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

东汉士兵(剧照)

一、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

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后 , 鉴于经济凋敝、户籍散乱而使征兵制遭到严重破坏的现实 , 为节省军费开支 ,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 光武帝大力裁减地方军队 , 建武六年“初罢郡国都尉官 , 翌年“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 , 令还复民伍” 。 同时重点建设嫡系军 , “国有众军 , 并多精勇” 。 但即便如此 , 号称众多的东汉嫡系军在兵力上也远远不及武帝以后的西汉嫡系军;相应地 , 皇宫宿卫兵力亦大大减少 。

京城宿卫兵力主要由执金吾、北军五校尉和城门校尉率领 。 执金吾直属“员吏二十九人 , 缇骑二百人 , 持戟五百二十人” , 约750人左右 。 北军五校尉的兵员数为:屯骑校尉“员吏百二十八人 , 领士七百人”;越骑校尉“员吏百二十七人 , 领士七百人”;步兵校尉“员吏七十三人 , 领士七百人”;长水校尉“员吏百五十七人 , 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射声校尉“员吏百二十九人 , 领士七百人”;合计约4150人左右 。


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

东汉壁画(骑兵)

城门校尉所属守门兵数《后汉书》不载 , 据环济《要略》:“(城门校尉)出从缇骑百二十人 。 ”又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二》:“惟城门屯兵数无所考 , 以宫掖门司马所领者推之 , 多者七百二人 , 少者止三十人 , 况十二门止于一校 , 必非重兵所在 , 多不过三千人耳 。 ”

平城门虽为城门 , 实际是由卫尉所属卫士守卫 , 因此 , 城门兵数为守卫城门十一所之兵数 , 若依据马氏推论 , 则城门兵数可能不会少于2000人 。 以上三者合计 , 京城宿卫兵力当约6900人左右 。

宫城宿卫兵力主要由卫尉率领 。 卫尉的直接下属人员为:“员吏四十一人 , ……卫士六十人 。 ”卫尉所属诸宿卫官员领有的兵员数为:南宫卫士令“员吏九十五人 , 卫士五百三十七人”;北宫卫士令“员吏七十二人 , 卫士四百七十一人”;右都候“员吏二十二人 , 卫士四百一十六人”;左都候“员吏二十八人 , 卫士三百八十三人”;南宫南屯司马“员吏九人 , 卫士百二人 , 苍龙司马“员吏六人 , 卫士四十人”;北屯司马“员吏二人 , 卫士三十八人”;北宫朱爵司马“员吏四人 , 卫士百二十四人”;东明司马“员吏十三人 , 卫士百八十人”;朔平司马“员吏五人 , 卫士百一十七人” 。 这样 , 卫尉所属兵员除公车司马令所领卫士数尚不明外 , 宫城宿卫兵力大概为2700人左右


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

东汉画像砖上的士兵

省外宫殿宿卫兵力主要由光禄勋统领 。 根据《后汉书·百官志二》光禄勋条注引《汉官》记载 , 光禄勋的直接下属人员为:“员吏四十四人 , ……卫士八十一人 。 ”光禄勋还属有三署诸郎、虎贲郎、羽林郎、羽林骑 , 本注皆曰:“无员 。 ”而《后汉书·百官志二》虎贲中郎将条注引蔡质《汉仪》说:“主虎贲千五百人 , 无常员 , 多至千人 。 ”羽林中郎将条引《汉仪》说:“羽林郎百二十八人 。 ”《后汉书·安帝纪》注引应劭《汉官仪》说:“羽林左监主羽林八百人 , 右监主羽林九百人 。 ”这样 , 除三署诸郎外 , 宫殿宿卫兵力大约为3000—3500人左右 。 三署诸郎的人数《后汉书·百官志》不载 , 不过《后汉书·杨秉传》有这样一则材料:“时郡国计吏多留拜为郎 , 秉上言三署见郎七百余人 , 帑臧空虚 , 浮食者众 , 而不良守相 , 欲因国为池 , 浇濯衅秽 。 宜绝横拜 , 以塞觊觎之端 。 自此终桓帝世 , 计吏无复留拜者 。 ”

据此可知 , 桓帝时三署诸郎700人左右 , 但从“浮食者众”来看 , 这个数字不应该是东汉时三署诸郎的常数 , 且东汉时 , 三署郎的宿卫作用较弱 , 因此暂不计算在内 。 由上可知 , 除了省中宿卫宦官、光禄勋三署诸郎和卫尉所属公车司马令的人数不可详知外 , 直接或间接参与皇宫宿卫的兵力至少约有12600人左右 。


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

东汉壁画——战争

当然 , 得出的这个数字 , 是把既守城也兼守宫的京师卫戍部队也计算在内的结果 , 如果纯粹计算直接宿卫皇宫的兵员 , 根据上面对宫殿和宫城宿卫兵力的统计 , 则不少于5700人左右 。 鉴于皇宫宿卫体系是一个层层相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 我们就把参与皇宫宿卫的各层兵力都计算在内 , 即东汉有12600人左右在京师洛阳直接或间接地执行着宿卫皇宫的任务 。

二、东汉皇宫宿卫军士的主要来源

东汉皇宫宿卫军士在来源上有很大差别 , 而这种差别 , 也正体现了东汉时期兵役制度的特点 。 光武初年罢郡国兵后 , 以前期年番上的更役制度随而废弛 , 征兵制也相应地逐渐衰弱 , 而募兵制的地位却越来越突出 。 东汉皇宫宿卫军士的来源基本上也是遵循这一变化的 , 这就使宿卫军士的来源呈现出了多样化特征 。 卫尉所领卫士、执金吾所领缇骑和持戟士、五校尉所领营士和城门校尉所领城门兵则多是通过普通征调和招募而来的 。


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

曹操贴身侍卫——典韦

(1) 特选

作为贵族兵 , 光禄勋所属的三署郎和虎贲、羽林郎的来源略有不同 。 三署郎主要通过察举、荫任、外戚、计吏、拜除等途径而来 , 这些人或是皇亲国戚 , 或是功臣之后 , 或是贤孝异能之士 。 如:“曹操 , 少机警 , 有权数 , 而任侠放荡 , 不治产业 。 ……年二十 , 举孝廉为郎 。 ”关于三署郎的来源情况 , 类似的记载较多 。 从这个例子也可看出 , 三署郎在选拔上是有严格限制的 , 这和选拔宫内宿卫职官有些相似 , 只是他们之间的地位和职责不同而已 。

《汉旧仪》说:“羽林从官七百人 , 取三辅良家子 , 自给鞍马 , 诸孤儿无数 , 父死子代 , 置令一人 , 名曰羽林孤儿 。 ”;《续汉书·百官志》说:“虎贲诸郎 , 皆父死子代 , 汉制也 。 ”;《太平御览》说:“简取五营高才 , 别为左右 , 监羽林 , 父死子继 , 与虎贲同 。 ”这说明 , 虎贲、羽林的来源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常选六郡良家子;简取五营高才;父死子代 。 此外 , 东汉还选征战有功者补羽林 , 《后汉书·顺帝纪》说:“光武中兴 , 以征伐之士劳苦者为之 , 故曰羽林士”;羽林来源的这种特殊性 , 对保证这支皇家卫队的战斗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羽林、虎贲诸郎“皆父死子代” 。


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

刘备贴身侍卫——赵云

(2) 征调

东汉时 , 卫士的来源应与西汉时基本相同 , 即按汉代的征兵制主要由地方征调 , 服役期限一般为一年 , 岁终更代 。 《后汉书·礼仪志中》载:“百官会 , 位定 , 谒者持节引故卫士入自端门 。 卫司马执幡钲护行 。 行定 , 侍御史持节慰劳 , 以诏恩问所疾苦 , 受其章奏所欲言 。 毕飨 , 赐作乐 , 观以角抵 。 乐阕罢遣 , 劝以农桑 。 ”注引郑玄注《周礼》曰:“此谓民给傜役 , 若今卫士矣 。 ”

由此可知 , 东汉的卫士与西汉时的一样 , 仍属于“兵徭合一”的征兵制范畴 。 西汉的编户齐民达到服役年龄后 , 须服兵役两年 , 一年为正卒 , 一年为戍卒 。 按西汉兵制 , 为戍卒有两种情况 , 或被选至京师作卫士 , 或去戍边 。 其中卫士应是经过选拔的忠勇之卒 , 王国人、罪人等均不得宿卫京师 。 与西汉相较 , 东汉时卫士的情况应与之大体相似 , 据魏人王朗言:“旧时虎贲、羽林、五营兵及卫士并合 , 或商贾惰游子弟 , 或农野谨钝之人” 。 即与西汉相比 , 东汉时卫士的身份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 主要仍然是从郡县征调来的编户齐民 。


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

孙权贴身侍卫——周泰

(3) 招募

东汉时期 , 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 脱籍者不可胜数 , 征兵制已不复如往日 , 募兵制逐渐盛行 。 盖因京城宿卫范围广 , 而东汉京城宿卫队人数不仅相对较少 , 且还负有对外征战之责 , 特别是东汉罢郡兵训练而使征来的兵许多都颓弱不堪役使 , 所以京城宿卫部队可能较多战斗力较强的募兵 。 如巡行京师的执金吾属下的缇骑和持戟士 , 就是由募兵所组成 , 《后汉书·百官志四》说:“缇骑二百人 。 本注曰:无秩 , 比吏食奉” , 即缇骑可享受吏奉的待遇 。


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东汉皇宫宿卫的基本兵力与主要来源// //

东汉持剑兵俑

东汉皇宫宿卫的各层兵力主要来源于特选、征调和招募 , 是一种相当粗略的说法 。 实际上 , 东汉皇宫宿卫兵士的来源并无绝对清晰的界限 。 每层兵士都不可能由来源单纯的军士所组成 , 只是来源上有主次之分而已 。 如虎贲和羽林郎 , 虽然主要是由通过特殊标准选拔上来的军士所组成 , 但至晚自安帝时期开始 , 就已经出现了募兵的影子 , 而到了桓帝之世 , 虎贲和羽林已公然占卖 , 募兵的色彩更浓了 。 这种情况 , 实际是适应了东汉时期兵役制逐渐向募兵制发展的趋势 。

参考文献:《汉代考古学概说》、《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续汉书·五行志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