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讨董的历史细节
一、群雄讨董的背景
东汉末年 , 外戚与宦官在拥立新帝的问题上发生分歧 , 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 , 反被宦官所害 , 袁绍、袁术带兵进宫杀尽宦官 , 董卓趁机率西凉军进京 , 随后废少帝刘辩 , 立献帝刘协 , 自封为相国 , 把持朝政 。
同时 , 董卓摆出友善姿态 , 先为陈蕃、窦武等人平反 , 又试图以官爵来拉拢朝中的士大夫 , 分别任命韩馥、刘岱、孔伷、刘表为冀州刺史、兖州刺史、豫州刺史、荆州刺史 , 封袁绍为邟乡侯渤海太守 , 袁术为后将军南阳太守 , 曹操为骁骑校尉 。
袁绍、袁术、曹操等人 , 知道自己的立场与董卓水火不容 , 因此没有接受董相国的“恩遇” , 纷纷借机逃出京师 , 到各自的根据地谋划起兵 。 初平元年(190年) , 各地群雄组成联盟 , 推举袁绍为盟主 , 共同讨伐董卓 , 史称“关东联军” 。
群雄讨董的历史细节// //
二、群雄讨董的细节探讨
(一)会盟发起人
《三国演义》中叙述的是 , 曹操逃离洛阳 , 到达陈留以后 , 立即发矫诏给各地州郡长官 , 号召共同讨伐董卓 , 于是十八路诸侯纷纷起兵 , 会集到洛阳附近 。
实际情况是 , 中平六年(189年) , 曹操于陈留首倡义兵 , 但是尚未有人响应 。 初平元年(190年) , 东郡太守桥瑁 , 假冒三公的名义写信给各州郡 , 对董卓不满的关东豪强才纷纷响应 。
由此可见 , 虽然曹操最早起兵 , 但是因为当时人微言轻 , 没有足够的号召力 , 即使是后来桥瑁发起号召 , 还是以三公的名义 , 大部分人仍是行动迟疑 , 特别是刚被封为冀州刺史的韩馥等人 , 在西凉与关东之间徘徊不决 。
群雄讨董的历史细节// //
(二)会盟地点
《三国演义》中叙述的是 , 各路人马会集在洛阳附近 。
当时 , 除了早有预谋的袁绍、曹操等人 , 大部分人是接到“矫诏”才开始行动的 , 起兵准备并不充分 , 加上缺乏作战经验 , 粮草供应也满足不了长线作战要求 。 因此 , 一方面依托联盟策源地的兖州、冀州保障后勤 , 另一方面起兵之初暂时在各自根据地驻扎 。
最开始的时候 , 袁绍、王匡屯兵河内 , 孔伷屯兵颍川 , 韩馥屯兵邺县 , 袁术屯兵南阳 , 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兵酸枣 。 除了袁绍离开根据地渤海郡以外 , 其他人都是在势力范围内集合兵力 。
酸枣(今河南新乡)位于兖州、冀州、豫州三州交界 ,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 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四人同属兖州 , 将兵力屯于酸枣 , 可以与其他两州呼应 , 形成对洛阳的合围 。
曹操在《嵩里行》中写到:
关东有义士 , 兴兵讨群凶 , 初期会盟津 , 乃心在咸阳 , 军合力不齐 , 踌躇而雁行 。
这里的“盟津”可以理解为洛阳附近的孟津 , 但是结合上面的史料分析 , “盟津”应该是代指誓师仪式 , 而非具体的某地 。 因此 , 会盟地点 , 就是在兖州主力会盟的酸枣 。
(三)盟主
《三国演义》描绘了袁绍面对十八路诸侯歃血盟誓的宏大场面 。
实际情况是 , 在酸枣会盟之时 , 无人敢担任盟主之职 , 就把广陵功曹臧洪推上坛 。 臧洪登坛受礼 , 歃血宣词 , 慷慨激扬 , 声情并茂 , 出色的完成了活动的主持任务 , 礼毕以后 , 由众人遥推四世三公、德高望重的袁绍为盟主 。
会盟主持人臧洪 , 因为关东联军设坛盟誓的活动办得体面 , 深得盟主袁绍欢心 , 被表为青州刺史 , 后转东郡太守 。 就这样 , 袁绍没有行盟主的仪式 , 却拥有了盟主的地位 。
群雄讨董的历史细节// //
三、关东联军
(一)“关东”的含义
“关东”在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下具有不同的含义 。 古代的“关东”通常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 近现代的“关东”主要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 , 今泛称“东北” 。 东汉末年 , 群雄讨董的时候 , 自称关东联军 , 特指洛阳东边门户虎牢关以东的地区 。
虎牢关北濒黄河 , 南连嵩岳 , 山岭交错 , 自成天险 , 自古为兵家战略要地 。 以虎牢关所在的荥阳为界 , 黄河流域以东进入中下游地带 , 面对的正是以兖州为主的区域 , 而关东联军的主要构成正是兖州兵 。
(二)关东联军的对手方
关东联军主要由北方州郡参与 , 其对手是董卓势力 , 势力双方表现为东西抗衡 , 远在益州、交州、扬州、幽州地区的势力基本并没有参与 。
董卓发迹于西凉 , 直接控制的地区有凉州、雍州 , 和以洛阳为中心的司隶 。 后来又接管丁原的并州地盘 , 虽然对并州将领吕布、张杨极尽拉拢 , 但凉州势力对并州势力是傲慢的 , 这也成为董卓、吕布后来矛盾的引发点 。 但是在当时 , 凉、并两家还处在蜜月期 。 因此 , 董卓当时实际控制的势力主要集中在西北 。
(三)关东联军的地域分布
兖州: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含奋武将军曹操)、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
冀州:冀州刺史韩馥、渤海太守袁绍
豫州:豫州刺史孔伷
荆州:南阳太守袁术(含长沙太守孙坚)
司隶:河内太守王匡
徐州:广陵太守张超
群雄讨董的历史细节// //
四、“十八路诸侯”质疑
《三国志》记载:
初平元年 , 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 , 众各数万 , 推绍为盟主 。 太祖行奋武将军 。
《后汉书》记载 , 参与讨董的还有张邈之弟广陵太守张超 , 《三国志》明确记载了长沙太守孙坚参与讨董的经历 。 由于曹操、孙坚当时分别依附于陈留太守张邈、南阳太守袁术 , 因此能不算独立起兵的势力 , 如果计入广陵太守张超 , 那么有史记载的一共有十一位 。
《三国演义》除此之外 , 还提到了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上党太守张杨 , 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 , 一共十八路诸侯 。
其中 , 孔融、陶谦并未参与关东联军 , 马腾与张杨原本属于董卓势力范围 , 当时的情境下也不可能站在关东联军一边 。 罗贯中将他们列入 , 可能是考虑到既为一方英雄 , 有必要一起出来亮亮相 。 至于公孙瓒 , 远在幽州 , 忙于安抚游牧民族 , 罗贯中将其“请”到联盟 , 或是为刘关张的出场做铺垫 , 毕竟当时刘备正在公孙瓒那里担任别部司马 。 没有公孙瓒出场 , 哪来“温酒斩华雄” , 又哪来“三英战吕布” 。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 , 参与关东联军的实际只有十一路人马 , 袁绍为盟主 , 曹操、孙坚分别以张邈、袁术附属身份参与讨董 , 而刘备没有参与 。
群雄讨董的历史细节// //
五、失败的根源
(一)强大的西凉铁骑
董卓是在西凉对羌战争中发迹的 , 久经沙场 , 积累了丰富的从军经验 , 而且在战争中吸收了许多羌、胡兵马 , 使得以骑兵为主的西凉铁骑战斗力十分凶猛 。
诸侯们征讨董卓的时候 , 董卓“鹿走入长安 , 方可无斯难” , 一把火烧了洛阳 , 回到了根据地长安 , 使自己的补给线缩短 , 而使关东联军的战线拉长 , 一下子反客为主 。 面对此时的董卓 , 都知道继续进攻的意义已经不大 。
(二)原地不动的大多数
东汉时期全国有十三个州, 州以下实行郡、国并行制 , 全国有一百多个郡级行政区 。 参与讨董的有三个州刺史 , 和八个郡太守(计入济北相鲍信) , 从数量上看 , 讨董一方远并没有达到大多数 。
从实力上看 , 讨董一方也不具优势 。 汉朝不允许异姓封王 , 即使是封疆大吏 , 也多掌握在汉室宗亲手中 。 除了兖州刘岱 , 像幽州刘虞、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焉 , 都手握重兵 , 镇守一方 , 是当时的势力派 。 他们的立场 , 就是皇室的立场 , 谁拥立皇帝我就拥护谁 , 因此他们名义上是支持董卓所把持的东汉王朝的 。
(三)诸侯勤王的童话
关东联军内部并不团结 , 各怀私利 。 韩馥为了防止袁绍坐大 , 而敷衍掣肘;袁术为了制约孙坚 , 而不发兵粮;屯驻酸枣的主力每天“置酒高会” , 谁也不肯先去和董卓交锋 , 都希望保存自己的实力 , 而从别人那里分一杯羹 。
更重要的是 , 群雄起兵的初衷不是为了“勤王” , 他们各自也不是什么“诸侯” , 而是地方势力对于汉王朝权威的挑战 , 他们言之凿凿的反对董卓 , 只不过是因为自己不是董卓 。 对于他们来说 , 诸侯勤王的说法只是个童话 。
所以当无法从军事上取得优势时 , 袁绍等人又开始谋求改立刘虞为帝 , 此举完全撕毁了诸侯勤王的道义面具 , 也注定了关东联军的最终结局 。
- 齐白石画山水:懂的人不多,骂的人却不少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成了贪官为害一方
- 古代最有钱的县城大街,位于山西,现为世界遗产!
- 小脚的起源:为防疫古人如何解决大妈们串门、扎堆的问题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自编教材评审的标准是什么
- 曹操有14个老婆,12个是抢来的寡妇,一代枭雄为何爱抢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