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作者为何略写战争经过?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真相?

《曹刿论战》这篇课文 , 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 最近小编再读这篇文章时 , 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将大量笔墨用在战前战后的问答 , 而一场战争的具体经过为何寥寥几语 , 一笔带过?是战争经过真的不重要吗?显然不是 , 略写的背后有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 。


《曹刿论战》:作者为何略写战争经过?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真相?

《曹刿论战》:作者为何略写战争经过?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真相?// //

公与之乘 , 战于长勺 。 公将鼓之 , 刿曰:“未可 。 ”齐人三鼓 , 刿曰:“可矣 。 ”齐师败绩 。 ——《左传》

战争经过的描写 , 最引人疑惑的是曹刿击鼓进军的时机——齐军第三次击鼓后 , 鲁军才第一次击鼓 。 接着鲁军就大败齐军 。 战后曹刿解释说:齐国第一次击鼓 , 勇气充盈旺盛;第二次击鼓就有所衰退;第三次就消耗殆尽了 , 而我军才敲第一次鼓 , 士气旺盛 。 用士气旺盛的士兵打没有士气的士兵 , 所以能打败 。


《曹刿论战》:作者为何略写战争经过?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真相?

《曹刿论战》:作者为何略写战争经过?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真相?// //

这个解释咋一看觉得很合理 , 但一细想就经不住推敲 。

齐国三次击鼓出击 , 先不论第三次 , 第一第二次进军攻打的时候会没有对鲁国造成一点伤害?齐国是当时的大国 , 鲁国是小国 , 军事实力差距还是有一点的 。 齐军进攻鲁军哪怕再差也应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战局;而且齐军的将领也不是草包 , 即使两次进军没能击败对方 , 双方也会造成伤亡 , 只要有伤亡 , 士气都会有所衰退的 , 而不会像曹刿说的齐国士气没了 , 鲁国还是满格状态 。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周朝的“军礼” 。 周朝的征伐是要遵循的“军礼”讲究道义 。 两国对战 , 必须堂堂正正 , 正面击败对方 。 打仗之前必须先列后战 , 也就是先等双方排好阵型在打;开战时还必须同时擂鼓 , 如果只有一方擂鼓 , 而另一方没有擂鼓 , 那么就不能开战 。

虽然周平王东迁后 , 王室的影响力下降 , 但是“周礼”这种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 在春秋初期 , 大多数诸侯国还没完全丢弃 , 因此都是以礼而战 。

曹刿正是利用“周礼”在战场上耍了小聪明 。 齐军前两次击鼓进攻 , 鲁国都擂鼓呼应 , 因此冲到前线的齐军又不得不返还自己的列队 。 这就好比狼来了的故事 , 齐军被戏耍了两次肯定会谩骂鲁军的胆小 , 不敢应战 , 甚至放松了对鲁军的警惕 。

齐军第三次冲锋的时候 , 士兵队形散乱 , 以漫不经心地姿态冲向鲁军;而鲁军经受了两次谩骂 , 任谁肚里都会有一股火 , 这是曹刿下令擂鼓应战 , 正好让鲁军的这股火气得到释放 。 鲁军以势如破竹的气势 , 大败了狂妄、散漫的齐军 。


《曹刿论战》:作者为何略写战争经过?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真相?

《曹刿论战》:作者为何略写战争经过?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真相?// //

所以在长勺之战中 , 曹刿能指挥军队获胜 , 原因不在击鼓本身 , 而在于鼓声背后对“周礼”的巧妙运用 。 虽然做得有点不够厚道、正义 , 但这不得不让人佩服曹刿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