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后,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景泰八年正月十四日凌晨四更 , 大明帝国的皇城 , 爆发了一场令人震惊的宫廷政变 。 被囚禁于南宫七年之久的明英宗朱祁镇 , 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策划下 , 被营救出南宫 , 突然出现在等候上朝的百官面前 , 宣布复位登基 , 病卧大内的景泰帝则被废黜!

一切如变戏法似的 , 目瞪口呆的大臣们 , 脑子还没反应过来 , 就被逼着向明英宗跪拜行礼 , 接受政变的结果 。 这就是著名的“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夺门之变后 , 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 , 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

夺门之变

躺在病床上的景泰帝朱祁钰 , 惊闻钟鼓齐鸣 , 忙问怎么回事 , 身边的人告诉他:“太上皇复位了!”景泰帝很平静地说了句:“哥哥做皇帝了 , 好!”二月初一 , 景泰帝被废为郕王 , 并移居西内囚禁 , 二月十七日 , 朱祁钰突然驾崩 , 死因不明 。

政变当天 , 景泰帝的核心成员 , 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被逮捕 , 交由左都御史萧维祯审判 , 萧维祯审定 , 于谦、王文阴谋拥立藩王 , 坐谋反罪论死 。 正月二十三日 , 于谦被杀害于崇文门外 。

这场离奇的政变 , 史书交代并不清晰 , 且疑点重重 , 给于谦定的罪名也是含糊其辞 , 明显缺乏证据 。 那么这场政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石亨等人何以能在戒备森严的皇宫成功政变?背后难道没有别的蹊跷吗?我们先从于谦的罪名谈起 。

莫须有的“迎立藩王”

于谦和王文的“迎立藩王”罪 , 是指阴谋篡立襄王朱瞻墡的儿子 。 朱瞻墡是明英宗的叔叔 , 明宣宗朱瞻基的同母弟弟 。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夺门之变后 , 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 , 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

朱瞻墡

怎么跑出个“迎立藩王”的事?原因就在于景泰帝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夭折了 , 他自己身体状况也不好 , 到了必须确立继承人的时候了 。 景泰帝因为“土木堡事变” , 从被俘的哥哥明英宗手上接过皇位 , 而当时的太子 , 是明英宗尚不满两岁的儿子朱见深 , 也就是说 , 大明帝国出现了皇帝与太子不是父子的奇观 。

明英宗被蒙古人释放回国后 , 一直被景泰帝囚禁于南宫 , 坐稳了皇位的朱祁钰 , 于景泰三年 , 废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 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 不料 , 不到两年 , 朱见济就夭折了 。

景泰八年 , 朱祁钰身体状况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 大臣们建议他早立太子 , 但被拒绝了 , 一时间闹得满朝人心惶惶 。

其实景泰帝也有他的难处 , 自己的儿子没了 , 大臣们逼他立太子 , 分明就是觉得他快要挂了 , 心里肯定不爽 , 这是其一 。 其二 , 即便立 , 立谁呢?按宗法制 , 应该从血缘关系最近的子弟中选择一人过继给他;按朱元璋的家法 , 无子就兄终弟及 。 可这两种情况都有难点 。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夺门之变后 , 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 , 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

朱祁镇与朱祁钰

关系最近的子侄 , 就是哥哥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 , 那个被他废了的前太子 。 景泰帝最忌讳的就是哥哥 , 再把皇位还给哥哥或他的儿子 , 心里这个坎过不去 。 兄终弟及 , 他没有弟弟了 , 明宣宗朱瞻基就这俩儿子 , 除非传给堂弟 , 比如朱瞻墡的儿子 。

这大概就是“迎立藩王”的源头 。 这件事是不是于谦和王文提出 , 史书没记载 , 不过即便是由他俩提出 , 只要是正大光明提给景泰帝 , 就没罪 , 如果是私底下运作 , 当然就是谋反罪 。 既然石亨等以此指控于谦王文 , 那就说明这是他俩的私下行为 。

那么 , 这个指控可靠不可靠呢?连明英宗都很含糊 , 不由对亲叔叔朱瞻墡起了疑心 。

审讯中 , 王文坚决不承认 , 他辩解:“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 , 使者必有马牌 , 内府兵部可验也 。 ”意思是说 , 假如私下诏藩王入京 , 必须要有两个凭证 , 一个是金牌信符 , 送信的人必须有马牌 , 否则藩王别说进京 , 连藩国都出不了 。

明英宗一听 , 立刻让人去大内查找信符 , 发现金牌信符在孙太后宫中 , 根本没有动用的痕迹 。 也就是说 , 所谓于谦王文阴谋拥立藩王的说法根本不成立 。 石亨等怎么会因此就放过于谦王文 , 最后以“阴谋未遂”的罪名处死二人!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夺门之变后 , 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 , 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

于谦

显然 , 这个罪名有点滑稽 , 对于谦这样的国家柱石来说 , 太过不公平 。 连明英宗都说 , “谦实有功” , 徐有贞则说:“不杀于谦 , 此举为无名 。 ”意思是 , 不杀了于谦 , 咱们这场政变就师出无名 , 就没有正义感 。

问题是 , “夺门之变”推翻的是景泰帝 , 处死于谦的理由又是“拥立藩王” , 处死于谦就能证明“夺门之变”的合法性吗?逻辑不通呐!一群不要脸的人 , 为了达到目的 , 认认真真编个理由都懒得做!

那么 , 他们为什么单单揪住了襄王金牌信符了呢?先留下一个悬念 。

“夺门之变”何以得逞

“夺门之变”还有一个最大的悬念:石亨等人是如何突破戒备森严的皇宫 , 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明英宗从南宫迎回皇宫?景泰帝为何不反抗?他有皇帝印玺和兵符 , 可以调兵呐!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夺门之变后 , 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 , 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

景泰帝朱祁钰

明朝负责皇宫护卫的是锦衣卫 , 锦衣卫是皇家警卫队兼秘密警察 , 他们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 即只听从皇帝的调遣 。 那么石亨等人是如何堂而皇之地的闯入南宫 , 解救明英宗 , 又如何突破层层防卫 , 轻而易举进入皇城的呢?

按史书记载 , 石亨等人当夜带领着凑来的千余名家丁 , 闯入皇宫实施政变 。 千余人没有经过训练的家丁 , 无论从数量 , 还是战斗力上看 , 要想抵挡锦衣卫的反击 , 有点勉为其难 。 更何况 , 只要时间一长 , 军队听到动静后出动 , 这点杂牌军 , 连塞牙缝都不够 。

石亨要做到速战速决 , 除非只有一种可能 , 锦衣卫高层集体叛变 。

我查了一下史料 , 此时锦衣卫最高领导人是指挥使卢忠 , 不过这时候的卢忠因为“金刀案” , 正以装疯卖傻的方式 , 躲避审查 。 所以 , 指挥使的岗位应该空缺 。 指挥使空缺 , 其他主要的指挥官有三人:指挥同知刘敬、指挥佥事门达、校尉逯杲 。 在检索这几位的生平简历时 , 都发现了一个他们共同的经历:从夺门!后来逯杲接替卢忠做了指挥使 , 门达又接替逯杲做了指挥使 。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夺门之变后 , 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 , 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

石亨曹吉祥

这个想法得到了验证 , 也就是说 , 石亨能顺利发动政变 , 就是因为他们成功策反了锦衣卫高层班子!这也是当景泰帝听到大殿的钟鼓声后 , 得知是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 他并无任何反抗的原因 , 他肯定被锦衣卫控制了 , 没有任何反抗能力 。

以石亨的能力 , 可能做到将锦衣卫集体策反吗?不可能 , 皇宫内院的事 , 石亨一个外臣 , 他连门都摸不着 , 做这种事极易暴露 。 那么又是谁 , 有这么大能耐 , 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 , 策反了锦衣卫呢?

皇太后孙氏!

躲在幕后的真凶该现身了

自土木堡事变以来 , 这位神秘的老太太 , 总是若隐若现的出现在大明的政治生活中 。 孙太后有能力策反锦衣卫吗?正常情况下不能 。 不过 , 考虑到景泰帝病重 , 人心浮动的实际状况 , 锦衣卫的头头们 , 出现为个人前途提前站队也不意外 。 当然 , 孙太后不需要亲自出面 , 曹吉祥就可以帮她出面当说客 。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夺门之变后 , 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 , 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

孙太后

这个曹吉祥 , 本来就是明英宗宠幸的大太监王振的手下 , 为明英宗和孙太后充当马前卒不足为奇 , 况且关系到他个人的一飞冲天 。 曹吉祥出面还有一个好处 , 假如策反失败 , 孙太后可以把责任推给曹吉祥 , 自己绝对安全 。

有证据表明孙太后参与了政变吗?有 , 《明史》记载:“石亨谋夺门 , 密白于太后 , 许之!”也就是说 , 夺门之变绝不是石亨个人自作主张 , 他是在孙太后的授意下进行的 。 更直接一点说 , 包括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 , 其实都在孙太后的统一协调下工作的 , 她才是政变的核心人物!

孙太后之所以要发动政变 , 除了为儿子明英宗讨回公道外 , 更主要的的理由是 , 她从来就不喜欢景泰帝 。 当年“土木堡事变” , 明英宗被俘后 , 于谦请示孙太后 , 建议立郕王朱祁钰为帝 , 以防止蒙古人以明英宗为要挟 , 孙太后虽然接受了更立皇帝 , 但她的人选却不是朱祁钰 , 而是襄王朱瞻墡 。

这从法理上就说不通 , 按照宗法制和朱元璋的家训 , 只有两个人可选 , 一个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 , 另一个是弟弟朱祁钰 。 在朱见深太小不能立的情况下 , 孙太后宁可立长一辈的朱瞻墡 , 也不立朱祁钰 , 说明她对朱祁钰有很深的成见 。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夺门之变后 , 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 , 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

于谦

诏襄王入京的金牌信符 , 就是那时候落入孙太后手中 。 不过 , 朱瞻墡并没有奉诏入宫 , 而是上了一道奏疏 , 建议立太子朱见深为皇帝 , 以郕王朱祁钰为监国 , 代行皇权 。

正是由于朱瞻墡的辞让 , 孙太后被迫无奈之下 , 才选择了朱祁钰 。 这时候 , 她主动站出来 , 发动政变 , 为儿子夺回皇位就显得理由充分了 。 那么 , 孙太后何以对朱祁钰有如此深的成见呢?

皇家旧日恩怨

朱祁钰的身世比较离奇 , 他是罕见的在宫外长大的皇子 。 朱祁钰的生母史称吴贤妃 , 本是一名罪犯家属(有说是汉王朱高煦的宫女) , 受到明宣宗朱瞻基的宠幸 , 生下了朱祁钰 。 但因为罪人家属的身份 , 不能入宫 , 所以 , 母子俩长期居住在宫外 。

直到明宣宗驾崩前夕 , 他将这对母子托付给了母亲皇太后张氏 , 才正式确认了朱祁钰的皇子身份 。 此后朱祁钰被封郕王 , 吴贤妃随儿子居住于郕王府 。 也就是说 , 这母子俩一天皇宫都没入住过 。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夺门之变后 , 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 , 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

明英宗

因为罪犯家属 , 就得不到身份承认 , 这个理由说不通 。 古代很多宫女都是罪犯家属 , 被皇帝宠幸生子 , 进而翻身做主人的比比皆是 , 为什么独独吴贤妃母子就不可以呢?何况朱瞻基一生就这俩儿子!

我觉得原因就出在孙氏身上 。 这个女人不简单 , 她是打倒了前任皇后胡氏 , 才成功上位的 。 帮助她成功登顶的就是张太后的母亲 , 也就是明宣宗的姥姥彭城伯夫人 。 在她的运作下 , 胡皇后被逼退位 , 《明史后妃列传》记载:

“妃亦无子 , 阴取宫人子为己子 , 即英宗也 , 由是眷宠益重 。 胡后上表逊位 , 请早定国本 。 妃伪辞曰:“后病痊自有子 , 吾子敢先后子耶?”

一个“阴取” , 一个“伪辞” , 揭示了孙氏的为人 , 蔡东藩就评价孙氏是一个“性情狡黠”的人 。 若不是老太监说出金牌信符的去处 , 于谦和王文勾结藩王是真是假 , 还真说不清楚 , 可见孙氏说狡诈一点不虚 。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夺门之变后 , 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 , 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

孙太后

假如真如史书所说 , 明英宗朱祁镇并非孙氏所生 , 那么她有什么理由 , 顶替没有生儿子的胡皇后呢?吴贤妃生了个儿子可是货真价实的 , 假如朱祁钰的身份被确认 , 你说谁更有资格坐上皇后位置呢?所以 , 吴贤妃母子得不到身份确认 , 应该就是孙氏利用了明宣宗对她的宠幸 , 从中作梗的结果 。

为什么孙氏偏心小叔子朱瞻墡呢?因为朱瞻墡跟明宣宗都是张太后所生 , 是彭城伯夫人的亲外孙 , 她这是投桃报李 , 私心作祟!

令人叹息的尾声

就这样 , 在孙太后的阴谋下 , 夺门之变爆发了 。 政变后 , 景泰帝朱祁钰的下场很可悲 , 按史书记载 , 他的身体状况在日渐好转的情况下 , 突然驾崩 。 后人分析说 , 是曹吉祥杀害了景泰帝 , 发布这个命令只有两个嫌疑人 , 一个是明英宗 , 一个是孙太后 。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夺门之变后 , 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 , 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

于谦

其实 , 政变的头一天 , 宫中就传来消息 , 说景泰帝身体好转 , 第二天可以上朝了 。 被囚禁西苑后 , 景泰帝再次传来身体好转的情况 , 两次身体好转的结果却是突然驾崩 , 背后发生了什么 , 大家都心知肚明 。

客观来讲 , 这场政变有景泰帝自身的失误 , 是他迟迟不立太子的自私行为 , 给了孙太后可乘之机 。 又不能及时察觉孙太后背后的策反动作 , 落得凄凉结局 , 实在可惜 。

更不能让人容忍的是 , 于谦这位拯救了大明王朝的“救时宰相” , 竟然被孙太后一伙 , 以莫须有的“迎立藩王罪”处死 。 可以想象 , 当初于谦建议立郕王为帝时 , 孙太后那双阴鸷的眼光 , 早已经恶狠狠地烧穿了于谦 , 可惜一心为国的于谦不自知!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夺门之变后 , 于谦被以“迎立藩王罪”冤杀 , 幕后真凶引出皇家恩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