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为何都尊称他为兵祖,辅佐文王武王灭殷,他发挥了什么作用?

后世为何都尊乘他为兵祖?辅佐文王武王灭殷 , 他发挥了什么作用?

姜尚(前1128~前1015) , 汉族(华夏族) , 字子牙 , 吕氏 , 一名望 , 被尊称为太公望 , 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 , 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 。 姜子牙出世时 , 家境已经败落了 , 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 为生计摆摊开店 , 但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 , 研究治国安邦之道 , 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 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 , 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 。 他已年过六十 , 满头白发 , 阅历过人 , 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 。 直到在兹泉水上钓鱼遇到姬昌 , 开始了施展抱负和才华之旅 。


后世为何都尊称他为兵祖,辅佐文王武王灭殷,他发挥了什么作用?

后世为何都尊称他为兵祖 , 辅佐文王武王灭殷 , 他发挥了什么作用?// //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 , 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 , 齐文化的创始人 , 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影响久远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 , 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 , 被尊为"百家宗师" 。 姜太公被公认为属于影响华夏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人物 。

《诗经·大雅·大明》是一首歌颂周朝建国的史诗 , 在描写著名的牧野大战时 , 诗中这样唱道:

牧野广阔摆战场 , (牧野洋洋 , )

战车坚实亮堂堂 , (檀车煌煌 , )

驾车红马真强壮 。 (驷騵彭彭 。 )

冲锋陷阵好姜尚 , (维师尚父 , )

勇武如鹰任翱翔 。 (时维鹰扬 。 )

胆气冲天助武王 , (谅彼武王 , )

以少击多伐商邦 , (肆伐大商 , )

鏖(ao熬)战大胜迎天亮 。 (会朝清明 。 )

这首诗歌颂了姜尚在参加牧野之战时 , 威风凛凛的英雄形象 。 虽然“殷商之旅 , 其会如林”,但身为周军太师的姜尚毫无惧色 , 只见他身先士卒 , 勇插敌阵 , 如同搏击长空的雄鹰 , 以少胜多 。 经过在黎明前的昏暗中与商军阵厮杀 , 打得商军抵挡不住 , 倒戈而逃 。 姜尚用牧野大战的全胜 , 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早晨…从这首歌颂姜尚的诗中可以看出 , 作为军事指挥员的姜尚 , 在这次灭商之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


后世为何都尊称他为兵祖,辅佐文王武王灭殷,他发挥了什么作用?

后世为何都尊称他为兵祖 , 辅佐文王武王灭殷 , 他发挥了什么作用?// //

实际上灭商之战的胜利 , 也是文王和姜尚长期进行军事准备的结果 , 但在整个武王灭商的活动中 , 作为军事谋略家的姜尚 , 其作用就更为显著了 。 比如 , 周武王九年 , 大会800诸侯于孟津 , 虽然各国诸侯同仇敌忾 , 都说:“现在是到了伐商的时候了!”但姜尚在大好的形势下力排众议 , 说:“老天的意志我还没摸透 , 现在还不能贸然进行伐纣”,毅然回兵 。 这里可以看出姜太公作为军事统帅 , 能够洞察敌我双方的实力 , 审时度势 , 不要过早地消耗自己的实力 , 养精蓄锐 , 等待时机 , 一举成功 。

当然周武王灭商之心早已急不可耐 , 只不过是听从姜尚的意见 , 考虑到灭商的决战时机还未成熟而已 。 《说苑》记载了在这次伐商预演前 , 周武王与姜尚关于选择决战时机的一番谈话 。 武王曾问姜尚说:“我一直想要达到这样的三个目标 , 仗还没打就能知道我有胜利的把握 , 不用占卜就能知道事情很吉利 , 不是我国的民人但能为我出力 。 能有什么办法做到吗?”姜尚回答说:“办法还是有的 。 您如果深得天下民众的拥戴 , 而去征伐倒行逆施的暴君 , 就一定能在仗没打之前就知道必然胜利;如果贤明的君主去征伐昏庸的坏蛋 , 不用占卜也能知道事情是吉利的;别国的民众 , 受到本国君主的涂炭摧残 , 而我们吊民伐罪去解救他们 。 虽然这些人不是我国管辖之下的民众 , 也会感谢你们 , 为我们卖力的!”姜尚在与武王姬发对话中 , 说明了一个数千年来颠簸不破的真理 , 即得民心者得天下 , 人心的向背是决定一个君主存亡的基础 。

如此又经过两年的准备 , 武王决定出兵伐商 。 出兵前 , 周武王先用龟壳进行了一番占卜 , 但兆象说这次伐商不吉利 。 说来也凑巧 , 只见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夹着暴雨 , 更加重了武王和出征将士的疑虑 , 但是姜尚却胸有成竹 , 他早就经过了周密的调查并分析了双方的形势 , 深信商纣王不堪一击 。 他非常镇定自若地说:“这些干枯的乌龟壳和烂蓍草又能知道什么吉凶!”坚决主张按原定的计划出兵 。 面对迷信盛行的状态 , 姜子牙力排众议 , 坚持出兵 。 显示出一个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胆略和气魄 。

当周军浩浩荡荡地走到邢地的时候 , 晦气的事情又发生了;大楯折断为三截 , 接着又连下三天瓢泼大雨 。 武王忙问姜尚说:“是不是老天显灵 , 警告我们不可伐商啊?”姜尚解释说:“大楯折为三截 , 是老天提示我们应兵分三路 。 连下三天大雨 , 是老天特意为我们洗去兵器上的征尘 , 杀起敌人更为锋利!”显然 , 姜尚对伐商战略时机的选择 , 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 作为军事统帅的姜子牙面对恶劣的天气 , 充分发挥了宣传鼓动作用 , 坚定信心和进攻意志 , 便劣势为优势 , 鼓舞了全军士气 。


后世为何都尊称他为兵祖,辅佐文王武王灭殷,他发挥了什么作用?

后世为何都尊称他为兵祖 , 辅佐文王武王灭殷 , 他发挥了什么作用?// //

姜尚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与商朝战争的长期戎马生涯 , 使他在军事理论上也有所总结和创造 。 相传著名兵书《六韬》即姜尚所作 。 他认为“凡兵之道 , 莫过乎一 。 者 , 独往独来 。 ”就是说用兵最重要的原则是军事统帅高度的集中统一指挥 。 统帅经过正确判断形成的决心 , 不能轻易改变 。

在作战的战略战术上 , 姜尚也有很出色的见解 。 周武王曾向他请教说:“敌我双方大军相遇 , 谁也不敢先发制人 , 只得两军设垒互待 。 出现了这种情况 , 你们要想先袭击敌人 , 但又找不到有利的条件 , 应该怎么办呢?”

姜尚认为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其一就要想办法迷惑敌人 , 要把队伍故意搞得外边很乱 , 但实际上内部却很严密 。 其二要使敌人看起来军队没粮吃 , 但实际上粮草却很充足 。 三要使人看起来军无斗志 , 但实际上战斗力却旺盛得很 。 此外 , 必须使自己的军队机动灵活 , 保守作战计划和作战行动的机密 。 把营寨筑得高高的 , 将精锐埋伏起来 , 使对方不知我方的一点情况 。 然后“欲其西 , 击其东”,真正的打击点虽然选择在西边 , 但先派兵在敌方东边的挑战 , 给敌人造成错觉 。

这就是为后世兵家所常用的“声东击西”法 。 类似这些兵法战法的创立给后世的兵家谋士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 。 不仅如此 , 在具体的战术应用方面 , 姜太公也是颇有建树 。

周武王还请教过姜尚 , 如果遇到对我方的军事情况和用兵谋略都很熟悉的敌人 , 我们怎样做才能战胜他呢?姜尚说:“只要我们随时暗中注意发现敌人的弱点 , 用兵迅速地攻击他 。 再出其不意地在他没有准备的时候发动大规模攻击 , 使他在混乱中来不及调动兵力 , 就能一举把他打败!”这种“出其不意 , 攻其不备”的战术 , 也为后世的军事家所继承 。 他的这种战略战术被后世的千年不断地重复运用 , 经久不衰 。


后世为何都尊称他为兵祖,辅佐文王武王灭殷,他发挥了什么作用?

后世为何都尊称他为兵祖 , 辅佐文王武王灭殷 , 他发挥了什么作用?// //

如此等等 , 姜尚在协助武王灭商的战争指挥上 , 特别是在伐纣战略时机的选择和战役决心的形成方面 , 表现了卓越军事统帅的才能 。 他总结的用兵战略战术 , 对后世兵家也有很大影响 。 因此 , 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赞扬他说:“其事多兵权与奇计 , 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姜尚被后世誉为“兵家之祖” , 称赞他的成语“姜太公钓鱼 , 愿者上钩” , 实际上便是赞扬他的谋略与智慧 。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 能有如此被称为“兵家之祖”的称呼者只此一人 。 所以姜尚的这个历史地位无人能够取代 。 这是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