , 而是因为日孔子很钟爱鲁隐公姬息姑这个人 , 认为他有周公之德:辅佐弟弟十一年 , 却恪守臣子本分 , 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 。

但如果知道他的生平经历 , 当会发现他面临的局势和承担的责任比之先祖周公旦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 , 老实人总会被欺负 。 悲催的代理国君惠公元妃孟子 。 孟子卒 , 继室以声子 , 生隐公 。 宋武公生仲子 , 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 , 曰为鲁夫人 , 故仲子归于我 。 生桓公而惠公薨 , 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 --《左传.隐公》

这是《左传》的开篇之语 , 也可以称为《春秋》前传 , 对于故事主角而言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

鲁隐公姬息姑是鲁国的庶长子 , 父亲鲁惠公的正牌夫人孟子未有子嗣而早亡 , 按照“诸侯不再娶”的礼法规定 , 应该不会人来抢他的储君之位了 , 但剧情的狗血实在太出乎想象力 。

宋武公那个“鲁文在手”(手心生而有字“鲁夫人”)的闺女仲子被送到了鲁国准备与隐公完婚 , 准备若干年后成为鲁夫人 。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隐忍共纵容一色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 , 隐忍共纵容一色// //

▲之所以从储君成为摄政 , 在于媳妇当了后妈

但成为鲁夫人并不只有一种办法 , 老当益壮的鲁惠公也看上了这个姑娘并横刀夺爱 , 违背礼法将仲子册封为正室 , 更要命的是还给她生了个弟弟 , 也就是后来的鲁桓公 。

不要说晋文怀嬴或唐明皇杨贵妃 , “惠公仲子”比他们都要狗血 。

对于姬息姑而言这段时间是暗无天日的:未婚妻成了后妈 , 弟弟成了嫡子和储君 , 自己则可能以后被叫做公子息姑 , 也许是时候收拾去封地的行囊了 。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隐忍共纵容一色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 , 隐忍共纵容一色// //

▲鲁隐公剧照

此时异变再生 , 鲁惠公去世之时弟弟年纪实在太小 , 鲁国的贵族们觉得姬息姑同志既懂礼貌 , 又讲政治 , 加之与宋国的战争尚未结束 , 故而将他找出来主持工作 。

不知道此刻的鲁隐公心里作何感想 , 也许做好的仿效周公的打算 , 但下面那些不把村长当干部的贵族们貌似没有太高的觉悟 。 撒欢的贵族们

隐公摄政的第一年鲁宋两国就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 和平岁月下的贵族们也很快现了原形 。

夏四月 , 费伯帅师城郎 。 不书 , 非公命也 。

新作南门 。 不书 , 亦非公命也 。 --《左传.隐公元年》

第一年他就碰到两个不懂事的下属 , 费伯修了一座新城 , 鲁国首都曲阜的南门翻修 , 等到他知道的时候工程都几乎完工了 , 看来所谓“汇报”工作 , 不过是“知会”一声而已 。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隐忍共纵容一色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 , 隐忍共纵容一色// //

▲鲁隐公观鱼台

想到大家又是在为鲁国发展做贡献 , 老实的姬息姑也没说什么 , 但有些事情还是成功触及了他的底线 。 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 。 请师于邾 。 邾子使私于公子豫 , 豫请往 , 公弗许 , 遂行 。 及邾人、郑人盟于翼 。 不书 , 非公命也 。 --《左传.隐公元年》

不管是机关还是企业 , 大凡签字的场合必然是一把手亲自出面 , 这是惯例 , 也是尊重 。 邾子不找国君却跑到公子豫那里求助 , 鲁隐公既不开心 , 也不会同意 , 但公子豫很快私自跑到翼地去跟郑邾两国会盟去了 。

也许他在想 , 只要我不签字 , 所谓盟书就是废纸一张 。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隐忍共纵容一色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 , 隐忍共纵容一色// //

▲鲁隐公画像和雕像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隐公摄政的第一年 , 可见绝非巧合 。 感情这群贵族推着他上位并非相信他 , 而是找一个老实人放在火炉上烤烤而已 。

但也不能说刻意的不尊重 , 毕竟姬息姑是“居摄”重担的不二之选 , 鲁国也没有发生军事叛乱或者政变 。 这群人只是在提醒姬息姑同志 , 过个十来年大家就是平级干部了 , 你没必要管那么多 , 免得以后大家面子上不好看 。

说白了就是欺负姬息姑老实 。

作为上位者 , 鲁隐公的确忠厚有余 , 势术不足 , 缺乏足够的震慑力会导致下属变本加厉的调皮 。 毕竟摄政王这是王 , 从管理的角度而言绝不能成为那群昔日同僚和今日下级的贵族所以看扁的对象 , 这也是后来悲剧的原因之一 。

鲁隐公并不是智障 , 知道自己的尴尬 , 为了服众他另辟蹊径 。 恪守礼法的楷模“周监于二代 , 郁郁乎文哉!”--孔子《论语·八佾》

三代文化 , 于周为盛 , 鲁国作为周公封国完整的保留了周代的礼乐文明 。 尤其在平王东迁后 , 西周的典章文物丧失殆尽 , 鲁国则成为礼乐文明的正宗和春秋时期文化的中心 , 并在此基础上蕴育出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孔子的儒家文化 。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隐忍共纵容一色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 , 隐忍共纵容一色// //

鲁隐公也是这样一位深受礼乐文化熏陶的谦谦君子 。 “居摄而不行即位之礼 , 与邻而讲求修睦之谊 , 父改葬不临 , 母没不赴 , 诸侯会葬不见 , 众父小殆不与 , 凡此皆为摄也 , 公之摄可谓诚矣 。 ”--《左传分国集注》卷一《隐公居摄》

这是后人对其事迹的总结:不以国君自居 , 不办继位之礼 , 以显示对桓公的尊重;与周边诸侯不主动起刀兵 , 以示友好;他不出席葬礼自明身份(居摄而已) , 这是对国君弟弟的尊重 。

桓公的母亲仲子去世 , 隐公以夫人的礼节加以安葬 , 这显然也是隐公出于对弟弟桓公的尊重、自己不敢以国君的身份自居的表现 。

相较之下 , 隐公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声子的葬礼 , 安排的却极其简朴冷清:“不赴于诸侯 , 不反哭于寝 , 不衬于姑 , 故不曰莞 。 不称夫人 , 故不言葬 , 不书姓 。 ”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隐忍共纵容一色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 , 隐忍共纵容一色// //

也就是说 , 没给诸侯发讣告 , 安葬之后也没有回到祖庙哭祭 , 下葬的情况和母亲的形势也不被记载 。 其实在《周礼》的吉凶军宾嘉五礼中 , 丧礼的地位极为重要 。 但由于隐公的烙守礼仪、谦恭隐忍 , 所以声子的丧礼只好草草了事 。

隐公六年 , 姬息姑主持了王室绝收后的救灾事宜 , 《左传》给出了“礼也”的高度评价 。

至于隐公在位十一年不朝觐周天子的事情 , 笔者以为隐公不敢以国君自居也是原因之一 , 按照周礼 , 大夫不具备朝觐天子的资格 , 他是在刻意避嫌 。

春秋时期 , 天子虽然没有了硬实力 , 却依旧代表正统 , 如果朝觐天子并获得认可 , 地位将会稳固 。 如卫国的州吁之乱中 , 石碏对州吁说“觐王可也” 。 隐公不去朝觐天子 , 是不敢以国君身份自居、谦恭守礼的表现 。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隐忍共纵容一色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 , 隐忍共纵容一色// //

▲借用一张图片

种种这些 , 说明隐公并非王莽式的惺惺作态 , 而是敬心诚意的想还政桓公的 。 他几乎对所有人都很真诚 , 因此才不像个国君 。 意料之外的“霸业”

隐公即位后先后与戎人、邾国和宋国结盟 , 但这种事情并不能给他增加额外的威望 , 因为谁都可以做到 。

说不好听的 , 这些结交的对象要么太小没分量 , 要么干脆是个猪队友 , 比如表亲宋国 。

得位不正的宋殇公跟着卫国那个弑君篡位的州吁蛇鼠一窝 , 处在春秋道德鄙视链条的最低端 , 自然为礼仪之邦鲁国所看不起 。

更要命的是这俩货还组队到郑国闹事 , 人家姬寤生是那么好惹的吗?

故而姬息姑并不想跟宋卫交朋友 , 之所以结盟是对郑齐盟约的回应 , 但他很烦宋国 , 也许是当年未婚妻来自宋国的关系 , 这是发自内心的不喜欢 。

谁也没想到拉他一把的居然是郑庄公 , 这位人精并不动声色地将郑国的祊地无条件送给了鲁国 , 可谓诚意满满 , 也提升了鲁隐公的威望 , 郎有情妾有意 , 双方加上齐国就走上了联手称霸的康庄大道 。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隐忍共纵容一色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 , 隐忍共纵容一色// //

这是一个无坚不摧的同盟 , 鲁国掌管礼仪 , 齐国世代有征伐权 , 郑庄公则有一个好用的脑子 , 若说起群殴的造诣 , 一顿套餐下来别说宋国 , 晋楚两大豪强怕也顶不住 。

自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首次合作以来 , “盟军”两次痛扁了鲁国曾经的盟友--宋国 , 威压陈卫 , 北击戎狄 , 消灭许国和戴国 , 一时间风头无二 。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隐忍共纵容一色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 , 隐忍共纵容一色// //

鲁国在战争中取了宋国的郜和防两块地皮 , 扩充了实力 , 同时作为霸主联盟的一员 , 放眼四周不是朋友就是手下败将 。 更重要的是鲁国人民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 向来用《周礼》作为主要武器的小小鲁国居然也成了“霸主联盟”的一员 , 虽然排行最后 。

在鲁国人看来这是姬息姑的功劳 , 他获得空前的威望 , 同时通过对宋国的打击也断绝了弟弟桓公的外援(二人是表兄弟) , 鲁国的贵族和百姓也习惯并逐渐认可了这位本来名不正言不顺的君主 , 此时的他若想取弟弟而代之应该是轻而易举 。

姬息姑毕竟是一个以周公为榜样的谦谦君子 , 他没有这么想 , 但手底下有人却非要以己度人 。

鲁隐公当了十一年的鲁国代理国君 , 多少大风大浪都经历过 , 外有盟军 , 内有民望 , 却抵不过一次尽显人心险恶的谋杀 。 “热心”的公子翚

隐公想要成为正牌国君只需要给点暗示就行 , 但他并没有这样想 。 公子翚谄谓隐公曰:‘百姓便君 , 君其遂立 , 吾请为君杀子允 , 君以我为相 。 ’--《史记.鲁世家》

这个冒冒失失的公子翚是什么样的人呢?

早在隐公四年 , 他不尊君命 , 带着私军代表鲁国参加围攻郑国东门的战役;隐公十年 , 他贸然代表国君参加了郑庄公和齐僖公的会盟 , 原因不详 , 可知的是齐郑两国君没鸟他:你算个什么东西!次月隐公方出来亲自完成了会盟 。

由此可见公子翚是个见利忘义、胆大妄为的野心家 , 他想用杀掉鲁桓公来交换更大的权利 。 所谓相 , 即大宰 , 这是王室方能设置的职位 , 鲁国并没有大宰的设置 , 羽父不满于卿大夫的尊贵地位 , 仍然贪得无厌 , 并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自作聪明地认为鲁隐公也会同意这样不可能拒绝的条件 。

没想到隐公早有归政桓公的打算 , 他拒绝了这个充满诱惑的交易:“为其少故也 , 吾将授之矣 。 使营菟裘 , 吾将老焉 。 ”

姬息姑将自己养老的地方早已安排妥当 , 可惜没有机会去安度晚年了 。 两个弟弟的阴谋

公子翚内心懵逼地走出兄长的宫殿 , 作为一个优秀的小人 , 他猜不透一个正人君子的想法 , 却很快想到另一种可能 , 心情也随之转化为恐惧 。

万一隐公真的将君位还给了弟弟 , 那会不会哪天也将今天的事情说漏嘴?那我岂非死无葬身之地吗?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隐忍共纵容一色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 , 隐忍共纵容一色// //

▲公子翚向桓公告密挥惧子允闻而反诛之 , 乃反谮隐公于子允曰:“隐公欲遂立 , 去子 , 子其图之 。 请为子杀隐公 。 ”子允许诺 。 --《史记.鲁世家》

两个小人一个从求贵变成自保和邀功 , 一个从小缺乏安全感且心胸狭隘 , 他们一拍即合 , 很快定下了谋杀哥哥的阴谋 。 十一月 , 公祭钟巫 , 齐于社圃 , 馆于寪氏 。 壬辰 , 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 , 立桓公而讨寪氏 , 有死者 。 不书葬 , 不成丧也 。 --《左传.隐公元年》

羽父预先得知隐公将要祭祀钟巫并住在大夫寪氏家里 , 就派人在寪氏家里刺杀了隐公 , 同时匆匆里桓公上位 , 将寪氏当做替罪羔羊而族灭之 , 用以掩人耳目 。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隐忍共纵容一色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 , 隐忍共纵容一色// //

之所以会“不书葬 , 不成丧也”说的是《春秋》上没有记载葬礼 , 这有两个原因 。 首先在于隐公毕竟不是正式国君 , 鲁国也没有按国君的规格正式为隐公举行丧礼 。 另外按照《春秋》的惯例 , 国君被弑 , 而弑君的坏人不被讨伐 , 就不记载葬礼 , 认为就像没有臣子一样 。

隐公之死的确很凉 , 如果没有谥号也就罢了 , 周公当年也没有来自王室的谥号 , 却被弟弟不依不饶地追赠了一个“隐”字 。

继任者没别的意思 , 只是为了体醒鲁国臣民:哪怕你们都喜欢他 , 那也只是一个山寨货而已 。

隐公死后 , 狼狈为奸的公子翚和鲁桓公很快败坏了鲁国的未来 , 种种违背世道人心的举动让堂堂的礼仪之邦成为斯文扫地的笑话 。 “元年春 , 王正月 。 ”

这是《春秋》的第一句话 , 这是隐公摄政之日 , 却没有“公即位”三字 。 孔子的目的一是痛惜隐公不智的宽仁 , 二是以此垂教于万世 , 以便后世了解隐公“好行小惠而失大体”的过错 。 未能比肩周公 , 并非他的错 。

要比肩周公 , 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他本人也从没敢想过 。

论时代 , 一个新朝初定 , 百废待兴 , 一个天下初乱 , 积重难返;

论地位 , 一个身兼三公和国君 , 一个不过是个代理国君;

论身份 , 一个是周天子的嫡亲王叔 , 一个是鲁国幼主的弟弟;

最要命的是性格 , 一个果敢刚毅、杀伐果断;一个宅心仁厚 , 谦恭守礼 。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隐忍共纵容一色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 , 隐忍共纵容一色// //

达成前者助兄翦商、平定三监和制定《周礼》的伟业 , 是姬息姑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 他能当的也就是鲁国的周公而已 。

同样是主少国疑 , 代为摄政 , 一个功成身退 , 流芳千古 , 一个却被弑身亡 , 空留遗憾 。 因为未能坚持到最后 , 所以后世的盖棺定论也就有了不同音:有人说他栈恋权位 , 有王莽之心 , 更多则是同情 , 清者自清 , 何须自证?

笔者则认为:他只是个误入风谲云诡的老实人罢了 。 结语:去TM的礼崩乐坏

笔者不想用“礼崩乐坏”来形容鲁隐公的逝去 , 《周礼》只是道德的繁文缛节化 , 优秀的品质不会因为时光的推移被抹去 , 这是赤裸裸的谋杀 , 更是卑鄙对美德的胜利 。 “隐闻晕之言 , 不能诛晕而让桓 , 是隐之过也 。 东坡尝惜其不敏于智矣 , 然犹失之仁柔 。 ”--《左传分国集注》卷一《隐公居摄》

因为隐公宅心仁厚、谦恭隐忍 , 他拒绝了公子翚“合理”的建议 , 也因为此他以己度人 , 未能及时察觉到危机 。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隐忍共纵容一色

鲁隐公的隐疾和解脱:狗血与现实齐飞 , 隐忍共纵容一色// //

▲最左边的字 , 到底是福还是祸?

然而鲁隐公之死 , 并不仅仅在于未能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他人 , 政治能力本身就不足 , 不但不知如何约束下属 , 更不知如何保护自己 , 这些都是悲剧的根源 。

换而言之 , 在春秋这样的大争之世 , 品德高尚的君子显然不适合这个时代 。 唯有杀伐果断、恩威并施 , 方能驾驭臣下;唯有长袖善舞、两面三刀 , 方能纵横捭阖;唯有见风使舵、暗藏城府 , 方能保全自我 。

笔者读《春秋》的困惑并不在于孔子的微言大义和现实黑暗 , 而是看多了假仁假义和口是心非 , 对于真正的正人君子反而不习惯了 。

在史册上 , 一心想着壮大鲁国和归政隐退还是得到了他想要的墓志铭 , 先秦的史官将他的事迹秉笔直书 , 也承认了他鲁国国君的地位 。 虽然道德以外的东西都比不了周公 , 但也算是求仁得仁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