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公元前484年 , 吴国军队再次沿着运河北上 , 准备对夕日的霸主齐国发难 。 由于前一年的间接战略失败 , 吴王夫差这次准备同对手直接进行正面较量 。 尽管还有越国、鲁国和几个淮夷小邦的盟军支持 , 但作为主力的吴军还是承担了大部分战斗任务 。 他们与齐国军队的血战 , 也是当时两种不同军事体系间的最真实测试 , 将为后来的战国军事家们提供重要参考 。 亡国绝境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崛起后的吴国 一直将重点对准北方
吴国的称霸之路 , 绝非始于夫差时代 。 但他却是拥有最多先祖遗产的江东君主 , 并且有极大的野心将其转化为本邦的国际龙头地位 。 早在战争开始前 , 吴国人就突击完成了史上第一段大运河--邗沟 。 这样 , 原本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精锐部队 , 就可以沿着河道深入江淮地区 。
至于对齐鲁地区的发展策略 , 也是夫差根据地缘形势所作出的必然判断 。 在战争爆发的前后 , 齐国一直因继承人问题而内部紊乱 。 国内的大族田氏 , 已经利用乱局上位 , 并扶持了形同傀儡的齐简公登基 。 受此影响 , 许多忠于吕氏的旧贵族都奔逃到鲁国避难 , 进一步削弱了齐国实力 。 同时 , 位于南方的鲁国和淮夷小邦 , 都依然忌惮于齐国的咄咄逼人 , 同时也害怕被日益壮大的吴国侵犯 。 在确定夫差的目标只是做春秋式霸主后 , 他们迅速如墙头草般倒向了南方 , 准备利用齐国的崩溃来分一杯羹 。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吴国的进攻前后 齐国正遭遇田氏代齐
但夫差在看似强势的外表之下 , 心里也非常清楚吴国自己有哪些隐患 。 作为一个先秦诸侯体系中的边缘国家 , 他们实际上还不具备立即让中原贵族认可的身份标识 。 如果因眼前的胜利而大搞兼并 , 很容易引起旧敌楚国和霸主晋国的联合针对 。 所以 , 吴国在一系列扩张中 , 选择性的留下了越国等败者的王国世系 , 并极力将自己打造为齐桓公式的君子霸主 。 因此 , 对齐国的作战成败 , 实际上也意味着姑苏的宫廷能否成功替代临淄 。
此外 , 由于缺乏同正统北方军队的交手经验 , 吴国君臣一直希望通过间接手段来达到目的 。 但他们惊讶的发现 , 新蹿起的田氏已经有能力稳住齐国内政 。 不少旧的大夫也愿意效忠这股新势力 , 为自己的利益求得保护 。 所以 , 夫差若不在这个时候主动用兵 , 之后可能就不会再有那么好的时机 。 纵使对麾下的军队没有必胜信心 , 野心勃勃的吴王也一定要硬着头皮向北推进 。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夫差的霸主作风 让他保留了很多不安分的附属国
截然相反的军事体系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齐国始终以战车为部队的绝对核心
公元前484年春季 , 刚刚开始稳定的齐国就得到夫差率军北上的消息 。 根据前一年的战争形势 , 他们自然清楚还有众多邻邦的部队会随之而来 , 流亡当地的贵族们也将蠢蠢欲动 。 因此 , 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直接获得军事胜利 , 武力优势打消反对派们的不臣之心 。
尽管早已不是春秋初年的尊王攘夷首领 , 但齐国依靠较为发达的国营经济 , 始终为自己积攒着相当实力 。 管仲时代留下的众多遗产 , 也被田氏几乎全盘继承 。 强大的中央军部队 , 一直有大量为军饷和赏金而战的专业武士 。 这些被外人嘲讽为“技击之士”的职业军人 , 非常善于在小规模的战斗中出奇制胜 。 利用鲁西南的山麓设立各种伏击阵地 , 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 在配合精锐甲士的战车时 , 他们的快速机动能力也很有必要 。 至于国内的众多大夫领地 , 也可以为提供国君提供更多部队 。 由于采取兵农结合政策 , 传统的国人和野人之分被废除 , 更多适龄人口开始编入征兵的花名册 。 但每年过于短暂的军事训练 , 还是成为齐国军队中的不稳定因素 。 加上大部分平民面临阶级降层 , 其作战士气便不如过去的国人那么高昂 。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齐国南部的大量山麓 是天然的防御边界
于是 , 齐国军队早早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作战风格 。 在步兵地位崛起的年代 , 他们依然倚重传统的战车突击战法 。 野战中 , 他们也并不准备与强敌长时间对战 , 更期望通过防御性对峙来疲敝对手 , 然后用突袭或伏击等手段来进行瓦解 。 位于西部国境线的早期长城 , 便是齐军自觉无法野战击败晋国人的最好写照 。 但在面对相对弱小的南方对手时 , 齐国人就希望更快速的解决战斗 , 不要给敌人以充足的时间进行调整 。 鉴于这个方向上的鲁、莒、邾、郯四国都普遍兵弱 , 以上策略可谓是恰到好处 。 副作用就是长城尚未延伸到这个区域 , 让齐军少了与吴国相持的资本 。
相比之下 , 吴军就和齐人有着巨大不同 。 由于源自水网密布的丘陵区域 , 吴人一直到夫差几位前不久在接纳了战车文化 。 虽然有诸侯国中最强的晋人教导 , 依然无法改变军中战车较少的现实 。 除了靠两条腿在山林间快速穿梭 , 吴人也会充分利用每条河流机动 。 挖掘东亚的首条大型运河--邗沟 , 便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成果 。 但反过来也说明吴人确实不准备在北方的战斗中转而依靠战车 。 夫差此前对直接会战很有顾虑 , 也是因为自己的士兵缺乏同大规模战车部队抗衡的经验 。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邗沟就是日后的京杭大运河雏形
好在吴人对齐军的步兵战术非常了解 。 在之前的阖闾执政时期 , 来自齐国的孙武便开始接管全军训练 。 江东地区也首次接触到更有纪律的步兵战术编组 , 并迅速在全军中推广起来 。 由于同时代的步兵战术地位提升 , 吴国人无疑是抄捷径赶在了周边对手之前 。 他们将原有的贵族甲士和普通平民混编 , 形成了前排重装肉搏-后排格斗+投射的经典样式 。 加之吴人本身就非常善战 , 立刻在对风俗类似的楚人、越人和淮夷形成巨大优势 。 更让他们对即将面临的齐军同行是知根知底 。
当然 , 相比大部分齐人步兵的作风羸弱 , 远没有被安逸生活腐化的吴军就具有更大优势 。 吴军的战车也将更类似后来的战国模式 , 成为不同步兵分队的指挥核心 。 这就和依然坚持战车为全军核心的齐国人 , 形成了军事体系上的代差 。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齐国出生的孙武 将更好的步兵战术带到吴国
山水之间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艾陵战场是齐国方面的无奈选择
这年5月 , 吴军主力已经从淮河流域进入鲁国境内 。 在与当地盟军汇合后 , 10万人再次度过泗水 , 向拱卫齐国南部边境的泰山山脉进发 。 期间 , 夫差准备继续以穿越齐国西部的济水为前进河道 , 从侧翼绕过守军可以利用的山地防线 。 为此 , 联军还选择包围齐国在山脉以南的几座要塞城市 , 但没有发起强攻 。 对于工程能力薄弱的春秋军队而言 , 强取设防城池是万不得已的下策 。
面对这种情况 , 齐国方面感觉十分为难 。 因为一旦吴军走水路绕过泰山 , 就可以直接进攻都城临淄 。 对于国内局势非常微妙的他们来说 , 任何核心区域的风吹草动 , 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 何况吴国的同盟几乎分布在整个南部边界 , 如果齐人全力向西增援 , 那么偌大的边境也会门户大开 。 那些流亡鲁国和莒国的吕氏集团 , 将可能回国掀起大规模内乱 。 于是 , 齐军主帅国书同样率领近10下山 , 极不情愿的进入平坦地带 。 发现情况有变的联军 , 也立刻调动向东 , 在今天的莱芜市同对手遭遇 。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先秦时代的战船复原模型
尽管离开了便于防守的泰山 , 齐军依然觉得自己在背靠山地掩护的情况下有更多优势 。 眼前的艾陵战场 , 位于泰山和泗水之间的泰莱盆地 , 是比较适合战车冲锋的开阔地带 。 对同样习惯在丘陵水网区作战的吴军而言 , 这里绝非理想的进攻阵地 。 何况齐军还提前占据了盆地内的高地 , 对眼前的情况更加清晰 。 国书自己亲率中军坐镇 , 并由高无邳和宗楼执掌两翼部队 。 在作为重要武器的战车分队之前 , 部署了适合防御的弓箭手和其他步兵 , 期望吴国人会主动从低洼处来进攻他们 。
面对齐人的防御态势 , 夫差也做了针锋相对的部署 。 他将最精锐的30000宫廷卫队放在身边 , 作为第二线的总预备队使用 。 胥门巢率领吴国和鲁国士兵 , 一同担任最重要的上军 。 王子姑曹负责指挥中路的下军 , 而大将展如则负责全军的最右翼位置 。 作为重要同盟的鲁国贵族 , 被派去左翼担任监军 。 越王夫差派来的数千辅助部队 , 则被当做可有可无的看客 , 放在附件阵地上观战 。 夫差料想齐人不会主动进攻 , 便期望通过己方的仰攻将对手吸引出阵地 。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齐人的保守战术 更适合防御或猛冲
5月29日 , 胥门巢指挥左翼的上军首先进攻 。 大量的吴国步兵在战车贵族指挥下 , 以小型方阵接近艾陵的敌方营地 。 擅长打伏击战的齐军立刻动手 , 以密集的箭阵欢迎对方挑战 。 由于先秦时期的步兵大都缺乏盾牌和必要的甲胄 , 所以很容易在仰攻作战中遭远射武器的大面积杀伤 。 当吴国步兵接近对方的土木工事 , 又立刻遭到据守的技击之士的反扑 , 非常狼狈的撤了下来 。 原本位于中路的国书 , 也及时派援军增援右翼 , 大有一举击溃吴军左翼的架势 。 好在待命的鲁国军队帮忙 , 出动战车阻挡了齐人追击 , 让吴军步兵得以退到安全位置扎营 。
经过这天的冲突 , 齐人开始对吴军有了直观概念 。 大部分人都觉得夫差的部队能力不强 , 自己很有机会将其全部击溃 。 这也为他们在第二天冲动埋下伏笔 。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吴人的战术 完全以步兵为重心
5月30日 , 夫差要求全军同时发起进攻 , 不给对方以相互援助的机会 。 位于中路的步兵首先出击 , 猛攻国书所在的齐军阵地 。 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 , 胥门巢指挥3000鲁国战车部队发动了第二波侧翼攻势 。 他们相仿城濮之战中的晋军做法 , 在遭到抵抗后立刻掉头撤退 , 并引得麻痹大意的齐军开始下山追击 。 接着 , 最弱的右翼部队也开始行动 , 将当面的敌人死死钉在自己的位置上 。
由于对吴国人过于轻视 , 此时的齐军右翼已经出动战车下山 。 他们的高速突击让自己和大部分步兵队伍脱节 , 仅有少数精锐士兵得以在奔跑中赶上他们 。 结果 , 过于冒进的他们被等候多时的吴国步兵所包围 。 由于已经失去了加速度优势 , 齐军战车被迫在几乎禁止的状态下迎战数倍于自己的敌人 。 一贯善于小队包围的吴人 , 很快散开队形将各战车分头围住 , 用长矛、短戈和吴钩杀死战马 , 再将挥舞长兵器的甲士也从车上拖下来击毙 。 尽管有很多齐人步兵赶到 , 却已经于事无补 。 先前后退的鲁国战车又从侧翼杀回 , 彻底打乱了对方阵脚 。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擅长快速推进和包抄的吴国步兵
由于发现自己的右翼遭遇威胁 , 中路的国书在逼退吴军后也不能全力反击 。 他立刻派出一批精锐赶去增援 , 造成了自己手中的兵力被削弱 。 结果 , 左翼的吴军如法炮制 , 再次让战车规避首轮突击 。 等到对方陷入自己的步兵围攻 , 再驾车完成返身一击 。 国书对此无可奈何 , 只能下令中路和左翼同时反击吴人 。 结果 , 没有任何地形掩护的吴人步兵 , 在战车的反复摧残下开始动摇 。 当齐人甲士驾车调头重组 , 他们的步兵也赶上来接替战斗位置 。 从未遇到类似情况的吴国军队 , 只能依靠训练时的做法 , 缓慢向后撤退 。 但几乎所有的齐国部队 , 也因此全部离开了原先阵地 。
等候多时的吴王夫差 , 这时才开始动用手里的30000精锐预备队 。 他自己亲率10000人增援最近的中军 , 让己方战线不至于被继续压缩 。 同时 , 其余步兵分成两组 , 从两翼阵线的缝隙进行穿插 。 由于齐军以完全被当面的吴国部队吸引 , 在不知不觉中被赶来的预备队截成三个部分 。 加上吴人非常重视侧翼反击 , 几乎完成了对三路齐军的多面合围 。 后者则因为没有单独的总预备队存在 , 无法再抽调新的援军给任何分队解围 。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联军的战车 主要由鲁国人提供
一个时代的落幕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艾陵之战是吴越系步兵的首度崛起
随着自己陷入重围 , 意志力薄弱的步兵开始争先逃离 。 技击之士们也不愿意葬身于此 , 让整支军队彻底崩溃 。 吴国和鲁国联军则乘势追击 , 将近10万人的齐军击杀或俘虏 。 至此 , 包括临淄在内的齐国腹地都失去了防御能力 。
然而 , 夫差却没有继续乘胜追击 。 在确定已取得重大胜利后 , 他立刻叫停了战争 。 毕竟 , 如果过度削弱齐国 , 势必引发鲁国和江淮盟友们的警觉与不满 。 过去的战略同盟晋国 , 也不可能坐视江东的强势崛起 。 从后来的会盟历史来看 , 这样的选择也不可谓没有道理 。 但仅仅是此战的大胜 , 就足以改变历史 。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艾陵之战中的吴军 将影响日后战国军队
在艾陵战役之前 , 列国对于步兵的崛起其实都持保留态度 。 齐国军队的做法 , 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北方各诸侯国的缓步改革心里 。 反倒是偶像包袱不重的吴国 , 在阴差阳错中完成了弯道超车 , 一度走在了先秦军事改革的前列 。
此后 , 中原各诸侯也纷纷在不同程度上跟进 , 正式将战术体系从春秋转向战国阶段 。 直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军精锐 , 都还在用轻型战车指挥基层步兵作战 。 倒是齐国人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 继续在半封闭状态下维持光荣传统 。 最终在秦军的铁蹄下显得不堪一击 。
艾陵之战:吴越步兵对先秦战车的决定性胜利// //
日后的京杭大运河与江都 都在吴国的基础上建立
当然 , 吴国本身的霸权也没有持续太久 。 但艾陵之战的高光时刻与夫差称霸的转瞬即逝 , 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历史 。 吴国人首创的大型运河 , 将被日后的魏国和秦国推广 , 成为富国强兵的必要标配 。 夫差为了控制运河与长江水道的交汇点 , 下令建造了初代扬州城 。
这些基础性的建设 , 也会在后来的隋唐时代开始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 无论是至死不回关中的隋炀帝 , 还是靠运河醉生梦死的汴梁朝廷 , 又或是舍不得裁撤漕运的明清帝国 , 恐怕都欠公元前的吴王一声谢谢 。
-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于曹操,但他真的昏庸无能吗?
- 周瑜:赤壁之战中把自己毕生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
- 团结就是力量:张辽、李典、乐进逍遥津之战
- 真定之战:朱允炆擅自调离老将致全盘皆输
- 《三国志14》“汉中之战”剧本介绍 刘皇叔晋位汉中王
- 《三国志14》汉中之战剧本介绍 三国鼎立局势均衡
- 《三国志14》官渡之战剧本介绍 天命所归曹操大败袁绍
- 吴越王的家书
- 赤壁之战让他名声大噪,最后却被曹操刘备陷害,悲哀命运让人唏嘘
- 生子当如孙仲谋:赤壁之战时年仅二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