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括就没完整的构想,反观白起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

长平之战赵国就输在后勤上 , 记得最后闹得要去齐国借粮齐国还不给 。 要是粮草充足谁不知道死守比出战要稳 , 尤其是在长平谷地这种不适合大军展开也不适合赵国骑兵突击的地方 。 秦军是不可能后撤的 , 这个时间线都不可能解散的 , 赵括和四十万大军是去干什么的?守住 , 或者说防止秦军占领上党的 。 赵括跑了 , 秦军正好几乎无损失的直接接收上党 , 然后居高临下威胁邯郸 。 在这种形势下赵国也没有理由解散军队 , 得防守邯郸 , 结果是长平之战直接变邯郸之战 。


长平之战,赵括就没完整的构想,反观白起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

长平之战 , 赵括就没完整的构想 , 反观白起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 //

四十万大军 , 面对死敌 , 突围个四五次就失去指挥 , 结合史记的说法 , 我认为绝大部分赵军已经饿的失去战斗力 , 只有赵括率领的亲卫还能行动 。 所以赵括指挥亲卫突围个四五次 , 赵括被杀 , 唯一有战斗力的亲卫全灭 , 剩下的赵军只有投降一条路 。 前期赵括并没有一支组织突围 , 而是固守待援 , 等到军中无粮士兵开始自相残杀的时候才开始拼死突围 , 秦军死伤过半也有可能是指攻野王加长平加邯郸总共的伤亡 , 总之 , 四十多万被围歼这个锅赵括是背定了 。


长平之战,赵括就没完整的构想,反观白起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

长平之战 , 赵括就没完整的构想 , 反观白起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 //

两国的终极目标都在上党这块战略要地 , 之所以说是战略要地 , 就是说谁得到之后再战略上处于主动 , 可选择的战略很多 , 失去的人在战略上基本没得选 , 失败后的赵国就只能困守国度 , 伺机而动 。 那么在目标接近一致的情况下 , 秦国最初的战略是进攻 , 其实这个没啥好说的 , 本来秦国军队就善于攻坚野战 。 廉颇选择次第阻击 , 这个其实是放弃自己骑兵机动性的战略了 , 所以第一道放线天然脆弱 。


长平之战,赵括就没完整的构想,反观白起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

长平之战 , 赵括就没完整的构想 , 反观白起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 //

再来看长平一带地形 , 中间河谷便于骑兵冲击 , 两边山地 , 便于步兵防御 , 其中从等高线来看 , 百里石长城和空仓岭一带都是峭壁 , 易于防守 。 而大粮山和韩王山相对平缓但是高度还是有的 。 最后之所以秦赵在此处拉锯最后廉颇退守故关就是因为故关之外有利于赵军作战的地形太少 。 之后两国目标变化 , 赵括和白起对战略进行了调整 。 赵括选择的决战地点应该是丹河河谷 , 这里有利于骑兵展开快速击溃对手 。 白起选择的决战地点应该是小仓河河谷 , 这里两边是山地 , 中间是短而相对窄的河谷 , 可以将秦军优势最大化 。


长平之战,赵括就没完整的构想,反观白起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

长平之战 , 赵括就没完整的构想 , 反观白起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 //

最大的疑点在于赵括在那等了四十六天然后往口袋里面钻 。 其实我觉得赵括也没得选 , 不能绕路北归 , 那样邯郸门户大开 , 但为什么不立马冲击故关 , 那时候还没饿眼冒金星 。 估计秦国军队不断在丹河河谷地点反复拉扯 , 给他野战战胜秦军的希望 , 也可能他想置之死地而后生 , 也可能军中太多上党百姓没法大范围机动 , 反正他在那等 , 不知道为啥 。


长平之战,赵括就没完整的构想,反观白起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

长平之战 , 赵括就没完整的构想 , 反观白起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 //

小编认为:长平之战赵括的指挥 , 史书没写的太多 , 如果没啥好写的 , 那就说明他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 那意味着他的指挥才能也就那样 , 这个规模的作战超出他的能力范围了 。 所以 , 战略上 , 赵括就没完整的构想 , 反观白起 , 战略上构想不是赵括能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