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堡的峋嵝碑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赵家堡的峋嵝碑


赵家堡的峋嵝碑

赵家堡的峋嵝碑// //

在漳浦县畲乡湖西硕高山下 , 方圆0.5公里 , 距城关38公里 , 距漳州市区90公里 , 是南宋末年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10世孙)流亡避难隐居的一个古城堡 , 俗称赵家堡 。 该堡布局立意 , 处处仿照两宋故都 。 城中府第、石坊、浮雕和石刻甚多 , 有宋代四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墨池”、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所书的“松竹村”、祝枝山的“酒泉”等 , 尤为突出的是记载大禹治水功绩的“峋嵝碑” , 让不少的游客驻足流连 , 观赏探究 , 它为古堡平添了一分苍凉与神秘的色彩 。

《峋嵝碑》(又名神禹碑) , 古篆体书 , 相传为古夏禹时所刻 , 字体奇异古怪 , 字形如蝌蚪 , 又似虫书 , 很难辨识 , 被称为我国八大“天书”之一 。 大禹 , 又称夏禹、禹 , 传说禹奉舜帝命 , 继父鲧治水 , 经13年的艰苦努力 , 用疏导的方法制服洪水 , 划定九州 , 立下大功 。 后取代舜帝 , 成为夏朝开国君王 。 在治水过程中 , 他曾登南岳衡山 , 于此处杀白马祭天 , 仰天长啸 , 梦绣衣童子 , 授金简玉文 , 禹按其文治水 , 于是刻石以铭志 , 表示治水的决心 。 该石刻就是后人所说衡山《禹碑》 。 原刻在湖南衡山云密峰 , 又名峋嵝峰 , 峋嵝碑也因此得名 。

由于禹碑竖立在巍峨山峰 , 地势险峻 , 山道崎岖 , 因而古时有不少人上山去寻找过这块碑都没找到 。 据记载 , 早在唐代德宗(公元780年——805年)时期 , 著名文学家韩愈、刘禹锡等就听说过衡山有禹碑的事实了 。 由此可见 , 最迟在唐代德宗以前 , 禹碑就早已竖立在衡山上了 。 据说 , 韩愈曾游览衡山峋嵝峰 , 却没有亲眼看到禹碑 。 他在《峋嵝峰》一诗中写着:“千搜万索竟何有?森森绿树猿犹悲 。 ”同时 , 刘梦得却记述“祝融峰上有‘神禹铭’古石 , 琅升姿秘 , 文蛹虎形” , 肯定此碑实有之 , 独异好古者搜索不得 。 后来宋紫阳游览衡山 , 也不见此碑;另有一些人却给此碑披上神奇的面纱 , 编造出种种荒诞无稽的神话 , 说此碑是“神物 , 常人难见 。 ”直到南宋宁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 , 有一个名叫何致的人游览衡山 , 在樵夫的指引下 , 攀藤附葛 , 深入茫茫密林丛莽之中 , 仔细探寻和搜查 , 终于找到了这块禹碑 。 他剥开苔藓 , 发现了碑上刻有77个字形怪异难辨的文字 , 他照原样拓描下来 , 回到长沙 , 摹刻了一块碑竖立于岳麓山 。 从此 , 峋嵝峰的禹碑名扬四海 , 其拓本在成都、昆明、开封等地都有摹刻 。 漳浦赵家堡摹刻原石四片 , 现只存两片 , 共38字 。 每片高1.8米 , 宽1.14米 , 厚0.18米 , 约刻于明代崇祯年间 。

自明嘉靖以来 , 诸家对岳麓山《禹王碑》的碑文多有释文 , 大部分字的译释是相同的 , 但其中有10余字 , 常常相左 , 文意出入也很大 。 现将最早的明嘉靖年间状元杨慎的释文抄录如下:承帝曰咨:翼辅佐卿 , 洲渚与登 , 鸟兽之门 。 参身洪流 , 而明发尔兴 。 久旅忘家 , 宿岳麓庭 。 智营形折 , 心罔勿辰 。 往求平定 , 华岳泰衡 。 宗疏事裒 , 劳余神湮 , 郁塞昏徙 , 南渎衍亨 。 衣制食备 , 万国其宁 。 窜舞永奔!

内容大意是奉承上天意志的舜帝说:哎呀 , 洪水泛滥 , 天地淹没 , 大禹受命出发投身到抗洪治水中 , 为了治水 , 长期在外 , 露宿于山野 , 忘了自己的家 , 终于平定了洪水 , 在华山、泰山、衡山等地筑堤坝 , 挖沟渠 , 使洪水流入江河 , 汇于大海 , 人民安居乐业 , 百姓丰衣足食 , 到处歌舞升平 , 人民永远铭记大禹的恩德 。 (本文源自《闽南日报》 张文艺 姚鸣声 蓝智伟 文/图)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