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安徽一共考了九个状元 有三个是此县走出来的

清朝入关后 , 为了安抚知识分子 , 于1646年恢复了科举考试 。 1906年 , 在张之洞等人的呼吁下 , 全面停止了所有乡试、会试 , 给科举考试划上了一个句号 。

在260年时间里 , 清朝产生了114名状元 。 这114名状元 , 分别于八旗和15个省 。 按照状元人数 , 从多到少排列如下:江苏省 49人、浙江省 20人、安徽省 9人、山东省 6人、直隶省 4人、广西省 4人、八旗 3人、江西省 3人、福建省 3人、湖北省 3人、广东省 3人、湖南省 2人、贵州省 2人、河南省 1人、陕西省 1人、四川省 1人 。


清朝时安徽一共考了九个状元 有三个是此县走出来的

清朝时安徽一共考了九个状元 有三个是此县走出来的// //

有着历史悠久的淮河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 , 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 注重家教家风 。 从唐朝以来 , 安徽考取状元的人数比较多 。 清朝时期 , 安徽一共考取了9名状元 , 在全国内地十八省中 , 排名第三 。

那么 , 安徽的这9名状元 , 又分别是谁呢?

他们分别是:1771年恩科状元黄轩、1772年状元金榜、1775年状元吴锡龄、1796年状元赵文楷、1809年状元洪莹、1814年状元龙汝言、1822年状元戴兰芬、1829年状元李振钧、1859年状元孙家鼐 。

值得一提的是 , 黄轩、吴锡龄、戴兰芬这3名状元 , 都是徽州府休宁县人 。 休宁县的状元人数 , 占据了安徽状元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 是不是看上去就很厉害呢?


清朝时安徽一共考了九个状元 有三个是此县走出来的

清朝时安徽一共考了九个状元 有三个是此县走出来的// //

事实上 , 1808年状元吴信中、1880年状元黄思永 , 其祖籍也是休宁县 , 他们因为分别寄籍江苏苏州府吴县、江苏江宁府江宁县 , 被算在江苏省 。 否则的话 , 休宁县的状元人数将高达5名 。

放在历史长河里来看 , 休宁县走出的状元人数更多 。 据统计 , 从唐朝到清朝 , 休宁县这片土地上走出了19名状元 , 位居全国第一 , 被称为“中国第一状元县” 。 中国在1283年间一共才产生777名状元 , 全国有1636个县 , 平均每个县只能分到约1/2的状元 。 休宁一个县就分走了19个状元 , 这让其他县如何想?


清朝时安徽一共考了九个状元 有三个是此县走出来的

清朝时安徽一共考了九个状元 有三个是此县走出来的// //

休宁县是安徽省黄山市的一个下辖县 。 从地图上看 , 休宁县地处安徽省最南端 , 与江西省和浙江省接壤 。

休宁县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重地 , 气势磅礴 , 藏龙卧虎 。 这里有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无双胜境 , 江南第一名山”的齐云山 , 有率水和横江两条河流从两侧穿行而过 , 源源不断地向东流去 , 融汇入著名的钱塘江 。 高高耸立的巽峰塔、丁峰塔、古城塔、富琅塔 , 更是为这块古老的大地增添几分人文色彩 。


清朝时安徽一共考了九个状元 有三个是此县走出来的

清朝时安徽一共考了九个状元 有三个是此县走出来的// //

不过 , 耐人寻味的是 , 休宁县在清朝时期考取的3名状元 , 仕途都不大如意 。

1771年恩科状元黄轩是一名书法家、文学家 , 有《南征集》、《南归集》、《松园灾楮编》、《狮子林纪胜》等书广为刊行 , 但在担任四川川东道时 , 因督办军粮 , 劳累过度 , 病死在途中 。 乾隆皇帝追加为按察使衔 , 仅为正三品 。

1775年状元吴锡龄运气更差 , 他考中状元后 , 点了翰林 , 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 但还不到一年 , 他就因病去世 。 乾隆皇帝深感痛惜 , 特批其子吴若曾由拔贡入选吏部文选司 , 成为一名七品京官 。


清朝时安徽一共考了九个状元 有三个是此县走出来的

清朝时安徽一共考了九个状元 有三个是此县走出来的// //

1822年状元戴兰芬在担任福建考官时 , 为朝廷选拔了一批人才 , 其中林鸿年、何冠英、郭柏荫3人 , 后来都成了督抚级别的封疆大吏 。 可是 , 戴兰芬自己的仕途却不太顺利 , 到52岁时才升迁为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 , 不久因病去世 。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