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喆:历史上的夜市,现在的夜间经济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万喆:历史上的夜市 , 现在的夜间经济

最近 , “夜间经济”再次受到推崇 。 据报道 , 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到兰州、绍兴等二三线城市 , 相继推出了多项鼓励“夜间经济”的政策与举措 。

其实 , “夜间经济”对中国人来说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 , 这是一个“老”话题 。

夜间经济起于很久很久以前

说到“夜间经济” , 这个词是新词 , 但说到“夜市” , 这个词就真是老词了 。 对于夜市在中国的起源 , 学者们有不同看法 。 有一种看法认为 , 西周夕市是夜市的雏形 , 迟至两汉出现夜市 。

证据之一是汉代一部重要著作——许慎所作《说文解字》 , 其中有关于邠亭夜市的记载 。 《说文·邑部》“邠”字解曰:“豳:美阳亭 , 即豳也 。 民俗以夜市 。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最有价值的古文字学著作 ,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在那个时候的邠亭一带有夜市 , 所以 , 可以得出中国夜市在汉代就已经出现的结论 。

还有一个重要证据 , 是《后汉书·孔奋传》中的一段记载 , “时天下扰乱 , 唯河西独安 , 而姑臧称为富邑 , 通货羌胡 , 市日四合 , 每居县者 , 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 ”大意是 , 东汉初年 , 天下都很乱 , 大家都很穷 , 只有姑臧这个西部边境地方挺富裕 , 和羌胡做生意挺滋润 , 那儿的人积攒财富挺快的 。 对于中间“市日四合” , 唐人李贤等注曰:“古者为市 , 一日三合 , 《周礼》曰:‘大市日侧而市 , 百族为主 , 朝市朝时而市 , 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 , 贩夫贩妇为主 。 ’今既人货殷繁 , 故一日四合也 。 ”这段是在说 , 汉代的市场名目繁多 , 有直市、 , 狱市、肉市、军市、宫市、关市等等 , 但按经营时间来划分的 , 以前只有《周礼》所谓“一日三合” , 即大市、朝市、夕市 , 现在姑臧这地方人流物流太繁盛了 , 商品贸易交流特别发达 , 当地的主要经济发展矛盾已经从供给不足变成了供给不平衡、不充分 , 在人民群众的需求激励下 , 就在过去基础上新出现了一种“市” 。 这个新的“市”是什么?《后汉书》没有说明 , 李贤等人也未作注释 。 但是 , 既然早上有了 , 中午有了 , 傍晚也有了 , 那多出来的就只能是“夜市”咯 。

唐朝的夜市 , 虽然“犯禁” , 还要happy

隋唐时期有“夜市”的认同就更多一些 。 料也更丰富些 。 我是说史料 。

大家耳熟能详的杜牧《泊秦淮》诗中云:“烟笼寒水月笼沙 , 夜泊秦淮近酒家 。 商女不知亡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 。 ”第一句写时间 , 第二句写地点 , 第三句写事件主角 , 第四句发牢骚 。 唐人方德元的《金陵记》中 , 也记载了金陵的夜市 , 说富人“盛金钱于腰间 , 微行夜中买酒 , 呼秦女 , 置宴” , 也能让人想象出豪门富客戴着大金链子撸串的唐代生活

唐代诗人王建生于安史之乱后 , 因其同情百姓疾苦 , 写的诗多如《田家行》、《织锦曲》、《水夫谣》之类 。 当他游览扬州夜市 , 受到震撼 , 挥毫写下《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 , 高楼红袖客纷纷 。 如今不是时平日 , 犹自笙歌彻晓闻 。

也有清新些的 。 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写了姑苏夜市:君到姑苏见 , 人家尽枕河 。 古宫闲地少 , 水港小桥多 。 夜市卖菱藕 , 春船载绮罗 。 遥知未眠月 , 乡思在渔歌 。

但事实上 , 唐代实施了很严格的“宵禁”制度 , 一切生活起居都得听“鼕鼕”号令 。 《唐律疏议》记载 , “宫卫令:五更三筹 , 顺天门击鼓 , 听人行 。 昼漏尽 , 顺天门击鼓四百槌讫 , 闭门 。 后更击六百槌 , 坊门皆闭 , 禁人行 。 ”又曰:“闭门鼓后 , 开门鼓前 , 有夜行者 , 皆为犯禁 。 ”早晨鼓声“鼕鼕” , “城”“坊”“市”三门齐开 , 人们开始生活;傍晚鼓声“鼕鼕” , “城”“坊”“市”三门齐闭 , 生活结束 , 否则为“犯禁” 。 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 , 九衢茫茫空有月 。 ”显然 , 唐代的夜晚市场是违法的 。

不过 , 学者普遍认为 , 中晚唐时期各大城市及农村集市 , 夜市是很普遍的 , 南方地区尤为突出 。

宋朝的夜市 , 给你太多的选择

到了宋朝 , 夜市盛况空前 。

北宋的首都开封 , 人口过百万 ,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 南宋的首都杭州也是繁华异常 。 两座城市都是不夜城 , 坊市合一 , 营业时间和营业地点都很宽松并无限制 , 据说 , 常常是夜市未了早市已开 , 间有鬼市 , 甚至还有跳蚤市场 , 真正“车如流水马如龙” 。

陆游《夜归砖街巷书》云杭城“近坊灯火如昼明 , 十里东风吹市声” 。 而范成大的一组诗《自晨至午 , 起居饮食皆以墙外人物之声为节 , 戏书四绝》里 , 就描述了苏州的一天里 , 早市晚市相连的生活 。

这时的记录也愈加细致 。

南宋时期孟元老在南渡之后 , 回忆东京即开封的繁盛而作《东京梦华录》 , 对当时的夜生活亦有详细描述 。 据说开封的商业夜市非常繁荣 , 分布也广 , 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带 。 一个在御街一带 , 另一个在马行街一带 。 御街一带的夜市有两个中心点:一在朱雀门一带 , 另一个在州桥南北 。 以州桥为例 , 当街水饭、熝肉、干脯 。 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 。 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 , 每个不过十五文 。 至朱雀门 , 旋煎羊、白肠、鲊脯、冻鱼头、姜豉子、抹脏、红丝、批切羊头、辣脚子、姜辣萝卜等 , 吸引众多食客来品尝 。 到了晚上 , 州桥上灯火明亮 , 煎炒、熬炖、蒸煮、凉拌等食物 , 香气扑鼻 , 夏月有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儿、生淹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等 , 皆用梅红匣儿盛贮;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脍、煎角子、猪脏之类 , 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 , 谓之杂嚼 , 直至三更 。

除小吃外 , 其日用百货也品种多样 。 酒楼茶坊四处林立 , 不可遍数 。 《水浒传》中的“樊楼”和李师师都真实存在 , 瓦肆勾栏里民间艺术表演也让大众很是开心 。

到了南宋 , 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 , 临安夜市早已实现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无休 。 夜市衣帽扇帐 , 盆景花卉 , 鲜鱼猪羊 , 糕点蜜饯 , 时令果品 , 应有尽有 。

总之 , 宋朝夜市内容丰富 , 吃喝玩乐、吹拉弹奏、说学逗唱、高低雅俗 , 总有一款适合你 。

元明清以后的夜市 , 满地“清明上河图” , 但我还是爱逛

到了元明清时期 , 学界对夜市的关注似乎又有所减少 。

杭州依然繁华 。 明朝田汝成所著《西湖游览志余》中盛赞临安夜市秩序良好:“篝灯交易 , 识别钱真伪 , 纤毫莫欺 。 ”明人翟宋吉还有一首诗描写杭州夜市的盛况:“销金小伞揭高标 , 江藉青梅满担挑 , 依旧承平风景在 , 街头吹彻卖场箫 。 ”

另一处夜市繁华地是如今仍旧保留“古风”的成都 。 据说 , 唐宋后 , 成都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 一些人流较多的重要场所设立了灯笼以照明 , 在财政拨款中设立了一点膏火费 , 或者鼓励商人们联合起来自行解决照明问题 , 以便在该地搞经营 , 进行商品交易 , 终成夜市 。 后来1904年 , 川督锡良在成都银元局内试设发电机 , 利用该厂蒸汽发电 , 安装点灯2000盏左右 , 为成都使用电灯之始 , 解决了夜间经济的根本照明问题 。

清代成都夜市空前繁盛 , 但商品质量很差 。 海栗的《年终夜市》里曾写道:“有的鞋子只穿了几天便张开大口 , 有的帽子退色泛红 , 有的袜子‘空前绝后’” 。 卖假货的很常见 , 衣服、鞋、帽摊子常发生欺哄 , “清明上河图”“仕女图”等更是几乎每个摊子都有几幅 。 反正摊主没有固定摊位 , 顾客即使买到了假冒伪劣也没处儿退换讲理 。 夜市上小偷、流氓也多 , 故晚清出现警察对夜市的专门管理 , 但“奸商亦小窃之剪扭者 , 如剪辫抓小帽毡帽等 , 虽警察甚严亦难防也” 。 可以说 , 成都“夜市所展现的是一幅光怪陆离的社会世相”!

不过 , 夜市似乎并未受到这些“不愉快”因素的影响 , 依然人流如织 。 大抵是因为成都夜市的主要消费人群是普通百姓 , 大家追求的是便宜性和多样化 , 因此也就放低了对质量的要求 。

需求才是市场发展的硬道理

古代夜市的多姿多彩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

夜间经济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 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

从秦汉到元明清 , 很明显可以看到 , 夜市的规模和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及形态有着极其一致的关系 。

夜间市场是日间市场的延伸 , 因此 , 夜市可能本身就代表着地区经济活跃度高、商品交易频繁 。 夜市是当地生活水平较高、居民较为富裕的表现 。 而且 , 从唐代到宋代 , 夜市覆盖的范围随着经济发展有所扩大 , 再到元明清代 , 夜生活的普及面从达官贵人到了升斗小民 , 这可说是商品丰富后的溢出效应 。

正因为如此 , 需求才是市场发展的硬道理 。

即使唐代采取了严厉的“宵禁”政策 , 连韩愈都感叹过因为宵禁关门出城访友不能尽兴 , 但夜间经济却在夹缝中生存得相当坚强 。 据多位学者考据 ,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经济发展 , 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夜市 。 大城市如扬州、广州、成都、汴州、楚州、苏州、杭州、金陵出现夜市 , 中小城市如淮市、梓州、象州、湖州、蔡州、夔州出现夜市 , 夜市还出现于巴南、巴西、江南、长洲、峡中等地乡村集市中 。

当然 , 合理的政策才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好办法 。

宋朝能够成为繁华夜市的代表时期 , 顺应经济发展政策很重要 。

唐代有个“坊”“市”分离制度 , 除了特定的高官 , 居民家不能面对街道开门 , 城市居民坊区与商市分离 。 到了宋朝此制度被打破 , 大家都能够面对着街道开门了 , 因此店铺从坊内到临街再到侵街最后到夹街 , 一系列演变后 , 完成商业区与居民区混杂合一 。 商品交易无处不在 , 为商贸的活跃繁荣提供了可能 。

对于“宵禁” , 其实唐末就禁绝不住了 。 公元965年 , 宋太祖下令开封府曰:“京城夜市 , 至三鼓已来 , 不得禁止 。 ”到北宋中期以后 , 城市人口剧增 , 商业日趋繁盛 , 夜市就不再受时间的限制而通宵达旦了 。 “夜市直至三更尽 , 才五更又复开张 。 如耍闹去处 , 通晓不绝 。 ”

宋朝也做到了经济与文化互为表里、相映生辉 。

后记

从历史上看 , 夜市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 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 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 而好的夜市也出现在经济、文化发展繁盛的时期 。

可见 , 不论是哪种经济 , 最关键的是 , 不应也无法压抑市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 而应适应和满足市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 让其与整体经济文化的建设融为一体 , 才是好的经济政策 。 (中新经纬APP)


万喆:历史上的夜市,现在的夜间经济

万喆:历史上的夜市 , 现在的夜间经济// //

万喆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 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