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畔的回响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泸定桥畔的回响

新华社成都7月29日电题:泸定桥畔的回响

新华社采访人员康锦谦、杨建楠

“山知道我 , 江河知道我 , 祖国不会忘记 , 不会忘记我……”滔滔大渡河穿泸定城而过 , 泸定桥畔 , 嘹亮的合唱声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前响起 , 22座为纪念飞夺泸定桥勇士而立的石柱挺立在一旁 。

开国上将杨成武曾回忆说 , 打过这么多仗 , 最惨烈、最悲壮的 , 还是飞夺泸定桥 。 今天 , 大部分夺桥勇士的名字难以考证 。 7月27日 , 李理来到泸定桥畔 , 不禁百感交集 。 他的父亲李友林是飞夺泸定桥22名勇士之一 。 “父亲去世前一年 , 才告诉我他的故事 。 ”

1935年5月28日凌晨 , 为抢在敌人增援部队前抵达泸定桥 , 先头部队红4团接到“提前一天夺取泸定桥”的命令 , 此时距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 两天的路必须一天走完 , 还要突破敌人的堵截 , 形势十分紧张 。 “为了抢时间 , 父亲说他们根本不敢吃饱肚子 , 有时击溃路上遭遇的守军后 , 有战士将敌人煮到半熟的鸡腿捞起 , 插到皮带上就继续赶路 。 ”李理说 。

一昼夜疾行240里 , 29日凌晨 , 红4团终于赶到离泸定桥10里远的上田坝 。 红军兵分两路 , 一路沿河而上 , 一路向左侧包抄 。 黎明即将来临的时候 , 红军夺取控制了泸定桥的制高点海子山 , 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 , 同时很快组织起一支22人组成的夺桥突击队 , 闻名中外的“飞夺泸定桥”战斗一触即发 。

今天走在泸定桥上 , 尽管已在13根铁索外又加了数根钢缆 , 并有结实木板构起稳固的桥面 , 过桥时仍感到桥身左右摇晃 , 桥下就是湍急的大渡河水 , 令人心惊胆寒 。 小心翼翼踏着小碎步走过当年红军战斗过的铁索桥 , 更觉当年红军夺桥战斗时的英勇豪迈 。

据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资料 , 红军进到西桥头时 , 守桥敌人已拆完桥上大部分桥板 , 并在东桥头附近构筑了工事 , 同时用重机枪、迫击炮不断向西桥头密集射击 。

李理曾问过父亲 , 爬铁索夺桥的时候 , 难道就没有想到过死吗?至今 , 父亲的回答仍萦绕在李理耳边 , “如果想到死 , 我们就冲不过去了 。 ”那个时候 , 战士们都抱着必胜的信念 , 才会产生如此大的决心与勇气 。

22名勇士在我军西岸高地火力的掩护下 , 冒死攀上横空摆荡的铁索 , 迎着敌人的子弹向前爬行……有4名勇士不幸坠入大渡河 。

抵近东桥头时 , 敌人开始放火烧桥 , 危急时刻 , 勇士们一跃而起 , 冲过火海 , 与敌人展开搏斗夺下了桥头 , 并与后续赶来的战友一起与敌人激战 , 占领了泸定城 。

当年的夺桥勇士刘金山的儿子刘东升告诉采访人员 , 他父亲手臂、手掌上都是当年夺泸定桥时被烧得滚烫的铁索链烫伤的痕迹 , “我曾问过父亲当时是怎么想的 , 父亲说 , 当时谁还想得了那么多 , 就是一心想着怎么爬过去 , 尽快爬过去 , 把敌人给消灭掉 , 这就是我的任务 。 ”

刘东升说 , 父亲告诉他 , 他们之所以那么拼命 , 把生死都置之度外 , 是因为心中有火一般的信念 。 就是不想再过任人宰割、被人剥削的日子 。 就想跟着共产党 , 自己做国家的主人 。

采访间隙 , 刘东升从挎包内小心翼翼地取出父亲的一枚枚军功章给采访人员看 , 这位执飞超过40年的民航飞行员所用的旧挎包面皮已翻起 , 明显已用过许多年头 。 刘东升说 , 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 更应该珍惜拥有的一切 。

夺桥勇士中的生者 , 不少又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 , 最后幸存的勇士 , 却不愿意向他人谈起这段历史 。 “父亲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 而是集体的功劳 。 ”刘东升说 。

而正是铁索桥上的英勇 , 对推动战争形势的发展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 随着中央红军的主力渡过大渡河 , 蒋介石妄图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幻想彻底破灭 。

采访人员今天沿着红军的足迹重返大渡河畔 , 当地群众在桥边唱起了红歌 。 泸定县居民刘江奇说 , 他们在这里唱《祖国不会忘记》 , 有着特别的意义 , 那些为共和国牺牲的战士不应该被忘记 。

走在泸定桥上 , 耳边虽再听不到当年的冲锋号和枪炮声 , 但峡谷间的山风吹着铁索 , 奔腾不息的大渡河咆哮如故 , 仿佛奏着一曲永不停歇的英雄之歌 。 (完)