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后裔:义乌"寻匾记"
鲍川/文 徐庆丰 /摄影
秋高气爽的9月初 , 林则徐研究委员会会长林岷教授 , 从北京第—次踏上了义乌的土地 。 林岷教授系林则徐六世嫡孙女、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终身馆员 。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极具世界影响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他为国为民所建立的丰功伟业是国人永远不会忘怀的 。 身为林公后裔的林岷教授 , 缘何会想到义乌来呢?
原来今年四月清明时节 , 林岷教授在河南武陟嘉应观参加"感恩黄河 , 祭祀河神"活动中 , 遇见了来自义乌的朱根喜、鲍川一行 。 嘉应观供奉着中国历史上清亷勤政的16位黄河总督 , 有道光年间任河道总督的林则徐 , 还有清顺治年间任河道总督的义乌人朱之锡 。 期间 , 鲍川和林教授提到了在义烏至今还奇迹般地、保存完好的、林则徐书写的“培德堂"大匾 , 匾额的的故事传奇感人!
林则徐后裔:义乌"寻匾记"// //
这番话引起林岷重视 , 当时便爽快表示:遵照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精神 , 今年定抽时间造访义烏!林岷教授说 , 在七年前 , 曾听说过义乌有块林则徐题写的牌匾 , 但一直没有机会来义乌看看 。 四个月后 , 林岷终于踏上义乌这片热土 , 在佛堂镇志办与田心村主任的陪同下 , 如愿以偿地见到了祖辈林则徐题写的“培德堂”匾 , 并真实地听到了林则徐题写"培德堂"的义乌故事 , 以及村里王萃潮老人 , 当年在“文革”中如何勇敢的保留牌匾的故事 。
林则徐后裔:义乌"寻匾记"// //
“田心”古村 ,山环水绕 , 瑞气攸钟 , 始建南宋年间迄今已有700来年.登蜀山腑视田心村庄 , 仍依稀可辨田心村子轮廓 , 尤如一只腿头朝西、腿爪朝东横放着的硕大的“火腿型” 。 而“培德堂”正位于佛堂镇田心村中央 。 以其悬挂于中进厅堂上首的"培德堂"大匾额而出名 。 厅堂上首挂著170多年前虎门销烟的爱国名臣林则徐手书所题"培德堂"匾额 , 悬挂在大厅正中 。 匾额阳刻鎏金三个见方大字 , 上款为"道光乙未岁"(公元1835年) , 下款署"少穆林则徐" , 并盖有朱红篆刻方章一枚 。 大厅额枋下置六扇屏门 , 后檐墙辟石库门 , 门上刻着"古训是式"四个楷书大字 。 与"培德堂"匾额遥遥相望的 , 是前厅大额枋上悬挂的匾额"惟勤" 。 培德堂 , 以其精湛的木雕、砖雕、石雕工艺为一体的古建筑 。 青石门匾写有"绵延庆泽"四个楷书大字 , 两边日月牌上有字:"舜耕历山"与"孔子问道" , 有画:陶渊明赏菊、周敦颐爱莲的砖雕 。 东西两侧门楣分别挂有"继善"、"性成"匾额 。 格局为三进二弄二天井 。 此宅建于道光年间 , 建筑结构规模宏大 , 由门厅 , 大厅 , 堂楼 , 天井 , 穿廊 , 还有26间厢房组成 。 端肃典雅 , 磅礴气势 , 集设计之才 , 集建筑技法之萃 , 采雕刻之长 , 揽磨飾砌术之胜 。 木雕 , 磚雕 , 石雕 , 美轮美奐 , 驰誉江南 , 人文历史丰厚 。 培德堂门厅的立面保存较好 , 五花山墙 , 磨砖牌楼 , 前檐设樨头 。 叹为观止 。 1981年由当时的义乌县博物馆确认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如今佛堂田心又成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 说起建造培德堂与名臣林则徐手书所题"培德堂"匾额的中国故事 , 倒有一番来历 。
据宣统辛亥(1911年)版的《田心环溪王氏宗谱》记载:田心王氏第十七世的尔瞻公 , 字望尊 , 号慎可(1709--1760) 。 清乾隆年间 , 就在苏州打响自己田心慎可火腿的品牌 。 道光十六年(1836)田心第十八代火腿商王恒玺((1780-1837) , 为首在苏州南濠街修建了《金华会馆》 , 并推选为会馆司事(主管) , 使田心的“慎可”“义兴”二个火腿商行在苏州经营致富 , 一举成名 。 清道光年间 , 田心慎可公幼子的长孙王恒玺(1780-1837)与三弟王恒魁(1786~1854)到了他们这一代 , 在苏州经营火腿时 , 經营得紅红火火 , 他们秉承"慎可"的宗旨 , 诚信为本 , 品质上乘 , 经营得法 , 名声鹊起 。 四兄弟乘势把分号开设到杭州 , 温州 , 宁波 , 徽州 , 苏州等地 。 生意越做越大 , 王家可谓富甲一方!
林则徐后裔:义乌"寻匾记"// //
林则徐后裔:义乌"寻匾记"// //
道光乙未(1835)年的苏州城内百姓时发上吐下泻瘟疫 。 王恒魁根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 , 火腿爪能治此病 , 就不顾个人得失 , 截下火腿爪救民于水火 。 王恒魁的济世义举 , 感动了时任苏州任巡抚的林则徐 。 此时林则徐正任江苏巡抚 , 在他治理下江苏安定 , 受到百姓拥戴!可天有不测风云 , 某年夏日 , 苏南一带暴雨成灾 , 洪水泛滥 , 继而瘟疫四起 。 面对灾情 , 林则徐五内俱焚遍访名医 。 正在苏州负责經营的"慎可火腿行"老板王恒魁 , 想起李时珍《本草纲目拾遗》中的记载:火腿爪有治疗控制瘟疫之功 。 毅然决定把库房中所有腿爪全部斬下 , 肉用於煎汤 , 骨焙制研粉 , 散施给病人 , 此法果然立竿见影 , 凡服用者 , 即刻止泻退烧!
恒魁大喜 , 遂派人星夜兼程从各地分号调来大批火腿爪 , 兄弟们对此也十分支持 , 予以配合 。 林则徐得悉甚慰 , 火速派差役投入煎汤研粉 , 帮助如法炮制!同时组织地方官员有序地分发丹汤 。 很快这场大灾难被迅速控制和平息 。 "慎可火腿行"这一义举 , 在苏州传为美谈!
林则徐后裔:义乌"寻匾记"// //
林则徐也被这四兄弟的高尚道德和慈善之举所深深地感动 , 得知四兄弟正在老家田心建造新宅 , 遂欣然命筆 , 挥毫写下"培德堂"三个铿锵有力的颜体大字 , 并制成金匾 , 直接送到田心 , 高高地悬挂在新宅大厅的上位头~~从此 , 新厅也叫"培德堂" 。 百多年来 , 一直被王氏的后代们引以为荣!林公遂挥毫写了一块黑底金字的“培德堂”巨匾 , 送给王恒魁 。 此消息传开后 , 王恒魁斩去了腿爪的火腿一时抢购一空 。 金华火腿出义乌,义乌火腿出田心,由此田心成为金华火腿的发祥地 。 田心火腿扬名苏州城,田心火腿 , 皮黄肉红 , 初名金黄火腿 , 其肉质细而紧 , 只有这两头乌 , 方可制作出色、香、味、形俱佳鲜红的火腿 。 因这种腌猪腿 , 皮金黄、肉火红 , 肉质鲜美“金黄火腿”从此产生(后易名为“金华火腿”) 。 不是任何猪都可制做火腿 , 只有浙江的义烏、金华、东阳 , 这里特有的"两头烏"品种 。 因义乌的田心村 , 隶属于浙江的金华府 , 从此田心的“金黄火腿”也便被称之为金华火腿 , 载誉于世 。
林则徐后裔:义乌"寻匾记"// //
《姑苏繁华图》 , 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 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幅画作 。 乾隆每次南巡必在苏州停驻 , 逗留时间大大超过了康熙 , 但仍不能消解其对这座城市的相思之情 , 于是命自己属意的画师徐扬摹写留念 , 以便能随时瞧一眼这世间的繁华美景 。 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江南好 , 风景旧曾谙”、“商贾辐辏 , 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长卷 。 打开徐扬《姑苏繁华图》长长的画卷 , 《姑苏繁华图》中段画有一处金华火腿商行 。 金华火腿商行地处万年桥附近 , 是二间一层小楼 , 左边(以金华火腿商行方位为基准)为南北杂货铺 , 右边是大茂号衣庄 , 后面是城墙 , 前面临窗是条河 。 画中的两个窗口三个人 , 两长者一少年 , 在向停泊在河边的船上人招揽生意 。 左间店内悬挂火腿 , 右间店内可见货架 。 万年桥上地摊一个连着一个 , 货郎担和行人如织 。 河上停船舷挨舷 , 船上人或装卸货物 , 或与岸上店家互做生意 , 或挪移船位另行他处 , 甚是繁忙 。 从中 , 仿佛看见昔日王恒玺与三弟王恒魁在苏州发迹史 。 后来王氏兄弟回田心老家 , 建造了一座前后三进的培德堂新厅 。 并把这块由林则徐手书的“培德堂”巨匾 , 悬挂在新厅第二进正中上首 , 以此炫耀当年的辉煌 。
林则徐后裔:义乌"寻匾记"// //
林岷说:“几乎所有人都了解林公虎门硝烟的壮举 , 作为民族英雄的伟岸 。 林则徐19岁中举人 , 26岁中进士 , 从此官路畅通 , 先后由道元升任为巡抚、总督 , 后被任命为钦差大臣 , 虎门销烟 , 名留清史 。 可是 , 作为林氏后人 , 我们更深深地感受到林公的历史 , 林公用自身的行动为中国讲了一个很好的爱国故事 。 做为历史名人的后裔,必须要热爱历史名人的名声,尊重他们的事业,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 ”
林则徐后裔:义乌"寻匾记"// //
我们迈过门坎进入时 , 一眼便看到厅堂正中间的最高端 , 悬着林则徐书写的额堂匾:宽九尺 , 高五尺 , 少穆手书"培德堂“三个阳刻鎦金大字苍勁有力 , 雄浑飽满 , 如林公风骨 , 人人敬仰 。 上款"道光乙未年"(即1835年) , 落款"少穆林则徐" , 款末刻有印章 。 此匾下 , 挂着林则徐的国画像 , 左右楹柱上 , 是用大红纸写的、林公奋斗一生 , 为国为民的座右铭"苟利国家生死已 , 岂因祸福避趋之" 。
林则徐后裔:义乌"寻匾记"// //
这时 , 正当田心村长王政安和镇志主任王春平一起 , 又专门向林岷介绍了为保护培德堂大匾的王萃潮老人的故事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 一天 , 田心村的"红卫兵"在破"四旧"时 , 决定对"培德堂"匾额实施"革命" 。 将此林则徐手书的“培德堂”匾 , 被列入“重点砸烂”之列 。 这件事被"培德堂"世孙王萃潮知晓 。 王萃潮从出生到50多岁 , 他一直居住在这里 , 房子是他的祖业 , 深知这块匾额对家族的重要性 , 准备把它拿回家藏起来 。 可当他站在匾额下却头疼了 , 偌大的木匾 , 他一个人如何从高处取下来呢?心急之下 , 王萃潮看到白墙上的标语口号 , 急中生智计从心来 。 他找来一张大红纸 , 请村内一位有文化的村民在纸上写下写上当时最流行的毛主席语录:"凡是敌人反对的 , 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 , 我们就要反对 。 "赶在"红卫兵"来之前 , 将红纸盖在“培德堂”匾额上 。 第二天 , "红卫兵"扛着长梯 , 举着锄头 , 来了 , 抬头看到标语 , 傻了 , 撕也不是 , 破也不是 , 红卫兵见状 , 进退两难 , 若要砸匾 , 那语录必被损坏 , 那可是最高指示啊!当年是凌驾於一切之上的 , 弄不好是要坐牢啊!当然没人敢轻举妄动 。 只得作罢 。 从此 , "培德堂"幸运地躲过“文革”一劫 , 毫发未损 。
如今整个建筑与《培德堂》匾均列入义乌市文物保护单位 。 香港正是鸦片战争爆发后被英国殖民统治了漫长岁月 , 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后 。 1997年香港回归 , 王萃潮又自费请人描画了一幅林则徐像 , 将画像裱起来 , 置于匾额"培德堂"正下方 。 可见王萃潮爱国情怀之深与乡愁记忆之真 。 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社会的鲜明主线 。 抚今追昔 , 几番欣慰 , 林教授听完这塊稀世珍宝 , 被完完整整的保存下来的这段真实的故事 , 叹服不已的说 , 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在人民心中的魅力!让我感慨面对危险 , 临危不惧 , 大胆机智的站出来捍卫的王萃潮老人 , 这不正是习总书记所言:"实现中国梦 ,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此时此刻我心情难以掩饰的激动 , 我感谢义乌人民 , 感谢田心村的村民 , 感恩王萃潮老人的大无畏精神 , 才使我今天能见到17O多年前先祖的亲筆 , 我仿佛看见先祖在激动感恩中挥毫!
林则徐后裔:义乌"寻匾记"// //
我代表林则徐研究委员会向这位王萃潮老人家 , 保卫培德堂匾的英雄表示深深的敬意 。 三十多年过去了 , 今年88岁米寿的老人身体健朗 , 走路键步上下台阶毫不费力!这正是好人有善报啊!我真没想到 , 这次有幸见到这位勇敢者 , 感恩他冒死护卫了林则徐书写的这塊大匾!我想起了"爱国者美!"这句话 , 送给老人 , 祝他健康长寿!祝他从今美美乐乐安度晚年!我们请老人家一起合影 , 难忘这历史的记录!正如主编《叙说田心》村史的王春平先生 , 对培德堂的准确评价:輝煌的工艺成就 , 宝贵的历史价值 , 厚实的文化积淀 , 丰富的思想内涵 , 使培德堂不仅是古代建筑的里程碑!是雕刻艺术的陈列館!是优秀品德的传承地!是爱国教育的大课堂!
林则徐后裔:义乌"寻匾记"// //
林岷会长说:林则徐有三子三女都很有作为 。 二子林聪彝即是我的高祖 , 和林则徐生活时间最长 , 无论是林则徐虎门禁烟 , 遣戍新疆 , 还是林则徐从新疆启用为陕甘总督、云贵总督 , 以及林则徐告老还乡 他始终跟随在父亲身边 。 三子林拱枢秉承父亲为官的公正廉洁 , 参与平反了清代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 。 另外 , 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也是他的女婿 , 秉承舅父(也是岳父)传承 , 在洋务运动以及抗击日寇侵台、开发台湾中卓有贡献 。 我的曾外祖父陈宝琛 , 饱读诗书 , 是清末帝师 , 其女便是我的奶奶 。 我的祖父林炳章是清末福建高等学堂监督 , 兼任“去毒总社”社长 。 我建议将匾清洗刷新 , 将大厅四周好好佈置 , 将火腿爪治瘟疫的历史再现 , 这是中国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把老人保护匾的史迹写出 , 打造美好乡村 , 向游客宣传田心村的博大胸怀和爱国情燥! (鲍川 文 徐庆丰 摄)
林则徐后裔:义乌"寻匾记"// //
(作者鲍川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义乌作家协会副主席)
- 皇甫谧后人究竟去了哪里?为什么皇甫谧故里甘肃灵台今天没有皇甫氏家族后裔?
- 神秘石棺已有1500多年,墓主可能是印度人,自称道家老子的后裔
- 友谅后裔洪顺支系通知
- 为何只有土耳其人自认为是奥斯曼帝国的后裔?
- 《三国志14》新武将韩暨介绍 韩王信后裔爱发明
- 浙江义乌发现桥头遗址,将5000年中华文明,再前推4000年?
- 抗日名将后裔重阳节忆先贤 知名文物捐献者招思虹女士从美国搜集带回珍贵史料
- 孔子后裔不仅书读得好 做菜的手艺也是一绝
- 文史 | 原来,林则徐锁拿的“浩官”竟是世界首富!
- 刚夺了天下就搞内讧,三兄弟本来监视亡国后裔,却一起联合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